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英明,HuidaGene Therapeutics, Co-founder, CEO, and Head of Medical
曲光,苏州诺洁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OO
陈意雄,凌意生物,CSO,联合创始人
和赛超,神济昌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AV CMC平台负责人
刘肖:
对于基因治疗在现在这个阶段,你们的信心指数是多少,以及为
什么?
和赛超:
我是处于一个比较乐观的一个态度。2019年之前中国市场,包括国外市场,其实基本上上市要还非常少的。然后19年之后,尤其是20年之后,国内基本上呈指数增长。基因治疗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对一些传统的手段不能治疗的一些疾病或者一些遗传病来讲,它是非常有优势的。所以现在就是等一个契机,等一个爆发的契机。未来五年我相信上市的药物可能会也是爆发式的一个增长,这是我对基因治疗未来的
看法。
陈意雄:
综合来讲,研发端我觉得是非常有信心的。90分到100分。但最后咱们都是在做研发,我们不管是自己投资的也好,或者拿个融资也好,最终还是要对公司股东、对投资的人要有一个交代。我觉得从整个来说,我觉得是一个谨慎乐观。因为最终需求在那里,所有的需求必然要去满足的,特别是这个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所以有需求的话都是会有人去走的,走的多了,这就有
了路。
刘肖:
从CMC的角度,您怎么看成本问题?生产成本对BioTech重要吗,你怎么去平衡成本和
安全?
和赛超:
现在国产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包括国家的政策都在支持国产的一些制造商,其实从CNC角度来讲,我觉得公司策略非常关键。从政策和海外成本来说,国产化这条路可行,海外成本非常高,国产化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第二点,卖给国外药企,如果一味追求国产化也不是好的选择。要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是否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即综合评价。我们最终要关注质量,在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去降低成本。陆英明:我觉得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很重要。如果花钱做同样的事情,如何降低剂量,我们发表了相关文章来
辩论。
陈意雄:
成本肯定非常重要,也肯定要去控制,它是其中一个考量,但占比重并不是特别多。对于罕见病,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现在成本很高,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做这个,我们公司在运营推进研发的过程,会发现我们要做大规模的生产或者研发的过程,每一分钱对于公司的运营研发来说都是非常非常有痛感的。这个可能会是一种错觉。我觉得对于患者来说,我们源头上去控制成本。如果是考虑到商业化的场景,我觉得生产成本的因素会比较小,但是对于我们这种BioTech来说这个成本还是非常非常关键
的。
曲光:
成本对于定价的影响我不认为非常关键,当然运营成本无论如何要控制。大家不要把生产成本作为一个药物定价的重要指标。还是这样说,你为病人解决了什么问题,你的市场、你的病人群体,能够承担什么样的一个药物定价。这个大概更加关键。我们中国现在的水平我认为比美国人差不了多少。从社会富裕程度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可以支付这样的一个新药,这个我觉得我是挺有信心的一
个状态。
刘肖:怎么去看变更,什么叫做合理
的变更?
曲光:
对于变更不可避免,主要是城市,时间的问题。自身对于变更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不要overkill,不要自己把这个定义成非常非常高的水平来执行。跟监管机构沟通,走出科学化管理的路子,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是反对高标准,但不能无限扩大它。三批次真正是解决稳定性的问题而不是安
全性的问题。
陆英明:
其实我之前也有跟人说过,我确实认为在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改变了。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问题是我们想明白为什么要变更,这点对我来说很
重要。
陈意雄:
对于变更,需要接受这样的情况,一切都需要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大原则,做任何变更药在这两点上要有确实有效的数据,我们也在做相应的一些工
作。
和赛超:
发现早期工艺的缺陷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变。尽早去做改变,对于CDE符合检测标准就是可行的。
(嘉宾未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