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GHATALKS EP310
01.多情乃佛心
这是听来的一段轶事。一位教内大德初出家时,有次听别人讲《地藏经》的时候泪流面满,旁人问他为何?答:忆起亡故的生母便不自觉的心头难受。有人听了之后拿来作为笑谈:都出家了情执还那么深重,真是让人笑话啊。我听了别人的取笑不以为然,选择某条道路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终点,最终的境界是靠一步步修行增进而来的,如果一下子就达到那种高深的境界,未免是说大话了。况且,一个有情义之人当比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更容易体会慈悲。有一句话叫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细细思量起来确有几分道理。
02.距离的美感
一个真正追求身心自由与解放的人,一定是与那些所谓的惯常保持一定距离的,这种距离也许并不表现在物质层面的空间距离,但一定会存有一个可活动的空隙。他虽身在其中,但不会与周遭的一切那么紧密的连接。因为这样才能既融入其中,
又不至于被裹挟,
既保持距离,
又不会一无所知。就可以用一种清醒而不无知的眼光去观照周遭的一切,去发现那些铁板一块中的裂缝,习以为常中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才能给予内心与身体足够的自由空间,继而找到解放心灵更多的契机。
03.知己难得
由于语言的差异,对某件外在事物、某个内在情感的描述和表达,很难能达到准确,所以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相对困难,甚至很多时候的交流只是一种想当然而已,即仍是运用自己本有的理解和认识去解读另一个事物。同样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也是,难能会出现全然的感同身受与理解,哪怕你的语言再如何的精美绝伦,当你描述自己的情感时仍会隔着一定距离,那些被描述、被诉说、被表达的,已然不是本来的东西。所以,
不要期待有那么一个人真的能对你的所有感受感同身受,不要期待有那么一个人能真正懂你,有时候你自己都不懂自己,又何况他人呢?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能感受一部分,理解一部分,就可算是知己了,这是多么美妙与难得的事啊。
04.那些伟大的人
那些想帮助人们觉醒的人是伟大的,这种伟大体现在它的“不可为而为之”上,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关心和认同最简单、最确定、最能加固自己的东西,而觉醒与这些恰恰难以相融,当那些伟大的人为了让人们觉醒而披肝沥胆的时候,由于人们迫不及待要得到结果而对他们恶语相向,甚至用最尖锐的刀捅他们最热切的心。如果这些伟大的人没有一颗强大的的内心,没有一颗为而无所为的心,那么他们很容易在一次次蛮横的攻击中受很深的伤,继而心变得坚硬和冰冷。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并一贯伟大,是因为他们的心不仅慈悲柔软,而且勇敢坚韧。
05.锤炼至平庸
在尘世里的锤炼对自我的完善是必要的,因为这会比在一个诸多条件都适宜的环境中,更能与“我”发生更多的冲突,发现更多的一贯如此的不妥,因为越是进入复杂的关系,内心的投射就会越强烈,在这种强烈的内在动荡中才有更多的机会寻求平衡点。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这点还是挺不容易的)
,要不然会被尘世的种种琐事吞噬,或者被那些接踵而来的冲突搞的七零八落。如果没有能保持清醒的天赋,对尘世保持相当的距离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世事总是如此,若要获得超出平常的好,总是要冒些超出平常的风险
,畏手畏脚永远也只能做个平庸之人,当然,平庸也不一定是件坏事,那种状态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奋力追求的呢。
06.一个好的品质
我觉得一个人最好的品质莫过于
“闲谈莫论人非”
了,人的是非善恶是评说不尽的,也难能说的清楚,大家都是半斤八两的俗人,不免都会带着自己的偏见衡量别人。哪怕就算别人真的“非”了,也可能仅仅是偶然或冲动之举,通过别人这丁星儿的展现去粗暴的给一个人下定义,真的是得不偿失的,更坏的结果就是因此而败坏了别人的声誉。古人就有诫言:
“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那些好说人是非的人是可怜的,他们以为很聪明,对人的认识透彻清晰,其实这些只是他们内心的外在投射而已,通过他们好“论人是非”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脆弱和空虚,得依靠别人的是非才能来充填。那些好听人是非,通过别人的评说来认识别人的人也是可怜的,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左右,不会通过自己的接触去认识一个人,这种“婴儿”期的特点显然是不成熟的体现。对那些好说人是非的人应当远离,对那些好听人是非的人要谨慎交往。
——图片来自假道人
不思考、懦弱又懒惰的大多数
既是人间世,烦请用真心
零件温暖不了别人,温暖不了世界
你所谓的慈悲,可能也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