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大国  ·  一见·“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 ·  6 天前  
侠客岛  ·  【侠客岛在前方】里约这所高中,不简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网络问诊走红,警惕新型医疗诈骗!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2-20 11:15

正文

  不出门、不排队、不挂号,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就能与专家对话,问诊病情、安排方案、甚至开方抓药,近年来“隔空看病”的网络问诊愈发流行。


  然而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虽然网络问诊切合当前社会健康需求,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问责手段,网络问诊畸形火热,不仅滋生出新的医疗诈骗,还给百姓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百度”成“医”,上网看病渐走红


  29岁的孟芸是一位2岁孩子的妈妈,前段时间孩子一直咳嗽,在社区门诊打针吃药好多天不见好转。可大医院人多嘈杂,孩子一到医院就吵闹着回家不肯看病。


  无奈之下,孟芸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个“冰糖+冬果梨+橙皮”的偏方,给孩子喝了几次后就治好了。


  “这种小病问问百度就行了,简单省事还管用。”孟芸说。


  记者采访发现,像孟芸这样“有病问百度”只不过是网络问诊的“初级阶段”,更多人则在网上咨询“网络医生”诊断看病,甚至开药方。


  记者实际体验发现,只要在网络上输入一些常见病名称,立刻就会弹出大量医疗机构链接,其中很多是医疗问诊网站。一些挂着“专家”头像的窗口不停抖动,众多诊疗广告扑面而来。


  网上问诊比较流行的病症,主要是人流、不孕不育、性病等涉及患者隐私的疾病。


  不少患者表示,因为网络问诊“保密性”强,不需要去医院面对面就诊,少了很多尴尬。

 

悬“网”诊脉

“技术任性”潜藏安全风险


  通过网络咨询病症,看上去方便省时高效,实际上却滋生风险隐患。


  不少“网络医生”在网上将治疗效果吹嘘得天花乱坠,并许诺最低价格。


  但一旦将患者吸引到实体医院后,往往“狮子大开口”,治疗费用翻番,患者成为待宰的羔羊。


  除了钱财被骗,网络问诊更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网络诊断难以全面了解病情,极易误诊。”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王宇航说,每位患者的体质不同,同样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不同的药物反应,难以保证诊疗效果。


  前不久郑州市民张丽腿上出现不少红色瘀点,她上网问诊并拍了照片上传。“网上医生”诊断是红斑狼疮,建议她吃中药调理。张丽按方吃了4天药,腿上瘀点却越来越多,最后到医院诊断后才发现是血管炎。


  大部分患者之所以相信网络问诊,是因为接诊医生大多是“专家”“主任医生”等“大牌”,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一家问诊网站上,半月谈记者找到一位张姓主任医师进行咨询。在对方给出一系列诊断建议后,记者追问对方是否为张主任本人,对方回答“我是张主任的助理”。


  此前,甘肃省卫计委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在网上为患者解疑释惑的“专家”,很多都是没有行医资质的人。


填补监管空白

引导网络问诊服务百姓


  河南省中医院一位大夫说,看病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西医的“视、触、扣、听”,还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在没有当面接触病人的情况下,都难以完成。


  记者采访郑州市多家医院了解到,在巨大门诊量的压力下,几乎每位医生,尤其是副主任级别以上专家,日常接诊都十分繁忙,很多更处于“超负荷运转”,根本无暇在网上回复网友留言,有些医生的个人网页存在“被开通”现象


  法律人士表示,目前对于网络诊疗,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在法律上尚存空白。


  “对网络医疗服务与互联网信息咨询的界定,是判断其属于网络医疗服务还是信息服务,并据以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前提。”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说,如何对移动端保管的病历资料进行复制、封存,如何保证诊疗服务提供人的是专家本人,互联网的声明能否构成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的有效抗辩事由等,也需要在法律层面得到确认。


  一些专家也表示,对“网络问诊”不能一棍子打死,应意识到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就医需要和技术发展出现的新型医疗方式


  有关部门要在做好引导的同时,加大对网上行医的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真空地带,同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来源:半月谈

记者:王烁 宋晓东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