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日用之道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请关注微信:日用之道 riyon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日用之道

日用生活—冬日取暖

日用之道  · 知乎专栏  ·  · 2016-11-13 22: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也许只有我们这里是用日历上的日期来衡量是否供暖的吧?

也许只有我们这里是用一条江来划分是否可以取暖的吧?

明天就要降温了。热水袋也该从柜子里翻出来了。这可能是我们在统一生活样式的条件下,唯一能自主掌控的取暖方法吧。


灌上热水,拧紧塞子,一只胖胖的热水袋就能用了。抱在怀里,暖暖的热流顺着肚皮,直达身上每一个神经末梢,很舒服、很放松,被一家人就这么抢来抢去的抱在怀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股子橡胶的味道,有人喜欢,有人不悦。用手指在热水袋表面的散热胶皮上划过,软软得好像拨动琴弦一样。记忆中的热水袋,外形都是一样的简单,材质是用橡胶做的,就红色、绿色那么几个颜色。妈妈的手比较巧,自己用毛线,织了几个漂亮的套子,朴素的热水袋一下漂亮起来,绒绒的毛带着热水袋温度,更柔和、舒适了。也就顺带手,多做几个当做礼物,拿给邻居、朋友们用。

热水袋的构造和原理很简单,在它被发明以前,人们用铜、锡、陶瓷器,甚至木材等作为容器来装热水或热煤余灰来取暖。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就有了这样的取暖用具。


【汤婆子】又称“汤捂子”,“锡夫人”,“汤媪”、“脚婆”。宋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每晚临睡前,将汤婆子灌入滚水,再用绒布套包住,放入被窝,到天亮还是热乎乎的。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汤婆子不仅是人们的取暖用具,更承载着一门手艺和匠人的生计。老铜匠们辛辛苦苦、敲敲打打纯手工做出来的成品,一用就是好几十年,用坏了修一修又可以继续用。


【烘笼】也称火笼。里面放着陶盆或是瓦罐,外部用木条围起来,或是用竹条编成个提篮,一只烘笼就制作成了。撮上一点燃烧的木炭放入其中,上面再用一点炭灰覆上,让炭火变得温和一些,就可以取暖了。可提可放,坐、行都方便好用。烘笼的编制多用竹子制成,取材简单,通常情况下,菱形花纹为多,也有编成菊花型的,样式别居一格,那细细密密的竹条藤编出来,透出一股精致古雅之风,无论远看,近看都是一件绝妙的工艺品。用久了竹藤一圈微微的焦黄烙在边上,淌出岁月悠悠的模样。


19世纪末,随着橡胶材质的广泛流行,克罗地亚工程师Eduard enkala(1871–1922)发明了我们现在最为常见的橡胶热水袋,实用又便宜的橡胶热水袋很快流行起来。在早些年的欧洲,都是用陶瓷瓶来装热水,所以英文叫hot water bottle,即便是后来材质换成了橡胶,样子也变了,但名字还是延续了bottle。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器物,在诞生伊始,其基本构造与原理,就已明确下来。它们没有新奇的外观,没有设计师的署名,可能也没那么多的功能,有些都不具备多少技术含量,更不被看成艺术作品,往往在毫不起眼之处发挥着它们作为一个物品的本份:为我们所使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越是日用品,也许越平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