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新闻Knews  ·  22岁小伙从上海出发登黄山失联多天!家属发声 ... ·  18 小时前  
看看新闻Knews  ·  22岁小伙从上海出发登黄山失联多天!家属发声 ... ·  18 小时前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昨天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昨天  
温州晚报  ·  叹息!她于凌晨去世,年仅28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我所看到的「无条件的爱」,常常是子女给父母的|对话赵静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10-18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5800+|阅读预计需要15min


“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在一个家里病得最轻。”


距离这句已出处不明的“流行语”在互联网上广泛深入人心的当今,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对于“家庭系统动态”的关注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此同时,精神科诊断和心理标签依然被视作一种污名和攻击。


家庭的问题,究竟是转移到孩子身上的?作为父母和师长,我们如何真正看到一个青少年的需要?


我们与关注青少年家庭动态因素的 心理咨询师赵静 聊了聊。


赵静,CPS 注册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从业 19 年,简单心理学术委员会委员,简单森林总督导、专家咨询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咨询专业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候选人,北京理工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当前主要在简单心理线下中心「简单森林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临床咨询与督导工作。


以下是赵静的自述。

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前阵子我看新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越来越高了 (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

在我目前主要供职的简单心理线下心理咨询中心“简单森林”, 在开学一个月的这个时间点,青少年来访预约量通常达到高峰。 集中在3、4月和10、11月,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因为“不上学”而来的。接受我督导的一些咨询师在医院心理科工作,他们会告诉我,这时候医院的来访也是特别多,他们都应接不暇。

图/Unsplash

为什么会这样?

我所了解到的是,在寒暑假之前,这些孩子已经进入到一种接近崩溃的状态,表露出“我不想去上学”了。但父母可能没有立刻反应过来,而是寄希望于放假,忍一忍,看看放假能不能调整一下?结果回到学校发现还是不行。

也许和中小学开学之后一两个月内会有月考或期中考试有关系。还有一些情况是,孩子在假期里被迫参加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往往是一段时间的封闭营,完全脱离父母的照顾和支持,独自适应新环境,产生很大的情绪消耗。等ta回去上学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压力就会爆发出来。

这些不想上学的孩子,绝大部分成绩还蛮不错的。Ta们可能突然遭遇学业的困难而不愿上学,或是在学校人际交往遇到问题,再或者是爸爸妈妈对孩子学习期待过高,孩子达不到很受挫,没有任何人可以理解,ta也没有其他办法表达。

当然,不上学不能说明孩子有问题。 通常我们的临床评估会看孩子的社会功能是不是在发展,比如孩子的支持系统、跟家人的关系、跟同辈的关系、是否对外界好奇、会不会去做伤害自己的事等等。

比如一个孩子很长时间不上学了,但发展出了自己的爱好,也愿意交朋友——只要ta在往一个成长的方向发展,我觉得都 OK 的。

但也有一些孩子不愿意上学是因为社交焦虑,无法和人交朋友。另外我们有一部分来访,会有各种自伤行为,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想让爸爸妈妈通过ta痛苦的表现,真正理解到ta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滥用药物、用刀片划伤自己……这个时候父母才开始醒悟过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当遇到一个存在情绪困难的孩子,我们首先会要求整个家庭一起来评估。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也要做评估的。

不管是精神科也好,心理咨询服务也好,现在很多专业人士都会用一个系统的视角来评估这个孩子的困难——到底都有哪些因素造成了他当前的困难?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孩子出现问题,绝大部分都跟家庭的某些因素有关联。从家庭治疗的理论来看,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所以如果有家庭一起参与,常常会事半功倍,效率比较高。但也会有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一起咨询。那这种情况下,我会先单独跟孩子工作,定期邀请父母加入会谈,对家长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促进他们做出一些调整。

孩子是家庭的“情绪传感器”

为什么说孩子出问题,绝大多数和家庭有关?

最常见的是: 父母的养育方式过度严苛、过度功利化。 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经常设定一些目标让孩子持续地感受到焦虑和压力。当孩子发现自己很难满足父母的高期望时,可能就会促发内心的崩溃。

还有一类比较常见的,是 孩子 使用自己的“病”来表达家庭关系冲突。 比如父母之间整天吵架或者冷暴力,或者妈妈和奶奶之间关系有冲突——当整个家庭氛围非常紧张,或者当家庭里的很多情绪没有健康的出口来表达时,孩子就会成为家庭情绪的传感器。

图/《电击女孩》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 他们可能会在家中突然情绪爆发,焦虑、愤怒、或是表现出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其实这是代表整个家庭来表达一些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成为情绪冲突的传感器?因为孩子对父母和家庭是非常忠诚的。 这本身也是过往很多家庭咨询相关的理论主张:孩子往往在潜意识中忠诚于父母,哪怕他看上去很逆反。

另一方面,父母对情绪的处理方式,往往也会“代际传递”到孩子身上。有一对暴躁的父母,孩子往往也会有很暴力的表达,比如歇斯底里、争吵等等,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的忠诚。但当孩子那样表达的时候,父母就觉得他有问题了,需要去看精神科、做心理咨询。

也有一些来咨询的青少年,经历了家庭重大变故。比如父母离婚、父母一方去世等,这是很现实的部分。

另外我还有一个发现:绝大部分的来访家庭中都有老二,或者是有中间儿(排行中间)的多子家庭。孩子可能觉得被父母忽视了,父母对我的爱不够了。

我个人觉得,这跟青少年处在一个巨变的成长时机有关。 孩子到了青春期,表达需求的方式变了。不再像小孩那样直接哭,或者要抱抱,而是需要“爸爸妈妈来猜我”的,而且ta们也可能会通过“拒绝”来表达需求。

到家长这一侧,体感上会觉得“这个孩子跟我疏远了,好像不需要我了”,也往往就不会特别主动地去想:哦,一个青春期的老大,ta有什么需要啊?需要我陪ta聊天吗?

