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债券圈
提供中国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相关资讯介绍以及知识培训,并提供金融创新品种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债券圈

大卫·李嘉图:不会炒房的公债包销人不是好经济学家

债券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02 17:4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 浙商国际财经评论

作者: 撒拉

一提到大卫·李嘉图,是不是觉得已经知道的够多了?尤其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至今被用来指导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但其实,经济学只是大卫·李嘉图玩票的几个副业之一,原本不过是不务正业地随便搞搞,一不小心就成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


除了经济学,大卫·李嘉图还有其他的几个副业,比如研究数学、化学、地质学还有矿物学……


所以,百度百科在大卫·李嘉图职业栏一项填的是:经济学家,显示它是多么的无知。


1


今天我最想说的,是这个从14岁就开始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男人,他的主业只有两个字:赚钱、赚钱、赚钱……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是喜欢赚钱却总是赚不到钱的倒霉蛋,而李嘉图却是那种不那么喜欢赚钱却又一不小心赚了许多许多钱的幸运儿。


有传说,大卫·李嘉图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没受过任何教育,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有人这样说,若不是无知,那就是无非想让广大苦逼读者或听众心里好受一点罢了。


没错,他生来就是个富二代,错了,是富三代。


他的祖父,是旅居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籍犹太人”,职业是证券经纪人,因为持有英国公债的数量巨大,其遗嘱执行者认为必须要鉴定他的遗嘱,并获权管理他在英国的遗产。


他的祖父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统统都做了证券经纪人,小儿子亚伯拉罕·以色列·李嘉图,也就是大卫·李嘉图的爹地,把爹地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迁居伦敦,并且很快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里十分活跃,在大卫·李嘉图出生之前已经在交易所里做了好几年的成员。


有关于此,大卫·李嘉图的回忆录上说,他(亚伯拉罕·李嘉图) “能力强、廉政不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发了大财,在他活动的那个圈子里是个很有影响的人”。


亚伯拉罕·李嘉图死后,留下的遗产经遗嘱鉴定价值45,000英镑,“是个相当富有的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想,李嘉图因为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不愁吃喝,所以才有心情钻研经济学?


2

事实上,因为违抗父命背叛犹太教跟信仰基督教的姑娘结婚,他21岁就被爹地一气之下扫地出门,剥夺了他在自己生意中的股份。据记载,1793年李嘉图结婚时全部财产还不到800镑,不算穷但绝对算不上非常有钱。


但因为14岁就开始帮助父亲打理证券交易所事务,到他跟家庭决裂、自立门户的时候已经羽翼丰满,伦敦有名的银行家都愿意为他提供资金支持,结果没几年他的财产就超过了他的父亲。


比如,结婚刚刚两年,他们全家就可以外出奢侈地避暑了,到1802年,他说自己已经拥有大宗财产,并说自己是“命运之神的宠儿”。


但,一直自认为受到命运之神慷慨过度照顾的李嘉图,他的财富增长并没有就此打住,反而以火箭发射的速度一飞冲天: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时期,证券交易所在政府筹款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而李嘉图从1806年开始试图承包公债,并于1811年成功跻身两三家英国公债的承包人之一,直至1815年战争结束。


承包公债给李嘉图带来滚滚财源,有时发行价低于票面价格,但最夸张的时候公债价格甚至高出票面价格20%!尤其是1815年滑铁卢大战之前几天发行的最大一笔公债,在传来战争即将胜利的消息后价格大涨,最高高于票面价格16.5%,一直到公债兑付完毕还高出13%。


这一次也是李嘉图获利最大的一役,因为他不但把钱全部投在了公债上……这部分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而且,他在超过自己的资本冒险投资的那部分公债也不大不小地赚了笔钱,至于“不大不小”到底是多少,据说是以高于票面3%-5%的价格卖出。


这收益率听上去或许并不惊人,但以李嘉图当时的已经是公债承包人的身价,这一笔加了杠杆的债券投资,绝对的获利绝不会小。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一定不能借钱投资,这话并不是完全正确:前提是你是不是承受得起可能的损失,以及你对收益是不是有足够充分的把握。


1819年,李嘉图曾再次试图承包公债,但由于出价不如罗斯柴尔德家族而未能成功。而这也促成了李嘉图的隐退——与罗斯柴尔德一生以赚钱为乐、享受其中的各种争斗的性格不同,李嘉图已经腻歪了自己的生意,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乡村绅士,而自己也可以静下心来研究他所“喜爱的科学”。


