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经济体运行自然就带有复杂系统中的反馈效应。举例来说,一只股票的价格会上涨,是因为人们认为它的价格会继续上涨,所以才会持续交易;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因为预期它的价格会继续高企,因此才会继续繁荣。反过来,当一项资产的价值预期下跌时,人们会争相抛售这项资产,造成这项资产供多于求,价格进一步下跌。这在系统理论里,称之为反馈效应,而人自身的心理缺陷必定会带来并且使这种正反馈效应变得更加显著。圣经里的“马太效应”,是典型的正反馈效应,有强化原先趋势的效果;反之,负反馈则倾向弱化差异,平息波动。
正如物理学和化学的两大著名定律:楞次定律和勒夏特列原理一样,经济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既需要正反馈强化趋势,也需要负反馈调节和平抑波动,最经典的例子便是股价中既存在动量效应,也存在反转效应。动量效应表明,股价有维持先前趋势的可能;反转效应表明,股价同样具备逆转先前趋势的可能。楞次定律如果不成立,那么将导致能量不守恒;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处于平衡态的化学反应,处于近平衡态的反应会向平衡态靠拢,若勒夏特列原理不成立,化学反应将永远不能达到平衡态。正负反馈是维持耗散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经济系统就是极其复杂的耗散结构。
金融经济周期的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关于经济运行的反馈机制的讨论,下面介绍两种著名的有关反馈机制的论述。
典型的反馈机制之一:费雪“债务—通缩”理论
“债务-通缩”理论最早由费雪于美国“大萧条”背景下提出。他通过分析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前后各个经济变量的变化,抓住了两个核心要素—过度负债与通缩,并认为总需求、企业利润等其他实际变量均是在这两个关键要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更进一步的,费雪将“债务-通缩”经历总结为九个阶段。概括而言,当企业积累了过高的债务时,温和的外部冲击(如资产价格下跌)会导致债务约束的收紧,致使其不得不廉价出售资产以应对债务清算。这一过程使得整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并引发价格水平下降,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净值的缩水与真实债务水平的攀升。企业为应对债务压力不得不减少生产与投资支出,这进一步扩大价格水平下跌幅度,从而形成了高债务与通缩的恶性循环。
在作用机制方面,费雪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只强调了价格下跌对债务人财富造成的损失。实际上,企业融资分为现金流能覆盖本金与利息的对冲性融资,现金流仅能覆盖利息的投机性融资以及现金流无法覆盖利息的庞氏融资。当庞氏融资比例的不断上升将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而使经济落入“债务-通缩”的危险范围之中。
典型的反馈机制之二: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指货币财富效应,这一效应是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进而促进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经济增长。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倾向越强。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这一概念是哈伯勒提出来的。在研究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的可能途径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货币财富上,并指出在价格下降时,这种财富的实际价值会增加;因此货币财富的持有者会通过支出过多的货币,来减少他们增加的实际货币余额,从而提高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这种价格诱致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已被各种类型的货币财富所证实。
金融经济周期由某些因子引起,那么在今天这个环境下又是怎么影响整个市场,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形成共振的呢?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两个最重要的传导机制,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银行信贷渠道
银行贷款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银行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流动性需求较高、与家庭签订的存款契约转化为相对不流动的、与企业签订的贷款契约。银行的中介职能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着社会资金融通和配置的效率,是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银行中介传导冲击的渠道就是所谓的“银行信贷渠道”。
经济周期的传导以银行中介为核心,通过利率和资产组合两种渠道形成。
第一,利率渠道。负向冲击(如银行超额准备金降低)导致银行交易账户资金的减少和名义利率的提高,这意味着家庭持币余额的降低。为了使市场出清,“债券(或贷款)”的真实利率将提高,这会影响利率敏感型投资支出,从而最终抑制总需求和总产出。
第二,资产组合渠道。金融冲击改变银行资产组合,而非货币性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各类资产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不同。家庭根据冲击调整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持有比例,形成了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
具体而言,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经营资本支出呈现出亲周期的特点。但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通常用工商业贷款与产出的比例来衡量—呈现出逆周期的特点。就企业经营资本融资而言,银行的中介职能是逆周期的,并且比其他融资形式波动性更小。如果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企业就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贷款,也就没有动力以金融证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如果企业受到正的生产率冲击,企业对经营资本的投资需求就会提高,相应地,企业的贷款需求也会增加。
资产负债表渠道
金融加速器机制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渠道”,与银行信贷渠道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根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从企业角度分析金融冲击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后者从银行角度分析货币冲击的效应。此外,内生或外生的冲击不但包括货币因素,还包括债券股票等其他非货币因素,它们都会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因此,“资产负债表渠道”通常也称作“广义信贷渠道”。
信息不对称下的审计成本是贷款风险升水的直接原因,直接决定贷款合同中的资金价格。负向冲击会降低企业收益,增加成本,减少净资产价值,提高财务杠杆,从而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企业的融资条件,导致外源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或融资升水的提高。如果公司外源融资依赖性强,冲击将被这种传导机制放大数倍。当金融摩擦严重时,金融周期波动尤为明显。资产负债表渠道也是货币政策冲击的主要传导机制。当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来的负向冲击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时,企业获得的授信贷额度将降低,这对企业的投资支出将产生放大效应。因此,金融摩擦是决定金融经济周期传导机制的关键因素,负向冲击经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之后,会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剧烈波动。要使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中央银行必须增加未预料到的货币供给;否则,经济无法依靠内生机制走出衰退。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两个最重要的传导机制,在现实中两种机制是交织在一起的。以上两种传导机制的存在,使得处在产业不同位置的各个风险因子各自发挥作用,将经济周期现象传导至整个经济体。
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又是如何相互联结的呢?答案是,全球价值链(GVC)。
全球价值链本质是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纵向分离和国际产业转移。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链条中每一个阶段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与该链条中的企业间治理关系分不开,位于价值链中不同层级的国家和地区所获得的价值增值和分配是不同的。通过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落后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初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但是这种治理关系在后期会制约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封锁效应”。
全球各个国家,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有各自的周期。通过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周期的全球性传导。全球价值链使得库存周期的频率、相位都趋于一致,然而产能周期则不太一致,我们发现发达国家产能周期普遍领先于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制造业国家,而我国又领先于落后的能源输出型国家,原因是,发达国家先消费,驱动制造业国家形成周期,制造业国家的生产制造又驱动了资源国的资源能源输出,形成层级传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