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关乎“中国制造”的品质。特别是前沿新材料领域,往往能够成为催生新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产学研的融合就成为新材料发展的重中之重。
“水平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过去主要设在专门的研究院和高校里面,企业的研发力量很弱。企业的研发力量弱,是因为我们的众多企业,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要赚钱,立马产生效益;而科研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企业的急功近利就导致企业科研长期投入严重不足,人才队伍难以形成和发展。高校研究院的人则更看重个人学术成果。”陈江华认为,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追求不一致,就导致了产学研脱节。
陈江华介绍说,国外大学教授则普遍拥有工业界的合作者,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很多是由企业说了算的,企业是科研经费投入的主要力量,这样企业的需求就和高校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了。
“其实我们的企业,应该追求一些,哪怕是很单项的,但是要世界一流的东西。只有企业想要盯准世界一流的目标,要变成一种技术上引领的企业的时候,才会对高校教授提出一流的研究课题,高校和企业这个时候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陈江华认为,如果企业的需求只是在比较低的科技水平上,那么产学研结合起来就很困难。
湖大材料学院的教授科研团队在产学研融合领域也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据陈江华介绍,湖大材料学院电镜中心团队从2009年起开始参与大批量检测评估高铁铝合金材料构件的企业课题研究。
“一个是人才培养,一个是科学研究,再就是服务社会,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功能。”陈江华介绍道,“我们高分辨电镜中心团队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把我们的大型精密仪器对外开放,作为一种平台对外开放,就像是医院里面的理化中心,每天都要给不同病人的不同疾病进行一个服务诊断一样。”
“如果我们学院的每个教授团队都能够发展建成一个“材料医生”平台,就可以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直接贡献,就可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谈及未来学院的发展,陈江华坦言,湖大材料学院已经形成了健康、向上向善的学术文化,包括建立的日常管理制度、学术周会、教授月会、双周党政联席会、教职工代表年会, 以及绩效考核、学术分类指导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有了好的学术文化和管理制度做保障,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引导下,学院一定会越来越发展、建设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湖大材料学科。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全体教授和职工愿意努力,紧跟我们国家必将逐步引领世界发展的步伐。
湖大材料学院知名校友
李薰(中科院学部委员)
:物理冶金学家,科学研究管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早年从事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研究钢中氢的科学基础。他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绩卓著;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建树良多。
李元元(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炭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Carbon》名誉编委。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的研究,提出了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非金属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等方法,促进了碳纳米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模板导向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发展了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提出了可高效储能的层次孔材料设计和电化学电位调控的思路,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