之后,李嘉图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话,于年底退出了证券交易所,好像也从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牧歌一般的生活。


3

如果一定要说有哪里不对的话,那就是大卫·李嘉图为他的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买下了实在太多太多的土地和房产。


事实上,从结婚开始,李嘉图一家就持续不断地在改善居住条件,比如,在结婚之初的住所年租金为18英镑,两年以后换到年租金32镑的另一处居所;1803年搬到伦敦东区一处一边有花园一边有牛栏的环境幽美之地,并在此住了长达接近10年,只是租金没有记载。


1812年,在李嘉图夫人和孩子一再坚持下,李嘉图一家再次搬家到伦敦西区一栋“价钱很贵”(年租金480英镑)却十分华丽、足够容纳这个大家庭、有马厩和马车棚的大房子里。对此作为李嘉图的好友,穆勒还好心地提醒他过摩登生活有各种弊端。


换句话说,在不到20年间,李嘉图一家的住房租金支出翻了接近30倍!考虑到他原本就不算穷的出身,还有那个不太有通货膨胀的年代,足以看出,人类对于住房的改善型需求是多么得没有止境……


1814年,那时李嘉图已经有意要退出证券交易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在土地和房产投资上开启了一路“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的剁手党模式。


1814年,他花了6万英镑买进了格洛斯特郡明钦汉普顿庄园,包括5,000-6,000英亩的土地和盖特科姆庄园;


当年年底,再次购入哈德洛庄园,附带一些产业,价格大约在25,000英镑;


1815年及以后,大概是因为投资太多,李嘉图雇有业务顾问专门为他提供地产信息,又请人管理各处的产业。


根据投资顾问的建议,1816年-1819年间至少分5次购入大量土地和房产,每一次的金额都在数万英镑。除此之外,李嘉图还买进了一些小的产业,一批村社和单独的田地,目的是:要让整个地产连成一片。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大卫·李嘉图衣袂飘飘地站在一个小山头上,用手往远方一指,对身边的顾问说:哦,亲爱的,这片土地我包了……


直到去世,他在土地和房产上的投资总共花了275,000英镑,几乎相当于他全部遗产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他还持有大约20万英镑的抵押借贷,14万英镑的法国公债,全部遗产总额在675,000英镑-775,000英镑之间,所以通常粗略算作是70万英镑。


至于他的年收入,大约为28,000英镑,其中地产方面的年收入1万英镑,抵押借贷利息1万多英镑,法国公债的股息不到8,000英镑。


4

重点来了,作为不是与李嘉图同时代的外国人,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李嘉图到底多有钱?


有几个参照物,不尽准确,仅供参考。


一个是李嘉图的爹地,1812年他去世时留下45,000英镑的全部遗产,就足以被认为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而李嘉图的财产则是他的十几倍;


第二个参照物是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政府每年发行的公债总额,大多数年份都在1000万-2500万英镑之间。换句话说,若以大致的平均值2000万英镑计算,李嘉图的全部身价大概是每年发行公债总额的3.5%。


然后,我又随便找了一个数据,2015-2016年间,英国国债发行数额以千亿英镑计……若按照3.5%的比例计算……我简直不敢算下去了……


第三个参照物,是根据网站https://www.measuringworth.com有关当时英镑购买力的估算,有以下几个口径:按最低生活标准,当时的每英镑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73.36倍、按劳动价值大约是791.50倍、按人均GDP算是1,037倍、按经济份额则是4,428倍!


折中计算1000倍不算特别过分,换句话说,李嘉图当时的财富大约相当于现在7亿英镑!


大卫·李嘉图在遗嘱中把所有的房产全部给了几个儿子,给身边沾亲带故的各种亲戚朋友都遗赠有几十或几百英镑或年金,听上去没多少,但若折算到今天几万几十万英镑,对普通人而言,真不是一笔小数目。


他留给夫人的,是4,000英镑的终身年金,外加4,000英镑的一份遗赠,以及马车和其他家具等。不过,对于这个过惯了奢侈生活、漂亮又傲娇的女人来说,这笔遗产还是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她曾愤愤地宣称:她手里的拿点钱简直无法保证她不跟济贫院的女工平起平坐!




(作者注:本文为商务印书馆《大卫 · 李嘉图全集(第10卷)》之读书笔记,有关大卫 · 李嘉图及其家人的轶事除非注明均源自该书)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