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为体”和“佛名为体”,这是两大解释体系。
1.实相与佛名一体
“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两者之间不矛盾。虽然不矛盾,但是佛名为体更加殊胜。为什么?因为佛名为究竟圆满之实相。
所谓实相,如果以佛菩萨的道眼来看,凡夫眼睛所见到的、耳朵所听到的,比如桌子、板凳等等,无有一处不是实相,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实相。但是以凡夫来讲,因为没有证悟这样的境界,看到的仍然都是虚妄相、生灭相,所以有挂碍、恐怖、担心、害怕、困扰,有生死、好坏、有无、穷富。如果证悟实相就没有这些。
实相有不同的阶位,像天台宗所讲的“六即佛”,是在不同的阶位上说的。佛名是在最究竟圆满的位置上,阿弥陀佛证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体现在佛名当中。究竟,相对于方便、不究竟。究竟,是果位圆满,也就是极位,是在最上、最极的果位上显示它是实相。
在佛菩萨看来,娑婆世界的树叶也是实相,但是它与极乐世界七宝树叶的实相一样吗?佛菩萨来看是一样的,我们来看大不一样。我们这里秋风一起,树叶飘零,掀起世人无限的感叹:“黄叶飘零,白发临头,无常到来,吾归何处!”在极乐世界会有这样的感叹吗?所谓“无衰无变湛然常”。所以,这两个实相是不一样的,极乐世界的实相能让众生安住在实相之中,能破虚妄无明;而娑婆世界反而增加我们的悲叹。
这是说明佛名和实相是一体的性质,不过有分位的不同。
2.实相如稻米,佛名如香饭
实相如稻米,佛名如香饭,成分虽一样,作用大不同。
打个比喻,实相如同稻米。当然,实相也可以如米饭;不过这里是就我们这个世间来讲,一切万法体现的实相是素的、朴实的,没有经过佛菩萨累劫修行加工为成品,像稻米。
佛名的实相是什么呢?如同香饭,稻米的壳也剥了,然后煮熟了,香喷喷的。稻米和香饭成分虽然一样,但是作用大不相同。如果大富长者请吃饭,端来了一碗生米,怎么吃?我们的胃没办法消化。如果端来香喷喷的饭,那就好消化了。
以我们凡夫这样的“肠胃”,能消化“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那种实相吗?消化不了,吃下去肚子会胀,胃穿孔,然后要急救,怎么能消化这个实相呢?我们闻《金刚经》《心经》,闻如未闻。闻如未闻还不错,没有吞进去就算有福报了。有的人为什么豁达空,破灭佛法,鲁莽地招来无穷劫的生死之殃?这就如同吃了不能消化的东西,得了胃穿孔,他的胃消化不了。
3.实相有性有修
“实相”,又称真如、法性、佛性、心性、空性、一真法界等等,也就是万法本来的体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具含万德。
实相是真理的本身,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万法本自寂灭。不是等到我们悟了之后才寂灭,在我们凡夫开悟之前,它也是本自寂灭相;只是我们心中有生有灭。就像一棵树,掉叶子了,但是它本自寂灭,无生无灭,是在有生有灭中本来无生无灭。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心经》里的话,都很好,不过对我们而言是理论上说说而已,我们一定是有增有减的。房价上涨了,你不着急吗?“哎呀,去年买房就好了,那时才四千一平方,现在涨到六千了”;白头发长上来了,“不增不减”,怎么不增不减?白头发在增,黑头发在减嘛。我们都落在相上面。
然有性有修,于凡唯是性德,不见修德,故众生佛性虽与如来等,依然不免轮回。
实相具含万德,不过有性有修。“性”是本性所含摄的。“修”是通过修行显示出来的。打个比喻,一块木头含有火性,但如果燧人氏不钻木取火,火能出来吗?出不来。如果不是木头,一碗水放在那里,能钻出火吗?有再大的本事也钻不出火,因为它没有火性。能在木头上钻出火,是因为它本来就有火性。
再比如矿石,它里面有金性,你才能炼出金来。如果不炼,它还只是石头而已。但如果它里面没有金性,无论怎么炼它,都没有金。所以,要有性德和修德两方面。
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都是从本性上讲的,凡夫的自性具有和佛菩萨一样的智慧德相。可是如果修德不到,性德就显现不出来,虽然众生的佛性跟如来平等,但仍不免轮回。因为众生没有足够的修持力把佛性之火点燃,得不到它的作用。
凡夫都有佛性,“我本来是佛”,本来是佛怎么成了这样子?虽然成了这样子,但本来还是佛。有人会觉得“本来是佛,是五千年以前?还是五万年、五亿年以前?”本来是佛,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指本体、原来、当下。就像水杯扣倒之后,颠倒了,倒不进水,但依然是水杯,不是说之前是而现在不是。现在倒扣在那里还是水杯,这叫“本来”。佛看我们这样的众生,颠倒、迷妄,执无为有,执妄为真,但佛说“众生本来是佛”,是指现在这个状态当下就是佛。
就像水杯倒扣在那里,现在它就是水杯,但是你不知道它的作用;一翻过来就可以了。众生颠倒见一旦倒转过来,当下悟了,就是佛了。比如你迷失了方向,指东为西,指西为东,不是要让地球转一个弯,然后方向才正过来。你当下知道,起一念,“哦,搞错了,原来这是东”,地球没变,人也还是这个人,整个心境不一样了,方向就正过来了。
