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雷军周鸿祎乌镇峰会10年全勤生# ... ·  3 天前  
爱范儿  ·  华为 Mate70 定档海报提前曝光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万科30亿买了张链家门票,链家为何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19 23:17

正文


随着房控政策越加严格,二手房市场和租房市场无疑将成为随后可见的大趋势。




文丨苏一



万科花了30亿,买了张入股链家的门票。

36氪获悉,万科与链家集团已签订增资协议,各方同意万科将通过增资事项以30亿元的价格获得链家集团股权,万科表示看好链家集团的发展空间。

链家的融资地图

从时间来看,地产大佬万科来得还挺晚的,因为在它前面早就有一大批大佬了。

链家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目前的股东超过30个,而背后的二级股东则超过120个。去年4月,链家启动募资,在最初砸钱的股东中,包括各大行业的大佬企业,比如BAT百度和腾讯、刘永好的新希望亚太、王长田的光线传媒、主营家电生产的九阳股份、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日出东方、明源软件以及平安金融科技等企业。此外,还有各类规模不一的资管和和机构投资者也纷纷入局,包括招商局资本、诺亚财富、源码资本、执一资本、格上财富等。而这些,还仅仅只是链家股东中的冰山一角。

随后,国有资本也杀入了场,且数量不断增加。除了此前的招商局资本,还有南京市政府控制设立的扬子国投、江苏省人民政府间接控制的江苏云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重庆国际信托等。

今年2月,链家完成了自去年首轮公开融资后的又一次工商资料变更。资料显示,新加入的五家公司包括上海人寿、新华联控股、旭辉董事长林中及其兄弟注册的上海旭辉企业有限公司以及多位房企大佬发起的中城联盟。

今年1月,融创中国发布公告,融创房地产与北京链家及其经营股东订立增资协议,融创将通过增资事项以26亿元的价格获得北京链家6.25%股权。而融创CEO孙宏斌随后无奈地表示,在投链家这件事情上谈了一年,“因为链家不是想投就投,是投不进去。”除了孙宏斌外,链接的投资地图上还有大批的个人投资者,比如今日头条的张一鸣、美团的王兴以及58的姚劲波等。

随着房控政策越加严格,二手房市场和租房市场无疑将成为随后可见的大趋势。而链家之所以成为各大资本眼中的香饽饽,无疑反映了市场对于存量资产的看好。

链家模式

在十万亿级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目前还没有占据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低于10%。从北京市场起家的链家,业务覆盖二手房交易、新房交易、租赁及装修服务等。近几年,随着在全国的大举扩张,杀入上海、山东、广州、大连等多个地区,完成了20多个城市的业务覆盖,门店数量超过8000家、经纪人超过13万名,是如今传统巨量交易市场的几大巨头之一。

除了在二手房市场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基于数据驱动的链家还有其o2o架构,依托于其背后的楼盘数据,除了二手房和租房,还可以延伸和联动其他居家市场服务,想象空间巨大。

根据澎湃此前的报道,链家已经完成个人从租房到购房的全程消费链,在租房上除了有丁丁和自如,在购房上还有自有的二手房经纪业务和新房代理业务。其收入主要包括二手房经纪业务、新房销售和金融服务,前者占据收入最主要的部分。

数据显示,链家2015年交易额为7000亿元。其中,传统的二手房买卖和租赁达5500亿元,占比约75.9%;新房销售交易额为1500亿元,占比约16.1%;金融服务产业占比约7.9%。在2015年的项目计划中,链家表示,希望2017年交易额能够达到1.5万亿,获得净利润50亿。这就意味着链家的房地产交易将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10%,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可以说几乎没有竞争者。同时,按照计划,链家将会加大新房销售部分的力度。

图片来自澎湃

作为新房市场老大的万科,在面临越来越严格的房地产调控,通过连接存量房市场潜在巨头的链家获得市场规模的扩展,这一投资逻辑很好理解。何况,万科和链家早有合作,二者颇有渊源。

早在2014年,链家集团就成为万科的“全面渠道服务战略合作伙伴”。随后的2015年8月,万科和掌控当时半数二手房交易的中介链家,合资3000万元成立了二手房家装公司万科链家,想要打造标准化家居。截至2016年11月,万科链家的月单量已达500,客单价在10万元左右,有一半订单来自链家渠道。

随着房产调控的加强,中介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本,抵御业务不规范和被整治的风险。而对于像万科这样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积极投资中介企业,也意味着随后规模扩大的可能。买入链家,就等于买了一张进入存量房市场的船票。而且,这张票迟早都是要买的,越晚买可能会越贵。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也许是第一次,小米发布了一款激动人心但还无法量产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