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新网
实时、原创、专业的财经新闻集散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选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商参略  ·  抢人!北方第二城,出王炸了!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普华永道中国换帅! ·  5 天前  
第一财经  ·  突然宣布!加息100个基点! ·  6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夜读丨做到这三点,遇事才能扛得住 ·  6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黄金突破了 再创历史新高!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网

舒立观察 | 货币政策如何转向“稳健中性”

财新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13 12:35

正文


央行需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更应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轮廓渐清。2016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近日,央行相关负责人撰文,对其内涵作出阐述。春节前后,央行相继提高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逆回购利率,中短期利率全线上扬。虽有央行人士解释,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上升是市场化招标的结果,并不等同于央行加息,然而,市场预期无疑已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何为“稳健中性”?市场人士一度对此颇费思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逾六年。在不少时段,其实际执行力度是中性偏宽松的。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2016年11月发布的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已提出“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现在看来,“稳健中性”意指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总基调的前提下,更加审慎地转向中性,以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换言之,中国货币政策将是边际趋紧的。

货币政策缘何转向稳健中性?从国内看,2017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望稍缓,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部分领域资产泡沫问题凸显,金融风险暴露或将继续增多。正如央行负责人所说,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防止出现经济短期过快下行,又不能过度放水,防止因货币供给过多产生加杠杆和资产泡沫风险,需要协调好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防风险等多目标之间的关系。应当承认,多目标之间的权衡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复杂、困难而易错,“允执其中”是理性选择。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中国货币政策形成掣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便是美国: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加息和缩表,但是,新任总统特朗普试图缩小美国贸易逆差,或不希望美元过强,这为美联储政策选择带来变数,而这些外部不可控因素都将影响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出压力,进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走向。

根据央行相关负责人的表述,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要点有四:保持总量稳定、优化信贷结构、深化各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可以期待,在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中,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管理,将比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更有用武之地。近几年,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传统存贷款之外的金融产品和信用投放渠道激增,政策工具自当相应变化。目前,中国经济回暖尚不稳固,金融市场行情也比较脆弱,所以,央行对挥动降准和加息这两把信号意义更强的“巨斧”会更加谨慎。通过各种期限的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来管理流动性,更加灵活主动,也利于培育和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此外,货币政策还须与其他政策相协调,尤其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发行增量债券和存量债务置换债券,这些都需要相对平稳的市场利率环境。

决策层多次要求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中,应格外注意防止“脱实向虚”,着力解决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出现的失衡。金融机构本应扩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的信贷投放,但有学者认为,巨量信贷其实隐藏在影子信贷里,实际上并未投放给实体经济,而且流向非生产性或低效部门的部分越来越大。能否扭转这一局面,是未来检验货币政策效果的“试金石”。当前,工业企业利润水平虽然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基础依然脆弱,因此,应关注实际利率的波动,防止经济运行成本上升过快,抵销生产率提升,降低企业竞争力。

在货币政策转向之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得格外重要,尤其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除消除“金融抑制”、完善金融市场外,还要着力培育对利率等价格信号敏感的市场主体。为此,政府应大力推进结构化改革,如尽早在国企改革上取得突破,扩大向社会资本开放服务业。“工夫在诗外”,这些改革将塑造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近年来,金融领域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如果其他领域不能奋起直追,先行的改革将形同“跛足”。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取得改革的协同效应,将从体制上决定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成效。

2017年仍将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哪一只“黑天鹅”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现在无法逆料。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丝毫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垂拱而治,恰恰相反,面对经济增速、通胀预期和金融风险,央行需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更应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 

(本文为2017年2月13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6期社评)

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

财新微信群扩大招募!与财小新零距离互动交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添加caixinday为好友,快来和财小新成为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