但是,我们罪恶凡夫修德没有显现,所以佛性的功用还是颠倒的。你说你本来是佛,这是佛讲的,当然你本来是佛;但你是颠倒的,就像虽然是杯子,但就是装不进水,不能用来装水喝。
修德有功,超凡入圣,方乃证显性德。然有分满,菩萨分证,唯佛满证。
我们本性具有和佛一样的功德,但必须超凡入圣,破除人法二执,才能显示出它的功能力用。虽然这样,有分,有满。“分”是部分的。“满”是全部的。菩萨是部分证悟性德实相,佛是圆满证悟性德实相,成为修德实相。
又,诸佛所证三身四智虽皆平等,愿行因缘有别故,独有阿弥陀佛摄其满证实相、一切依正功德,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这是拿诸佛和阿弥陀佛来比。虽然诸佛所证三身四智完全平等,但如果从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来说,因地的誓愿不同,果上的功用、方便就不同。诸佛都满证实相,但唯有阿弥陀佛把他所证穷满的实相、一切依正功德都浓缩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然后授与浊恶众生。也就是说,诸佛的实相在他们自己那边,没法给我们,而阿弥陀佛的实相不一样,变成六字名号,可以交给我们凡夫众生;交给我们之后,我们得到六字名号,就得到实相法。
你修禅宗,释迦牟尼佛能把实相拿出来给你吗?“吾有涅槃妙心,付与大迦叶”,然后拈花微笑。他无法拿出来,禅宗不立语言,不立文字,因为语言、文字无法作为载体。大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以心传心就传过去了。可我们呢?我们只能傻笑。佛所证悟的甚深境界无法来表达,所以佛当初成佛时就准备入灭,“吾法甚深微妙,非语言文字所能传达,一切众生难思难解,我不如就此寂灭”。诸天就来请佛悲悯众生,转大法轮。佛说,这样的实相法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破一分三,讲三乘教法,慢慢引导。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无量寿经》明确地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佛平等,佛佛道同,那为什么诸佛光明比不上阿弥陀佛呢?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呢?诸佛是在哪方面不如阿弥陀佛呢?通过前面举的“拈花微笑”这个例子就知道了。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实相要交给我们,不知道怎么交。当然,佛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众生根机没有成熟,佛这种满证的实相功德给不了众生。
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推功于阿弥陀佛,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有办法,他把证满的实相成就为六字名号,说:“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将涅槃法传给大迦叶;只会傻笑的众生,我给你‘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实相法。汝好持是语,你把这句名号抓住了,就得到了实相法。”所以才引起十方诸佛的赞叹“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十方诸佛本身也是不可思议功德;但是要利益众生挺为难,利益送不出去,十方众生接受不了,不能理解这个实相法。而阿弥陀佛把这个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不可言传、不可表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实相,整个浓缩在六字名号里,让我们能够听到,能够称念,能够执持,抓得住,看得见,摸得着,念得出来——“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究竟的方便。
所以,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说弥陀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解释得非常到位,超一流的祖师所说的话总是让我们振奋、欢喜。“实相身”,诸佛都是实相身,都证了实相。“为物”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这种实相怎么能利益众生呢?它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能让我们这样的凡夫得利益。打一个比喻,诸佛所证的实相、智慧,如同三昧真火,可以燃尽一切。现在把这个火交给你,让你用手拿,行吗?不行,手要烧坏了。但如果用火铲取,火就取来了,因为火铲不怕火烧,还可以用手接触。