青少年在巨变,爸爸妈妈也要学习怎么跟上他们的成长节奏。他们要学习寻找那个恰当的点,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抗拒改变”的家长

父母普遍愿意配合。不过在潜意识层面,很多父母仍然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状况跟自己有关。

即使他们意识层面明白,噢,跟我有关系,或者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系;但在情感层面,他们还是很难真诚地、抱着虚心的态度说自己需要改变。

他们往往觉得:如果我有问题,那我这么多年不是也正常地过来了?我怎么没有要去精神科看病啊?我怎么能工作,到孩子这儿就不能上学了呢?你就得服药,你就闹死闹活呢?所以他们的实际想法是: 我会配合,但问题出在孩子这里。

当然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是绝不能站边的,不能评判谁的问题更大,谁的问题更小。只是说某种意义上,成年人的价值体系会更僵化,松动起来更有难度。

其实家长也很努力地想知道孩子怎么了,想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甚至希望听到别人告诉他:作为父母自己存在哪些问题。 好像指出了问题在哪里,对改变就有很大的帮助。

但实际上,从“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到知道怎么去改变,到真的在内心把这些东西全部消化、运用在他现实的生活和关系中,那将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图/ 《奥丽芙·基特里奇》

改变完全不能仅仅通过“指出你的问题在哪里”就奇迹般地发生。 有很多家长熟知养育理论,但孩子还是没有发生变化。

有一些超理性的来访者也是如此。遇到困难后下意识不断地追问:那我该怎么办?具体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们反复去论证, 其实认知和意识层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的情感如何、我们内心的冲突如何。

很多人在人生过去的三四十年,习惯了所有东西都要在认知层面去论证清楚,才会感觉到可控,感觉找到了答案。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

情感、内心、潜意识…… 很多东西并不能通过超理智的方式去呈现,这才是心理咨询的更深层的意义。

“忠于父母”的孩子


在心理咨询中,青少年的“行为改变”有可能会发生得非常快。不少孩子只是经历过几次咨询,就会回去上学。


一方面我觉得孩子本身的成长空间非常大,只要家长稍稍有一点变化——不管是家庭氛围改善,家长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还是说父母的教育理念有一些变化—— 青少年会非常敏感地get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或者是“父母好像也在努力做出调整”的事实,于是很快就会表现出一些积极正向的部分。

图/ 《杀人者的购物中心》

另一方面,坐在心理咨询室的孩子,大都是成绩非常好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

Ta们本身非常忠诚于父母。 Ta们自身有很多内疚,也想要迎合爸妈的期待(比如:能去上学),所以当ta们在咨询中获得一些支持力量,可能很快就会进入他当下的社会角色职责(比如:去上学)。

能上学,通常是一个显性的指标。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回到正轨了,已经没有问题,就立刻叫停咨询。

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来访者主张结束(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则是作为监护人的父母),我们是无权阻拦的,必须尊重来访者的自主决定权。但咨询师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拒绝上学的情况反复发生,过一段时间,孩子还是会回来。

反复的原因是,孩子的内心成长还不足够扎实。 Ta可能只是在咨询的帮助下,当下产生了一些应对现实的力量,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很强的内心适应能力,比如说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自我的满意度、对环境的适应等等。如果这些方面都实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我们才会主动跟家长和孩子讨论结束咨询。

隐形的家庭“情绪战争”和“调停者”

很多时候,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在青春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

过去ta们可能是父母的贴心小可爱,但进入青春期,父母怎么看ta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同辈怎么看ta、老师怎么看ta的比重上升。

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高控制高焦虑的妈妈,可能会有非常大的挫败感和失控感 (当然这跟“缺失的父亲”也有关系,因为父亲的离席和不在场,可能会促使妈妈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中国家庭动态中一类典型的三角失衡,在本文中就不展开了)

她可能会想:我那么爱你,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现在怎么就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呢?你现在怎么回来就把门一关,完全都不跟我讲任何事情?

如果高焦虑、高控制的妈妈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通常会加强对孩子的控制。比如你不能晚回家、你不能用电子产品、你回房间不能锁门。孩子看一点手机就会觉得要手机上瘾了,打一点游戏就会说你现在要失控了。

图/pexels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作为一个外来者,我们要观察家庭角色之间的情绪战争是如何被引发的,然后对这个家庭原有的系统进行一些扰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妈妈正在喋喋不休地控诉孩子存在的各种行为问题:……你现在不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怎么办?……这时孩子坐不住了,开始站起来在咨询室的角落东躲西藏,拒绝有任何的回应。这时,我会帮母子共情和表达需求,帮他们看到刚才的互动中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退缩和焦虑?其实往往是父母在表达焦虑时,这个孩子开始无法承接和消化这种感受,并产生了行为上的变化。

还有一些孩子,ta 们会自愿成为父母关系冲突的调停者。

比如在家庭会谈中,妈妈的言谈中表达了对孩子某种状况的担心,这时爸爸在旁边开始发话,语气中充满了对妈妈的蔑视,并开始指责妈妈的教育理念。原本乖巧的孩子在旁边突然就开始发怒,尖声叫到:你们别说了!你们别说了!

由于孩子的突发暴躁,问题的重心被转移到孩子身上,父母之间的问题借此隐身。孩子无意中采用了引火烧身的策略,努力维系着父母之间的关系。

作为咨询师,我可能会共情孩子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用语言化的方式确认 ta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