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内莞镇大席河省级美丽碧道边,古树郁郁葱葱、挺拔苍劲,大席河碧水悠悠,宛如碧绿的绸带,远处群山耸翠,一幅“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飘香、万壑鸟鸣”的美丽山水画卷。
在绣缎镇金溪村,连片种植的水稻已经化身为白花花的优质大米,房前屋后的西施柚茁壮成长,富有乡村特色的酒店正在加紧完工,生态产业让村民的腰包日渐鼓起来。
地处广东粤北的河源市连平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是中国鹰嘴蜜桃之乡、粤北重要生态屏障、新丰江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期以来,连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聚力实施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齐心绘出一幅新时代美丽连平生态发展的新画卷。
元善镇邓村村资源驿站内,新式潮流的茶品小店,现代化的新能源充电桩,附近的池塘里是碧绿的荷叶、清澈的池水和灵动的小鱼,与古色古香的村居民屋交相辉映,自有妙趣。
这样一个融合现代与传统元素,集休闲、生态与产业于一体的地方,却是当地的地埋污水处理站点,刷新了大家对传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认识。
广东省纵向帮扶连平工作队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经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牵线,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同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建设,是河源市首个“驿站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
该资源驿站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为核心,把光伏储能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乡村产业商贸运营和青年创业孵化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有机融合,形成用产业经济收益反哺农污设施运维费用,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模式。“据核算,驿站运营年收益8.4万元,驿站年度固定成本3.7万元,实现收支自平衡。”
资源驿站是连平深入推进环境治理的一次有益尝试。近年来,连平聚焦污染攻坚,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防御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多个100%。比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接近100%,PM2.5平均浓度仅15微克/立方米,抬头可见“连平蓝”;主要河流常年保持优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低头可见“连平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医疗废物达标处置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为100%,出门可见“连平净”。
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连平强化生态保护,深入推进绿美连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建立“4+11”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六带、双廊、四核、多园”蓝脉绿网风景线。
内莞镇,有好山好水好风光,境内百年古树上百棵,其中,大席河一河两岸百年枫杨尤为抢眼,古树绿树成荫。
近年来,内莞镇围绕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内莞”建设,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推进一河两岸生态碧道建设,建成滨水公园、古树公园、万里碧道,造就了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蒸锅、这是炒炉,全部都是用电的,效率非常高。”在田源镇永吉村的小饭堂,村支书熊祥利指着一个个电器说。
据介绍,永吉村人口较多且居住密集,电气化潜力需求大,急需线路提升改造。围绕“百千万工程”要求,永吉村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以电气示范村建设和整线成片工作为契机,实现电气、网络、通信通村入户全覆盖,同时实现电气、网络、通信“三线”的布局优、无死角、电力强,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连平县紧扣“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深入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33个行政村整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预计达75.8%,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全县159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10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累计建成“美丽庭院”4800余个、美丽河道10条、绿美生态小公园15个。
同时,以示范带和典型镇村建设引领全县镇村风貌大提升,示范带动各镇村推进农房风貌管控、人居环境整治、风貌带提升、绿美生态建设等工作,着力建设更高品质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强化“成果展示”,大力推动典型镇村培育成果串珠成链,以忠信镇水滣村、柘陂村、司前村3个典型村串联县生态工业园为节点,推进沿线及节点风貌提升,融入“吃、住、游、玩”等多方面元素,打造成精品路线。
在上坪镇古坑村的桃花园里,满园的桃树开始冒出花骨朵,以桃为文化的各式文创产品已经初见规模,“三月赏花、七月品果”的桃节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优质的气候条件等,造就了我们这里的优质鹰嘴蜜桃。”上坪镇古坑村村支书谢文权表示,当地政府以鹰嘴蜜桃为元素,积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节,提升鹰嘴蜜桃知名度,“我们通过引入先进的销售理念,让鹰嘴蜜桃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同时,打造了桃嘟嘟IP,把桃的元素延伸到工艺品领域,通过制作文创公仔、挂件、摆件等,进一步提升集体的收入。”
在新丰江畔的田源镇肖屋村,“作鱼梁”习俗是当地一种古老传统的群体生产性民俗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肖屋鱼梁文化。
肖屋村村支书肖锦奎表示,为了把肖屋鱼梁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和村集体与非遗传承人通过鱼梁文化活动、鱼梁文化馆、鱼梁研学等多种方式,持续挖掘鱼梁价值,着力推动捕鱼工具向研学工具的转变,进一步扩大鱼梁的影响力,在保护传承和发扬“作鱼梁”习俗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效益。“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很多,他们体验鱼梁捕鱼的乐趣,品农家饭菜野趣等,有效助力乡村发展。”
“这些大米主要销往深圳等地,每斤能卖5块多。”在绣缎镇金溪村强村公司厂房内,绣缎镇常务副镇长曾能捧起加工好的大米介绍说。
金溪村有优质的灌溉水源,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但是随着村民陆续外出务工,村里留下大量抛荒地。金溪村组建强村公司,集中流转了村民闲置的撂荒地25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亩土地,在村里集中连片种植水稻,从而带动1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多元。公司还利用闲置的小学建设了产销一体的“稻谷深加工生产车间”,每日产量30吨,年产值达64万元。
金溪村
发动村民的力量,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四旁五边种植西施柚苗1万多株。开展西施柚种植后,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地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打理自家的庭院,既节省了村里的保洁费用,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按测算,全村1万多株西施柚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金溪村还利用村民闲置的农房和土地,引入乡贤和第三方公司,共同建设乡村酒店,发展乡村产业,建成后,酒店年营业额可达150多万元。
通过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连平绿色产业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美丽新县城逐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