六字名号就是火铲,能取到阿弥陀佛的智慧之火,烧不着我们,还可以起作用,因为有“为物身”的功能作用在当中。六字名号是双方面的,靠佛的一面是实相,能破一切虚妄相;靠众生这一面,不妨是有相的。实相是无相,众生可以有相;实相是无为,众生可以有为。名号让我们可以执著、执持、把握、称念、记忆,它很好地连接着佛和众生。众生是在分别、颠倒、黑暗中,诸佛是在平等、光明的境界;一个是现象界,一个是真理界,两者之间无法沟通。两者要沟通,必须有沟通的器具,这个器具必须连接两头,一头要连接实相,另一头要连接众生。
这个器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就是弥陀的光明,“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连到阿弥陀佛那里,“南无”两个字就连在我们心中——归命。所以,这句名号从我们这里念出来,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六字名号,我们怎么跟阿弥陀佛沟通?他住在佛的报土境界中,不要说我们不行,连阿罗汉都不能到达。只有破无明、证实相的菩萨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气分相通,才可以感觉,不然没有办法。
这是阿弥陀佛名号实相的长处、优点。
4.理事不同
圣道门,理实相;净土门,事实相。
圣道门也讲实相,不过就凡夫来讲,那是理体上、道理上的实相,在事实上对凡夫还是虚妄相;净土门所讲的实相,在事实上就是实相。就像前面打的比喻,我们这里的一片秋叶,和极乐世界七宝树上的一片树叶,在佛菩萨看来都是实相,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有理和事的差别。在娑婆世界只是一个说理的问题,从事相来看完全是生灭的。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它的事能给我们理的启发,它的理完全在事上表现出来,这就是“依法性入清净相”。
5.理深解微,难行道
理深解微,难行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这是从前面第四点衍生出来的。理实相是实相,事实相也是实相,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理深解微”,这个理非常幽妙、幽微、精深,凡夫要想理解它很困难,甚至产生邪见,不能正确理解,更不要讲证悟了。信、解、行、证,悟都没有,还要行,还要证,那就差得太远了,这样就成为难行道。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措”是放、安置的意思,就是说,理实相是心思、语言所不能及的,我们的心根本攀缘不上去。这样的大乘真如实相法,如果从理体来讲,我们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之人,没有人修得了。
6.事显可依,易行道
事显可依,易行道。但称佛名,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如手机、飞机。
如果以事相来讲,“事显可依,易行道”。极乐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了,就可以依据它,这就是易行道。这句名号就可以念;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想,比如观极乐世界的相,先观日想观,再观水想观。这个日想和水想,其实是就我们娑婆世界的假想观——观我们娑婆世界的落日,再观水,水再观成冰,冰再观为琉璃地,就可以从假入真。为什么?我们是在凡夫虚妄境界中;但是如果指向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我们就可以从假入真。
观佛法门都这样,何况念佛法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假心念真佛,同样有利益。这样说不是鼓励假心,而是因为凡夫的心都是假的。但是假的心念了真的佛之后,真佛名号进来,能破斥一切虚妄相,就能得真实利益。贵在你真的念佛,而不贵在你是真是假,不是说“我要达到怎样真心再去念佛”,所以这就成了易行道。我们但称佛名,“暗合道妙,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潜通佛智”这两句话很好,很妙,只要念佛,“暗合道妙”。这个“道”是无上佛道,非常微妙。如果是大祖师,他开悟了就合了道妙。我们没开悟怎么“暗合道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是“道妙”,就是实相法,就是佛的究竟本极境界。“暗合”是说你自己不知道,心里是迷暗的,搞不清楚,连念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念的是实相,但是跟实相法合到一起了,这个微妙啊!念佛虽然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没有大彻大悟的洒脱,也没有观音菩萨“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安全、无畏、自在,但是暗合道妙。“暗”是说没有开悟,却合上了“道妙”。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烦恼没有断,涅槃有分。这个谁能说得出来?又是昙鸾大师,所以我们要顶礼昙鸾大师,第一流的大祖师、大智慧的人!
