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相继称王、称帝。朱元璋却始终不称王,而是拜小明王韩林儿为自己的主子。每到正月初一的时候,他在军中都要立一个椅子,称之为小明王的御座,带领自己的下属向这个御座毕恭毕敬地行大礼。
朱元璋是真的敬重小明王吗?显然不是。这是朱元璋表示自己不称王而做给大家看的,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种现象:“位子”比人重要。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领导力法则:不敬这个人,也要敬这个位。用张居正的话说就是:“位之所在,则尊君为重”。要么你坐上来,要么你离开,只要你处于下位,就要对你的上位保持应有的敬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由。
敬上,因为双方面子不一样
为什么要敬上司?因为上司的面子比你大。不是上司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说“上司”这个位子比你“下属”这个位子更有社会价值和组织价值。
由于人们在社会和组织中的地位不同,所要求和应得的“礼遇”就不一样。地位越高,面子越大,得到的“礼遇”也就越高。比如当上司来的时候,我们会自觉地表现出恭敬和顺从的态度,而当我们与自己的下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与自己地位相一致的举止,甚至会对下属吆五喝六,指手画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面子不一样。
日本人的商务礼仪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做的第一件事是交换名片,他们交换名片的目的是决定谁先鞠躬以及谁鞠躬的时间更长、更深。也就是说,那些在组织或行业中有更高职位,或者有更大影响力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尊重,也会更有面子。
什么是面子?用冯仑的话说就是“压低自己,抬高他人”。作为下属,你要懂得压低自己,因为你的面子没有上司的大。不要奢望和上司可以平起平坐,你只有通过不对等的“面子”来实现“平等”的交往。这是规矩,也是基本的礼仪,否则你在社会中就无法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更不要说获得他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了。
就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在《互相帮助》中告诫我们的:“学会如何顺从,如何在没有权威和权力的情况下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给身处要职的人他所需要的东西以使得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最初阶段必须学会且必须终生奉行的原则。”
畏上,因为双方的权力不对等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上司应当秉公办事,不应当在管理上掺杂个人的恩怨。但上司也是人,他也会对那些惹他不高兴的人“另眼相看”。一旦上司对你有了不好的印象,你就很难有翻身的日子。不仅仅是那些有“坏心思”的领导,有正义感、道德感的领导也一样。
有一次,杰克·韦尔奇参加一个专业会议。会议中一位保险业的领导在陈述中用了许多韦尔奇并不十分熟悉的专业术语,韦尔奇听不明白不得不打断他问:“你认为‘任意性’的保险和‘合约性’的保险有什么区别?”在一阵冗长的回答之后,韦尔奇还是没有能理解,这位领导最后竟然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能奢望我在5分钟里教会你我用了25年才学会的东西!”这让韦尔奇十分的难堪。会后,韦尔奇只说了一句话:“不用说,他待不长了。”
把自己与上司对立起来会有很高的政治风险,除非你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如果你与上司本来就心存隔阂,如果对方是一个恶上司,这种伤害可能会更大。
权威是什么?权威就是逼迫他人服从的力量。由于上司和下属之间权力的不对等,使得上司相对下属具有更大的权威性。除非你有能力选择走人,否则,就要学会尊重和接受上司的权威。我们很多人得不到上司的信任,甚至过早地葬送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上司的权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不提倡盲从权威,如果你认为拒绝执行上司的命令,大胆顶撞上司的批评,可以更好地帮助上司实现目标、走向成功,那么你完全可以这样做,也应该这样做。这里没有“敬”与“不敬”的问题,只有“可”与“不可”的问题。
只要他在位,他就是称职的
我们很多做下属的总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或者自己功劳更大,看不起自己的上司,以为自己比上司更适合那个位子,甚至向老板传递自己的上司是一个“傻瓜”信息,这只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傻瓜。
有一位年轻人很有才华,从心里瞧不起不懂专业的上司,常常在上司面前“显摆”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次,年轻人向一位高层领导谈了自己在专业上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得到了这位高层的赞同,这位下属更觉得了不起了,私下里对人说,上司缺乏专业能力,自己早晚会顶替他的位置。起先,上司还比较尊重这位年轻人,以后就不待见他了,重要的工作也不安排给他,同事们对他也是敬而远之。最终,这位年轻人在极度的郁闷中离开了这家公司。
作为下属,敬重上司是理性的选择,即使你的上司与那个位子不相称,也不能把这种想法表现出来。这是因为:一、你的上司不称职,这仅仅是你的看法,你的老板不一定会这样想。二、你的上司称不称职,这不是你的权力,上司可以对你的工作态度和业绩做出评判,而你却没有这样的权力。
不敬这个人,也要敬这个位。这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用杰弗瑞·菲佛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职位本身就意味着称职,我们就得像对待称职的人那样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