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郭老新书,看得一整个人通透了! ·  4 小时前  
洞见  ·  人是劝不醒的:强者自醒,弱者痛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西闪:你知道降水概率40%是什么意思吗?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15 14:59

正文


文 | 西闪


打开手机的天气应用,屏幕上除了气温,边上可能还会显示一行小字——降水概率:40%。是否有人认真想过,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位气象学家做过调查,答案花样百出。一些人认为,40%的降水概率意味着明天40%的时间会下雨。还有人表示,明天40%的区域下雨才是正确答案。甚至有人说,这就像一个民主投票的结果——6个气象学家说不会下雨,4个气象学家说会。


当然也有谨慎的人认为,40%的降水概率指的是,“在历史上具备这种气象条件的日子里,只有40%的天数会下雨。”即便如此,这个答案也不全对。实际上,降水概率的准确含义是,在发布这样的天气预报的日子里有40%的天数会下雨。也就是说,传统的天气预报是这样完成的:如果今天下雨,气象学家会查看天气数据库,与相似气象条件下的降水实例进行比对,从而预测明天下雨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单纯的统计方法,仍然谈不上精确。气象学家一直在寻找更精确的预测方法,最好是能开发出可以逼真模拟天气变化过程的模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然而当人们对概率的理解本身就有问题的时候,再准确的预报又有什么用呢?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有一位年轻的气象学家,负责运输业的飓风预警。他熟悉天气预报的知识,也懂得飓风危害和应急管理,但在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来临之前,他却说服不了自己的母亲从新奥尔良撤离。


极端天气不是常态,淋一场意外的雨对普通人而言也算不上不幸。不过假如一张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写着“服用此类药物的人,其性生活出现问题的概率是30%”,你又会作何理解呢?是30%的患者服用此药会出性生活问题,还是说一个服药者的30%性生活出问题?关键在于,必须搞清楚一个陈述中的“指代词”,即“具体指的是什么的概率”,否则得不到多少有意义的信息。


指代词如果不清楚,我们还会混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险——绝对风险与相对风险。假如一个医生警告你,口服某一类抗生素会使肌腱断裂的风险增加一倍,即100%,你该做何反应?正确的反应是,你应该问问他,这里的100%是跟什么比?也许他会说,是与口服青霉素相比。如果你继续问,口服青霉素导致肌腱断裂的概率是多少?估计他就答不上来了。实际上,医生口中100%的风险指的是相对风险,而非绝对风险。而据我所知,这一类抗生素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实际发生率为220万分之一,那么它带来的绝对风险肯定会非常小。


 《风险与好的决策》中文版封面


因此,德国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的社会心理学家吉仁泽(Gerd Gigerenzer)提醒,当我们谈论风险时,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了追问一句:这件事的绝对风险增加了多少?在《风险与好的决策》一书中他指出,恐怖主义正是利用人们面对风险的慌乱来制造恐惧的。本·拉登就曾兴奋地表示,基地组织只花了50万美元就让美国付出了至少5000亿美元的代价,也就是说他们每投入1美元,就有100万美元的回报。


但是和大多数专家的看法不同,吉仁泽不认为人们在概率和风险方面的无助是理性匮乏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他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观点针锋相对。后者把人类的决策机制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认为相较于系统二的理性特征,非理性的系统一的反应迅速,却容易犯错。吉仁泽对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家很不以为然。他的看法是,把错误归咎于非理性的大脑纯属偏见,理性也好,非理性也罢,都是人类的天赋,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是否用对了地方。因此他说:“人类并不愚蠢,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人们认知风险的能力方面存在盲点。”


要让人们具备认知风险的能力,应该怎么做呢?首先需要我们放弃确定性的错觉。人类讨厌不确定性,害怕未知,担心那里面包含着危险,故而希望,继而相信一切都是确定的。这种对确定性的过度需求是风险认知的最大阻碍,它导致人们想当然地把确定性与知识划上等号。殊不知,这世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一些我们能够知道,有一些我们能够预测,还有一些,我们注定永远无法知晓。你或许觉得自己终有一天会结婚,但你永远不可能在你爱上某人之前就清楚自己的对象是谁。在谈到自己的丈夫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时,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表示,没有什么能把他俩分开,十年之后他们依然是夫妻。五天后,他们就离婚了。