“潜通佛智”,“潜”也是暗的意思,埋在下面的。比如地下水,表面看不出来,但在下面有,潜伏。“佛智”是佛的智慧。如果登地的菩萨破了无明,证悟了实相,跟佛就相通了,明了就通了。我们凡夫念这句名号,我们的心跟佛的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通上了。
“明信佛智”,念这句名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的智慧。既然是佛的智慧,就不要去问凡夫,“某某居士,请问我念这句佛号一定能往生吗?”“那是不行的!我都是老居士了,修行好几十年了,哪有那么容易?”不要问凡夫老和尚,因为这是佛智,凡夫能给佛打分吗?你要问就问东方世界阿閦鞞佛:“南无阿閦鞞佛,我念这句名号能往生吗?”“十方如来舒舌证”,证我凡夫得往生,阿閦鞞佛说:“然也!”——“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潜通佛智”,这八个字非常妙,这只能“心有灵犀一点通”。懂得善导大师教义、专修念佛的人,听到这里真是心心相印,心心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跟阿弥陀佛完全相通,他就会觉得真的是暗合道妙,真的是潜通佛智。不然他会查字典,“暗”是何义,“潜”是何义,研究来研究去跟他自身没有关系。
打一个比喻,比如手机。手机是基于无线通信原理的,那么它的事实、实相是什么呢?无线电波充满整个虚空,手机的信号、频道跟它相应,它就可以收到信息。如果我把这个道理告诉你,“这是理实相”,周围有电波,你抓得来吗?使劲听,耳朵听得到吗?不行,这个理没有显现为事。这个理通过发射台发射,通过手机接收,你就可以用了。老太太虽然不懂得无线电的实相,但她手机照样用得挺好。
所以说“理深解微”,“事显可依”,成为事实上的实相之后,我们就能用得上,非常方便、好用,大家都可以得利益。而理上的实相,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都不是你的。但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老太婆可以念,教授可以念;凡夫可以念,圣人可以念;愚昧的人可以念,开悟的人照样念。
就像用手机,你懂得无线电通信原理,但使用起来跟我还是一模一样的,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懂得无线电原理,打的声音就大一点,我不懂,打的声音就小一点,不可能的,都是一模一样。六字名号谁念都一样,不要迷信。
从今天开始,我们各位,不管是师父还是居士,不要迷信。这个法门能破除一切迷信,不要认为“出家多少年的大和尚,他念这句佛号就灵光一些吧?”那是你自己把权交出去了。像打手电筒一样,他打就亮一点,你打就不亮吗?是一模一样的。六字名号谁来念都是一样的,光明一点不少,平等法,平等救度,谁念都往生。
家里老人死了,你念照样可以超度。为什么你不敢?你不相信这一点。当然,环境、因缘能触发我们的信心。比如到寺院去,一百位师父一道念佛,你感到很好,实际上是你的心跟境界相应了。你在家里一个人忆念父母,称念名号回向给父母,一样能超度,绝对灵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观世音菩萨说:“如果从悬崖坠落的时候,称念我的名号,马上悬崖变为平地;如果将要掉入火坑,称念我的名号,马上火坑变为水池。”那时你还来得及喊人助念吗?“我一个人念怕不管用,喊一百个人来念吧”,不等喊够一百个人,你已经掉下去摔死了。根本就不需要许多人,只要你相信,当下念佛,当下成为现实,不会是假的。大家要相信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誓愿功德,尤其是阿弥陀佛名号的作用。所以,从今天开始,大家破除迷信,建立正信,好不好?
