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引擎
新闻传播学术和思想的交流平台,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倾力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阳光海南网  ·  “酷领券 ... ·  3 天前  
阳光海南网  ·  “酷领券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引擎

引擎·观点丨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尹明华:学会在思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复旦引擎  · 公众号  ·  · 2017-09-14 00:01

正文

导言

9月12日的新闻学院2017年迎新大会上,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尹明华发表讲话《学会在思考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文为讲话实录。



一年四季,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最有仪式感、最隆重的大会就是欢迎新生的大会了。说实话,我们不太注重毕业生嘉年华式的狂欢,是因为学生成功离校的结局已经理所当然没有悬念了。而大学教育历来关注当下,关注未来。

你们就是以当下身份、代表未来走进学院的。此刻,面对着你们年轻的脸庞和真诚的目光,我不禁欣喜万分又倍加感慨。毕竟,我们也有过与你们同样的年轻、同样的精力和同样的愿望,也生活在一个曾被认为是伟大并且火红的年代。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在回答一个简单的命题,这也是人类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毕生追寻的深刻命题,这就是:“我是谁、我能知道什么、我期望什么,我能做什么?”。

教育最终要回答的不就是这“生命之问”吗?每个人在逐渐消蚀青春的岁月中,都会以不同方式完成“不一样”的生命认知,或者是在变化中找回“别无选择”的自己,而你们的人生“选择性变化”才刚刚开始。

你们该如何选择呢?2000多年前,著名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经常会在大白天散步在街头,手持一盏点燃的灯笼,他告诉别人“我在寻找一个人”。他说的这个人,既是“诚实”的别人,也是真实的“自己”。

你们从选择这里到踏进校门,就无可避免地开始了这样的“寻找”自我的历程 寻找的方法自然就是努力学习包括专业学科在内的各种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确给予人们许多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但也容易让人不加选择、习以为常地以为, 阅读的书本越多,知道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力量和能量。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人类的知识殿堂,总是毫无保留地面向所有人开放,但我们不难发现实际情况往往是,具有同样学习条件、同等教育经历、相同阅读范围或是拥有大致相同知识含量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或时期以后,就会呈现差别显著的成长质量,体现明显的高低优劣之分。

大英图书馆从它创建的第一天起,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位到此阅读浏览的读者,当年的马克思不过是万以计数的读者中的一员。但是,并非每位在此伏案苦读、饱览群书的作者,都能创建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书籍和 资料从不拒绝全世界任何团体和个人的研究,但是,指导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成就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有许多昼夜伏读、与书为伴的人,日后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能量,并不一定就会出类拔萃。只有那些具有人类视野、家国情怀,既有学习兴趣和知识含量,更重要的是具有对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的人,才更有可能学有所成,成才成器。 因此,知识本身不具有力量,但是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才能转化成催人奋进、向上前行的不竭动力。


与一般阅读行为不同的是,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是有思考的阅读,以及在阅读基础上的深入思考。假如没有必须的紧随知识的批判性思维,针对疑虑的深入性探究,面对问题的逻辑表达训练,那就形同为自己套上了“奶嘴”,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它不会转化为自身思想的力量,更何谈提升到精神的境界和文化的高度,为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今天,大学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难点之一,就是如何 培养优秀的能思考、有想法、会表达的人 ,这样的人可能暂时不能“仰望星空”,但至少愿意经常看看天空、望望云彩,进而逐步形成能契合国家发展、社会变化、时代趋势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身处互联网时代,落户于复旦校园,求学于新闻传播专业,我们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要求,要远胜于其他年代和其他专业。


质疑 始终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好方法。为此希望你们:既能吸纳前人思想又善于提出疑问,既增强自信又能避免固执,既有挑战的勇气又能经受被挑战,既要借鉴他人成果又不能盲目推崇。


学问 ,历来讲究学与问的结合。为此希望你们:要坚持敏而好学,学而好思,思而好问。要能够不耻下问、知耻而问、常思常问。通过提问获益的前提是:始终保持对事物的兴趣、诧异和好奇之心,让提问的好习惯成为身上的必需品。


参与 ,从来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是群聚型动物。在任何情况下,你们都应该力求避免自我孤立,不要淡视、无视甚至拒绝别人的存在。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思想领域,我们无法脱离别人的认可而获得自身的正确,我们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去实现任何企图,我们也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来修正显而易见的错误。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讨论和发表观点,学会从别人的评价和议论中,提高自己甄别好坏对错的能力。


同学们:我们有幸身处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有幸亲历中 国繁荣强盛、正在大步奔向“两个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这个“最好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能为成长中的个人提供匹配社会需要的自我价值实现机会。中共十九大召开在即,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蓬勃开始,新闻学院正在进行上海市政府支持的高峰学科建设,学院的教学科研转型全面展开。你们就是在这样一 个重要的时刻加入到复旦新闻学院的队伍,加入到已经发生的变化中来。我们为你们今天的到来所做的欢迎准备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事实上学院为你们今天的到来准备了八十八年。鉴于我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因而 你们得到的欢迎准备应该也是全国第一


大家都知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先生,假如说没有他的创建和准备,今天我们和你们将无缘见面。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新建的我院 新媒体上海实验中心 2001年在全国率先开始的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合作的部校共建模式,造就了上海财政文化基金投资数千万建设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这一国内外新闻传播最新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相关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