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朱伟华后市场
这里是朱伟华的原创自媒体,专注汽车后市场、汽车保险、联网智能汽车、电商、创业投资,欢迎跨界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朱伟华后市场

车市开门黑,能倒逼产业变革么?

朱伟华后市场  · 公众号  ·  · 2018-02-14 18: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月不少车企都发布了车市开门红的新闻稿,但除了广汽、吉利、比亚迪和上汽等,其他车企所谓的开门红显然成色不足,按照中汽协的统计,1月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分别是268.8万辆和280.9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6%和11.6%,但考虑到1月份相比去年同期多了4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多了差不多20%的工作日,即使车市不增长,同比也应增长20%,低于20%增长幅度的,本质上就是负增长。如果这样一个负增长还不足以惊醒汽车产业人,那么过完年的3月,估计成绩单就没法看了——房市冻,股市跌,债市危,车市要是还能稳住,那就是奇迹!



1998年伴随着美元信用收缩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通用、本田在中国开始建设第一批4S店,中国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帮助中国也帮助亚洲国家,熬过那一波金融危机,最终赢得加入WTO的历史契机。从98年到08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期,2008年中国汽车接近1000万销量,但车市仍然是一堆发达国家淘汰的老旧车型在热卖,不启动更深层次产业变革,中国车市就是跨国车企老旧车型的倾销地和提款机。


2008年,美国疯狂加杠杆引发了次贷危机,中国通过信贷放出4万亿,这笔钱把本应降温的中国汽车市场烤得火热,在后面的几年里,中国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诞生了很多牛人,事实上,那是大环境使然,无论是谁在那个位置上都会走狗屎运。那些少数走了狗屎运的牛人,要么在过去几年被产业淘汰,要么在反腐中被拿下,事实上直到2015年,中国车市旺盛的需求增长和政策鼓励,都足以给产业链各环节带来宽裕的发展机遇,但2015年之后,车市的刚性需求已经见顶,不仅当年新增1年驾龄的驾驶员数量见顶,更新需求也已经见顶,从2015年开始,真正考验车企经营管理者水平的时候就到了。



2018年,美国搞出千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等于是美国的4万亿美元大饼,等着各国的投资奔向美国,与此同时美元又开始信用收缩,无论是大幅减税还是即将启动的美元加息,都意味着1998年类似的美元信用周期又要开始了。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将大比例进入退休年龄……美国不会再创造宽松的外部需求环境,欧洲和日本车企在美国日子会越来越艰难,向中国倾销汽车将成为这些跨国车企的共同选择。对中国而言,去美国赚钱是一条路,向西的一带一路是另一条路,多一个选择不至于被绑架。


对中国品牌车企而言,大多数仍然沉浸在2015年前的美好市场假设中,但外部环境俨然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一,消费环境正在恶化 。从大搜车一成首付的成果看,正在验证居民杠杆逼近极限的现实,只有不计代价的降低消费门槛,才能赢得这一代年轻消费者青睐。随着年前股市下跌引发的财富效应萎缩,至少一二季度都不可能走出销量萎缩的阴影。单纯的降价已经不足以带来销量增长,不通过金融和信息技术降低消费门槛,激发消费冲动,根本不足以对抗需求疲软的大趋势。


其二,一大波汽车新零售的破坏性创新都已经在路上。 关于这个话题我另外再说,可以肯定的是,还指望在零售环节直接赚销售差价的车企,如果产品和渠道做不到自主可控,基本死路一条了。仍然搞不清楚啥叫新零售,仍然对新零售持观望态度的车企,估计等到看懂的时候就赶不上了。


其三,国家在新能源车的政策鼓励上有可能因为石油价格波动而加速。 美国页岩气革命和美元信用收缩有可能引发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过去几年持续低位的油价减缓了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如果油价上涨,目前被诟病低端产能过剩的新能源车有可能得到政策鼓励,无论哪种新能源车,电力不足可以用核能,但油价翻倍我们根本无计可施。仍然在新能源问题上持观望态度的车企,接下来估计也会跟不上节奏。



2018对车企而言显然不应乐观,那种打算以不变应万变的,这一次恐怕也赢不了。BAT已经明显不再满足赚车企的广告费,通过自己的科技能力,渗透到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是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方向。对车企而言,要么赶紧抱大腿,要么赶紧打造自己的护城河,以为等一等再说的,基本连被买的可能都没有。2018当然不是最暗黑的一年,真正的决胜之年是2020年,对很多车企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其实只是未来2年的事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