还有飞机的比喻。阿弥陀佛有一个法界航空公司,有六字名号的飞机,可以运载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飞机是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发明的,跟你讲空气动力学,讲得那么好听,那么微妙,你自己能上天吗?你有再怎样的聪明智慧,懂得空气动力学原理,仍然飞不起来。现在发明了飞机,有了航空公司,飞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种交通工具,大家坐飞机不都坐得很好吗?往飞机上一坐,“我没有翅膀,能到彼岸吗?”你会这样担心吗?
有的人坐在飞机上,使劲把头发抓了往上提,“我飞高一点,飞快一点”;有人抓住耳朵往前拽,“飞机,我帮你加速”。机长只是在那里笑,“不必了吧”。我们已经坐上了六字名号的航班,就不要再搞自我的东西。
这不是让大家不努力,而是让大家努力地、好好地坐在航班上,老老实实地坐在上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心靠倒阿弥陀佛,要称名“如实修行相应”,不要作无用功,不要“帮忙帮忙,越帮越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要死了那个自我执著的心。拜托大家,也包括我个人,好好地、老老实实地念这句佛号,不要搞些没用的动作,要老实。
“老实”两个字大家都在说,但就是老实不下来,“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就是要作怪。你就过凡夫日子,念阿弥陀佛名号,不亦乐乎?悠哉悠哉往生极乐,不亦悦乎?这样不亦可乎?称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完全放下,坦然放下,“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不要挂碍那么多,“我临死怎么办?我没有清净心怎么办?我妄念没有断除怎么办?”那些都是阿弥陀佛为你办,你通通交给他。阿弥陀佛没有那些条件。那些都是虚空幻影,没有意义,不要担心,不要操心。
凡夫虚妄相,阿弥陀佛弹一个六字名号的小石头到你的心中,就把那些通通打碎。
7.通和别的差别
实相为体,广通诸大乘经;佛名为体,别显净土三经。
实相为体,广通一般大乘经典;佛名为体,别显净土三经的高超。这是通和别的差别。
8.纯和杂的差别
佛名为体,纯彰愿力;实相为体,可能容混自力。
佛名为体,是纯而又纯的,是黄金中的黄金;实相为体,有可能杂有自力。
佛名为体,纯是他力,靠阿弥陀佛名号,你自力用不上。因为佛的名号究竟圆满了,你即使是普贤王菩萨,也用不上自力。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旦生起,就如同太阳一样,其他的光都看不到了,菩萨的光都隐蔽了,“犹如聚墨”,好像黑墨一样,不亮了。即使有自力也用不上,所以,“佛名为体,纯彰愿力”,彰显阿弥陀佛的愿力。
“实相为体,可能容混自力”,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实相也包含六字名号,如果以六字名号来讲,当然还是靠佛力的。靠自己开悟的话,当然就夹杂自力,夹杂自力就很难了,这里很微细,有很多变数。
9.实相起修,自力、难行
直据实相起修,则成自力、难行。
直接从实相起修的话,所谓“悟后起修”,一定要豁破无明、证悟实相,这个时候才谈得上修行;不然都是在前面做准备工作,还没有走上修行路子。悟后起修,这当然就很难了,开悟以前都还在摸索。
10.佛名起修,他力、易行
若依佛名起行,自成他力、易行。
佛名本来就是果地的,是阿弥陀佛修行好直接给我们的,这样就是他力、易行。
《往生论》“称名如实修行”。
《往生论注》判弥陀佛名是“实相身、为物身”。
这是引用两句话来证明称名是如实修行,是实相行。依据就是《往生论》,不过原句比较长,这里把它浓缩为一句。原句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名称为“如实修行”,如实修行者,“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就是没有修行相,一切任运自然,一切随顺真理,这叫如实修行。
如实修行,在《往生论》里是指极乐世界的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即不动遍至德、一时遍至德、无余供佛德、遍示三宝德,这不是一般凡夫能做到的。