科学一直想把人类从命运女神的掌控中解救出来,并力图用因果关系来取代偶然性。命运女神的反击则是用偶然性侵蚀了科学本身。二者的争斗从17世纪延续至今,其间发生过所谓的“概率革命”,诞生了“驯服偶然”的概率论和统计学。然而,它们的较量永无止境,就像海浪冲击礁石,礁石斑驳,浪花飞溅。


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场命运与知识的对决中没有胜者。作为描述偶然性的工具,概率和统计应付已知风险差强人意,用它们来对付未知风险——也就是吉仁泽所说的“不确定性”,却有些勉为其难了。然而人们并不理会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他们利用数学从风险中牟取利益。获取的利益越多,人们越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旦遭遇不确定性,人们又会惊慌失措,并推卸责任。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矛盾心理支配下,发生过很多可笑可悲的事情。有证据表明,为了迎合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求,在数据上动手脚的事情比比皆是。例如气象部门极少确切地预报降水概率为50%,因为这个数字会让人觉得模棱两可,难以接受。专家们会用四舍五入的办法把数据“调整”成60%或40%。有商业利益的气象频道更加离谱,如果实际预测的降水概率为5%,他们一般会改为20%,因为他们懂得受众的心理——相较于预报的真实性,人们更容易对意外耿耿于怀。如果预测一开始就把意外尽可能考虑进去,大家就不会责怪天气预报过于宽泛了。一位气象专家解释说:“假如预测是客观的,没有任何偏向,那么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 气象卫星


气象专家的顾虑不是毫无理由的。2014年,6名意大利科学家就因为对2009年拉奎拉(L‘Aquila)的地震做出了“肤浅而模糊”的风险评估被判过失杀人罪。很显然,如今的法律体系也明显滞后,跟不上如今这个杯弓蛇影的世界。


夸大风险,保护自己,逃避责任,这一系列消极的、防御性的心理和行为,背后有着十分连贯的逻辑。在《风险与好的决策》里,吉仁泽把这层窗户纸戳破了。除了演化中造就的,深埋在人类基因中的恐惧,文化也在风险认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他统计,在很多国家,防御性的医疗行为已达到疯狂的程度。由于害怕惹上官司,美国医生通常不会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相反,他们会让就医的人做不必要的检查和不必要的手术。在美国每年会实施250万例毫无必要的手术,吉仁泽总结道:“没有任何国家像美国这样如此频繁地伤害公民的身体。”但是,这样的伤害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当法网越来越密,律师越来越多,像这样的过度医疗,不仅发生在美国。


与逃避责任的逻辑相似,追求利益也会扭曲人们的风险认知。事实上很多企业,特别是制药企业很不喜欢简单直白的语言,而乐意使用复杂难懂的概率和统计。因为通过操弄数字,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好处。


在风险认知中,文化的作用几乎是全方位的。譬如一个法国人头痛疲惫,还有点儿消化不良,法国医生往往诊断为肝脏上的问题,这个让他放心的答案,换作一个美国人多半会心神不宁。德国人有同样的症状,德国医生通常认为是心脏的问题,就是有点儿血流不畅。病人会对这样的诊断很冷静,换作其他国家的患者却未必。美国医生针对类似的患者,得出的结论一般则是病毒感染,这个让德国人或法国人受不了的诊断,对美国人来说毫不困难,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病症源于外敌的入侵比身体内部出现问题要容易解决得多。可见,社会学习是风险认知的重要组成——别人害怕什么,你就会害怕什么。


▲ 《直觉》一书封面


那么,究竟怎样正确地看待风险,并做出成功的决策呢?吉仁泽的答案是“直觉”:一种基于经验的无意识的智慧。关于这个观点,《风险与好的决策》花了相当多的篇幅。不过我觉得,吉仁泽在这方面的写作比他之前的几本著作要逊色许多,尤其是他的《简捷启发式》和《成败就在刹那间》。后一本书的最新译本干脆把书名改成了《直觉》,副标题是:“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然而在本书中有一部分精彩内容,是吉仁泽别的书上没多加讨论的,准备找对象的年轻读者都应该找来读一读。至于是哪一章,捧上书你就知道了。


原标题:当浪花飞溅,礁石不再坚硬


【作者简介】 

西闪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人,为什么错过了玻璃?丨只读冷门书

纯洁的信念会让人失去想像力 | 只读冷门书

笨蛋,你真想过那种推着婴儿车在大街上闲逛的日子吗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