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视独家
“影视独家”订阅号专注于国内外电影、电视剧与新媒体的行业观察以及业内人士访谈,与“广电独家”订阅号共同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总经理江耀进,联系电话13051687027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微视频 |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回顾 ·  3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  4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万马齐喑的电影市场,谁在偷偷赚钱? ·  4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影讯|11月17日放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影视独家

又是一年“3·15”,谁来管管假收视、假票房、假表演。。。?

影视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14 23:58

正文

作者 ∣ 冯遐/杨莲洁

来源 ∣ 北京晨报


每年的“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日子的关键词就是“维权”,消费者在生活中会时而遭遇各种假货以及欺诈的伤害,如假食品、假药品、假名牌以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不法分子一旦获罪,将接受法律严惩。


然而,还有一种造假行为尚未引发公众范围内的挞伐,但它却是关乎每个消费者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泛滥影视圈的各种“伤脑筋”、“辣眼睛”的造假行为,假收视、假票房、假表演……更让人无奈的是,在“生产环节”链条上的制片方、演员以及播出平台因此而攫取可观利润的同时,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只能买单,还无处维权。


假收视、假票房每每都是轰动一时的舆论风暴,直至今日都没有任何能够解决的实质进展;“假表演”即替身演戏更是成为当下饱受诟病的行业痛点。对于这种明显欺骗观众的行为,呼吁相关部门出手“打假”,让“造假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从当年主持人崔永元的一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震动业界,到2012年《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锋实名爆料称,“只要有钱,无论什么剧、无论在哪里播、什么时间段,收视数据都可以购买。”电视剧收视率可以买卖,一年花5000万元就可进入全国收视前十,一时间引起业内外一片惊叹。



再到2016年12月,由“古装剧《美人私房菜》因收视过低遭遇紧急撤档”而引发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并公布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数据:收视率造假行业年捞40亿,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


在今年的两会上,演员张国立再次提到收视造假问题。“目前中国仅有一家收视率监督监控平台,因此对一些人来说‘就方便了’,导致出现收视率购买和作假的现象。更因为其中原因复杂,导致没有人能够把这些事情揭发出来。”近年来影视数据造假的问题和严重性多次经由媒体曝光,已经屡见不鲜。

  


票房注水触目惊心


影视数据造假的问题不仅在电视领域,电影票房注水也是愈演愈烈、“幽灵场”、“偷票房”等名词时常见诸媒体。早在2009年,光线影业发行的影片《阿童木》就因爆出“偷票房”丑闻而引发相关部门关注。


《捉妖记》2015年暑期档上映之后票房一路飞奔,最后成为中国影史的第一位国产票房冠军。事后却被媒体揭露,这个冠军是票房造假刷出来的。虽然《捉妖记》的确很受观众欢迎,但片方旗下院线排出的凌晨上座率达到108%的“幽灵场”也是造就该片票房神话的一大法宝。



2016年3月,《叶问3》发行方5600万元的“偷票房”规模,更令人瞠目。经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查证,《叶问3》上映仅半个月就造假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更让人担忧的是,《叶问3》还发行了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让一场原本是电影市场上的票房造假演变成了波及范围更为广大的金融衍生品兑付危机……有数据统计,过去几年,全国电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了。


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就在2017年初的中国娱乐产业年会上痛批偷漏瞒报票房、数据造假,盗版屡禁不止等市场乱象。他认为,如果把偷漏瞒报的票房如实统计上来,中国电影票房早就过了500亿。


尤其是新开影院,更是偷票房的重灾区。2016年全国新增了9000多张银幕,大部分是新开的影院。新开的影院有房租的压力,而且在三四线城市对偷票房的监管很难。”于冬还提到,很多影院摆出来给外面看的是一套账,偷票房的是另一套账,只要加大监管力度就不难找出证据给予惩戒。

  


有法可依,优胜劣汰


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并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禁止虚报、瞒报票房”,一旦发现影院以虚假交易、瞒报收入等方式偷票房,将被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而事实上,这些规定在《电影产业促进法》修订期间就开始实行了。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展开了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有201家影院因违规受到了处理并在总局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官方网站上被曝光。



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认为,中国电影经历了2015年的峰值之后,2016年的震荡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洗礼,它会淘汰劣质的产品,淘汰泡沫化的创作,淘汰一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投资或项目,真正迎来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和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稳定阶段。


国产电影如果质量不高、缺乏原创性,想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难上加难。文艺界的代表巩汉林今年就在两会上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国产电影抄袭的比较多,仿造的影子也多。真正原创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相对少,这样的传播就很难。既看不到独到的东西,拍得也没人家的好,那传播的意义就不大。

  


行业上下共同“背锅”


如果说影视行业的数据造假由来已久、已成根深蒂固难以清除的行业毒瘤,那么“表演造假”的问题则是伴随着大IP热而被新近凸显的现象。从网上一片唏嘘的“某鲜肉(杨洋成为最大嫌疑对象)新剧做倒膜、人皮面具,除了近景全部用替身”,到《孤芳不自赏》播出时让人真真地见识了这种“除了近景全部用替身”的“惊人”的尴尬效果,“现在的戏竟然还能这么拍?”“表演造假”之夸张、之敷衍也着实让观众开了眼。


  

这个黑锅到底该由谁来背?投资方有份、明星有份,电视台以及视频网站也同样有份。大概就是有播出方愿意为所谓的大IP、大明星、小鲜肉们买单,而根本不关心内容和制作水准如何,才会让投资方如此肆无忌惮,生产一些完全不顾及行业标准和观众感受的劣质作品。


只要打出某些演员的名号(事实上,大多戏份还是由替身完成),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大不了播出后再去买收视,去给电视台一个交代。在这样一个利益的闭环中,每个环节都是得利者,作为终极买单人的观众反而成了局外人,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些文化垃圾。


  

影视行业造假遗患无穷


不同于食品、药品的造假会给受害者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影视行业的各种造假又有所不同,看似没有直接伤害,实则遗患无穷。往小了说,关乎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往大了说,关系到文化强国。


对于粗制滥造的IP,不负责任的表演,编剧宋方金近日在接受公众号“严肃八卦”采访时就尖锐地指出其造成的危害,“最可怕的是对于未成年人审美的扭曲,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有一些阅读基础,看了很多的书,还看了一些其他的美剧、日剧、韩剧,有一个防护意识,看到烂片可能会拒绝会不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或者初中生,当他们看到这些IP剧的时候,会认为艺术作品是这样的。因为他们没有看过更好的,认为这样的东西就是好的,就跟当年看郭敬明小说的那些人一样,没有分辨的能力。IP剧对于文化造成的伤害,就是灌输了没有文化能力,没有审美能力的人的审美。我们现在这些90后甚至小学生也会看这些作品,会在班里面或者学校里面看了这些IP剧,形成一种流行文化,这个是最可怕的。”



“影视独家”专注于影剧与新媒体的行业观察,与“广电独家”共同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