可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称名,就能称为如实修行。就像前面说过的,老太太拿着手机,所有无线电、电信的道理都在里面,她都已经使用到了,这就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往生论注》就判弥陀佛名为“实相身、为物身”。
11.综述
这一部分讲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体”是载体的意思。就一部经来讲,声、名、句、文是它的体。比如释迦牟尼佛讲经,经法的内容是通过声音传输出来的,所以声音就是体;如果印成经本,文字纸张就是体;通过文字、句法构成了这部经,所以文句就是经体。这些是表现形式上粗浅可见的经体。
再进一步探求这部经的本质、体性,这个“体”就很抽象,比较幽密、深细。经以什么为“体”呢?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这是不是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了解。
比如从声、名、句、文的表现形式上来讲,外书如四书五经也是经,《易经》也是经,世俗宗教典籍也叫作经。名字都叫“经”,好像都差不多,怎么显示彼此的区别呢?这就要看它们的本质内容。由本来体性的差别,显示出本质的不同。
打个比喻,比如刀,名字都叫刀,形式都一样,有刀背,有刀口,但是有木头的,有塑料的,有纸做的,有钢打的,有金刚不坏的。金刚材质的刀就很锋利,削铁如泥;纸做的刀,虽然也是刀的形状,但是没有切割的功效;木头的刀只能用来切切土;塑料刀只能当玩具。虽然名字、形式一样,但是体不一样,作用就不一样。
虽然世间很多人各自信奉自己的经典,也都叫作“经”,比如《道德经》是经,《易经》也是经,但是它们的体与佛经不一样。佛所说的大乘经典是以实相为体,所谓“实相”,就是诸法的本来真实之相,也就是真理。这些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彻证宇宙真理所自然流露出来的语言,从真理所流现,能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说,它本身是真理的流现,也能引导听闻的人开悟,契入真理,所以是实相为体。外书虽然都称为“经”,也有它们的功效和作用,但是不能让我们契入真理,不能称为实相为体。
这样我们就知道,辨经体是特别有作用和意义的。实相为体就能破除我们一切虚妄之相,就能引导我们证入诸法实相。有这个体,才有这个作用。这是我们辨体的原因。不是我们没事找事,搬弄一句玄玄妙妙的话在那里说,是因为要依体起用。我们了解它的体,是为了了解它的功用,它能让我们切断无明、成就佛道,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大乘经典都有这样的作用和功效,所以说“以实相为体”。这句话很短,但是意义很深。
为什么说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有大乘经典,比如《金刚经》《阿弥陀经》《心经》等等,虽然经名不一样,形式、表现手法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体质是一样的。这就好像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或金的器具、金的佛像,虽然做成的东西形象不一样,但都是金子做的,都是以黄金为体。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乘经典,因为对机讲法,表象有所不同,但是本质都是大乘实相,都是从实相法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称为实相为体。这就显示佛法的高超、殊胜,它有切断无明、引导众生成佛的作用。
所以,我们辨体是为了依体起用,同时让我们对佛陀所说的教法产生无上的信心。
接下来我们说净土三部经。净土三部经当然也是以实相为体,不过昙鸾大师另外又说“以佛名为体”。“佛名为体”和“实相为体”,我们前面说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讲,佛名为体并不是否定实相为体,而是在实相为体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的实相为体,是以佛名这样究竟圆满的实相为体。
就好比木头桌子,桌子以木头为体,这是一般所讲的;可是为了显示这张桌子与众不同,“这张桌子是沉香木为体。这可不是一般的木头,是沉香木的”。如果都讲木头为体,怎么显示出这张桌子的贵重呢?
