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非小细胞肺腺癌的精准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于携带有典型驱动基因的患者群体,基于基因检测指导的多线精准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克隆演进及变异导致不可避免的临床耐药及疾病进展,因此对肿瘤基因背景的动态监测及对应的药物选择和更替是实现科学合理治疗的必要途径。目前临床常用手术或穿刺活检获取患者组织样本并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然而穿刺活检这种有创的取样方式极有可能导致操作引起的肿瘤细胞移行,因此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二、三线时大部分患者体质不允许或不愿意穿刺活检。
基于临床上组织的难以获取以及动态监测的必要性,ctDNA技术作为基因检测的重大突破,能够很好的解决精确诊疗中的动态监测问题。相较于组织活检,ctDNA技术具有无创、便宜、无需住院的巨大优势;但由于ctDNA在不同患者血液中的含量差异大、半衰期短、片段短易降解、易受分期和治疗的影响,因此对于ctDNA的收集和检测技术要求也更高。
ctDNA的技术优势使其可以应用于癌症的全病程,其中动态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非小细胞肺癌诊疗NCCN指南中对于靶向治疗后的耐药监测,建议如果重复活检不行,应考虑血浆ctDNA检测,提示ctDNA可作为组织活检的有效补充用于临床。
对于ctDNA技术用于肺癌患者的动态监测,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其可续性和可操作性。首先从肿瘤靶向耐药机制角度来看,临床靶向耐药的元凶在于肿瘤组织的时空异质性及其所导致的突变基因的动态变化。因此耐药之后,就需要我们利用ctDNA技术,动态追踪耐药突变。目前研究的比较成熟的主要是EGFR和ALK-TKI的耐药机制,而且不同的耐药机制对应的下一步的治疗策略有所不同,这样进一步说明了ctDNA技术在耐药监测以及制定下一步治疗策略过程中的重要性。
临床EGFR-TKI敏感突变的肺癌患者,50%的可能会出现T790M的突变;而ALK-TKI敏感的患者,通过动态监测ALK二次突变的情况,可以判断下一步的用药策略。通过对多个一线厄洛替尼治疗的NSCLC患者进行血液ctDNA的动态检测发现,血液中ctDNA EGFR突变能较影像/病理学提前4-24周预测疾病进展,大大提供患者生存率。
泛生子在继往的检测中也发现多个临床典型案例,如某男性肺腺癌患者,既往未检测到药物敏感突变,服用凯美纳有效一年后耐药,盲试泰瑞沙无效,用血液进行ctDNA检测后,不仅发现患者服用凯美纳有效的原因是EGFR第18号外显子G719C突变,而且发现患者的耐药机制是MET扩增而不是EGFR-T790M,从而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患者从盲试凯美纳有效,到换用泰瑞沙无效的机制,并提示下一步患者可根据临床进展情况使用一代EGFR-TKI与克唑替尼联合用药。
另一个案例分析来自于女性肺腺癌患者,经医院基线检测EGFR-L858R阳性,服用一代EGFR-TKI有效,之后发生耐药,用血液进行第一次监测发现EGFR-T790M突变,于是换用泰瑞沙,8个月后再次耐药,进行第二次监测,发现EGFR-C797S与T790M的顺式突变,之后没有更好的控制方法,疾病迅速进展后去世。
ctDNA在肺癌动态监测中的临床优势与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密不可分。泛生子自主研发的超高深度数字测序技术(Ultra-deep Digital Sequencing,UDD-Seq),通过对10ml外周血中游离DNA片段进行双链链接、标记、特异性扩增、和靶向捕获测序,并采用专利的生物信息算法、霍普金斯算法双重算法检测出循环肿瘤DNA的稀有突变, 检测灵敏度达1/1000,并依据中国健康人的cfDNA数据进行背景抛光处理,因此能够准确、定量地分析外周血中游离DNA片段所携带的多基因、多位点、多种突变类型的检测。
泛生子在不断结合国际技术创新和科研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与国内优质资源相结合,完成权威资质认证。在2016年ctDNA室间质评考核中满分通过;2017年获美国病理学会CAP资格认证,旨在为临床提供最精准可靠的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