净土三部经是以实相为体,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相为体,而是阿弥陀如来修成的果地功德的实相,成为六字名号,以此来作为体的。
那么,佛名的实相为体和一般的实相为体有什么差别呢?打个比喻。就像稻米和香饭,它们的成分是一样的,但是作用就不一样了。虽然净土三部经和其他大乘经典都是实相为体,可是净土三部经以佛名究竟圆满的实相为体,就有利他的功能。一般大乘经典实相为体是要你悟入实相,它是引导你悟入,那你要有相应的根机,不然还是如聋如哑。这是我们来分辨实相为体和佛名为体的意图。
关于实相为体和佛名为体,我们前面列了十点。第一点是讲它们之间“同”的关系,当然,同中也有异。第二点举了个例子,用稻米和香饭的比喻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第三点到第六点讲它们的不同点。第三点说了性德和修德的关系,这也是佛教的常用术语。性德就是本性上如此的,像一般法门讲众生本性就是佛,这是性德,性地所具足的。性德虽然是这样,但如果修德没有显现,仍然起不了作用。就像木头,本性里有火,但是如果不点燃它,仍然冒不出火来;它能冒出火来,是因为里面有火性。它有火性,这就是“性”;把它点燃,这是“修”。我们本来具有佛性,可是修德没有显现,就还是凡夫。阿弥陀如来成佛之前,性德和我们一样,都是佛;可是他通过修行,把性德完全彰显出来了,所以在修德上也是佛了。这是第一个层次,众生和佛的比较。
第二个层次,十方如来和阿弥陀佛的比较。十方如来的修德是不是也是佛?十方如来修德圆满,也成佛了。成佛了又怎么利益众生呢?每尊佛都有他的本愿。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就是“我修德圆满的佛果,要凝结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所以,他以修德成了佛,然后又成了六字名号,施予众生,众生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实相法、实相修行,这样就能破无明、断烦恼、成佛道。
所以,这里有几个层次:从性德到修德;从诸佛普通的修德,到弥陀的修德成为六字名号,施予众生。这样,佛名为体和一般的实相为体,已经经过了好几个层次,就好像牛奶变成酪,酪变成酥,最后成为醍醐妙味。性德的实相就是牛奶;然后佛修行成为修德,就是酥;阿弥陀如来进一步将修德变为六字名号,就是成为醍醐妙味给我们吃。
这是第三点,性德和修德的差别。
第四点说了理和事的差别。一般讲的实相为体,多从理性上讲的。比如桌子、板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都是讲“理”。这个理上的实相,从佛菩萨的境界来看,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但对我们这样生灭的凡夫来说,仍然分成两片,理上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还住在生灭境当中,我们看不出其中有什么般若、法身,我们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所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理上是绝对不会错的,但是我们得不到受用。
阿弥陀如来佛名为体,是把理上的实相结为一个事实,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念得出来。你听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是实相。这怎么可以思议?这叫不可思议,所谓“暗合道妙,潜通佛智”。
打个比喻,我们借用世间法来说,道理如此。比如手机,它是靠一种无线电波的传输原理,这就代表理上的实相。但是这个道理,一般的老太太能听明白吗?听不明白,除非是专业工作者。但即使专业工作者明白了,他也不能让其他人明白,怎么跟别人说?“不可说,不可说,跟你没办法说”。现在不要说那么多,把它做成一部手机,发送设备、接收设备等等都建设好了,老太太把手机拿在手上,就可以跟她的儿子通话。她懂得无线电传输的原理吗?懂得电信讯号怎么转换吗?她一概不懂。她需要懂吗?她也不需要懂。她不懂,手机就没有作用吗?照样有作用。
就是说,我们不懂得实相,我们没有开悟,但我们念佛就能切断无明烦恼,这就是佛名为体,名号就有这种功效。所以,名号是变成事实上的一个实相。
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哪一个是实相?都是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个是实相,除了我们所听到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各位不要在那里作无用功,毫无意义;要做我们凡夫根机修得来的。不要把这么一个最宝贵的、究竟圆满的实相丢在旁边,自己去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所讲的,但是你观了半天,都是你的虚妄想象。一观,还觉得“蛮相应的”,其实都是你意识分别的影子,误认这是实相。
实相,所谓“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是非常微妙的,我们不能措心,起心动念都是错的。阿弥陀佛所成就的真如实相法就是这句名号,是绝对不会错的,而且这个实相不是菩萨所证悟的一分一分的实相,是满分的。
实相像黄金一样。我们这个时代的黄金,如果和佛时代的黄金一比,怎么样?金光不现,就没有光了,被盖住了;那地上的黄金和天上的黄金一比,光则不现,被遮住了;那天上的黄金跟极乐世界的黄金一比,光则不现。
就是说,你自己感受、证悟的“实相”,跟菩萨所证悟的实相一比,你的光就没有了;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证悟的境界一比,光就没有了;十地菩萨跟佛一比,光就没有了;那十方诸佛所证悟的实相当然是圆满的、究竟的,可是跟六字名号相比,光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它不可说、不可说,它没办法让我们凡夫得到实相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