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夜读 | 有种家庭智慧,叫“能动手时,千万别动口” ·  22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开卷 | 冰与火之歌 — 郝景芳《北京折叠》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19-04-20 08:49

正文

文/孟凡硕(山东工商学院)

160年前,狄更斯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可悲的是,在人类文明经历了数次大变革之后的今天,这句话似乎愈发适用了。


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技术是冰冷的,随其不断发展,人类必将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在这种日益冰冷的社会机器中,人类心中希望的火光会是什么?没有温度的科技与或冷或热的人心之间将会演绎怎样壮阔的“冰与火之歌”呢?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用大胆的想象向我们传达了她的态度。


我对科幻小说曾两度着迷,一次是小学读凡尔纳的时候,另一次是因刘慈欣红遍大江南北的《三体》而再度喷发的兴趣。在这种重燃的热情的驱动下,我找到了同样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


小时候读《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满足的是书中对科技天马行空的幻想、漫无边际的脑洞;如今阅读《三体》《北京折叠》时,明白了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有对未来的想象,更要有对现实的映照。


若将《北京折叠》与《三体》放在一起比较,也颇为有趣:刘慈欣鸿篇巨作,构建了完整的宇宙图景,郝景芳寥寥两三万字,仅叙述了一座城市中的故事;刘慈欣笔下角色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郝景芳从始至终只着力写一个老刀;《三体》中大秀硬科技幻想,《北京折叠》则对科技成分一笔带过。但好的作品总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将所有的科技作为对人性探索的指向。越来越发达的科技社会究竟会是冰冷的,还是温暖的?技术本无善恶,是冰是火,还是要取决于其使用者。


《北京折叠》不是我理想中的科幻作品,但却是理想中的好作品。它明确的告诉人们:科技只是工具,是透析或放大现实中社会问题的透镜。所有的天马行空最终还会指向人类本身。从情节来看,《北京折叠》故事非常简单,一言以蔽之:老刀为挣闺女的学费去冒险送信。有意思的是故事发生的环境设定:为解决城市拥挤问题,管理者将北京城设计成为一个三层折叠城市。城中居民也被划分为三个群体,分居在指定空间中,互不打扰。而这些空间一上两下,来回翻转,共享一片土地。对于每层的普通居民来说,每层空间是绝对封闭的,擅自越界就要被处刑。书中就描述了一对不同世界相恋的男女,仿佛神话中的牛郎织女,隔着银河般的阶级鸿沟,无法逾越。


这里没有隐喻,就那么赤裸裸地将社会群体划分为三六九等。这点很像电影《逆世界》的世界设定,按照职业、收入把人群分割成几个世界,竖起森严的柏林墙,将掩饰现实社会中阶层矛盾的遮羞布直接扯掉,让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赫然呈现,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甚至无法呼吸相同的空气。


曾有网友问郝景芳为什么不写底层民众暴动的情节。她回答说不想写。“我所关心的真正内容不是政治,而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如何思维和生存。”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而又无可奈何的社会,为了闺女的学费,第三世界的拾荒者老刀决定铤而走险,替他人跨越空间送一封书信。故事由此展开,三个世界各自的悲哀随着老刀的步伐,开始一点点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


底层人通常倾向于以为所谓的上流社会是幸福的。可在老刀眼中,第三世界中的贫民为生存所困,第二、第一世界中的精英也没有多么开心。这个世界中已经有太多问题:贫富差异、社会阶层分化、机器替代人力后越来越低的就业率、越来越空虚的精神生活……没有人可以躲得过。


终于,老刀在一路惊险之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报酬,回到属于自己的底层世界。读到这里,我以为故事就可以这样结束了,有个貌似圆满的结局。没想到结尾处作者将笔锋轻巧地一转:见识过“自己的生活多么操蛋”的老刀、经历过“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的老刀,毅然把走险得到的钱拿去帮邻居付了房租。


这还没完,接着作者用极平淡的语气交代了老刀和糖糖的关系。“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张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没后悔将她抱来。”读至此处,被重重地震撼到了:对一个相信世界美好的人来说,行善是满怀动力和自然而然的;但对于处处感受着世界残酷的人来说,以温爱之心善待他人就十分难得了。


在《北京折叠》这部作品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不是科幻,而是科幻大袍之下那些让人似曾相识、心怀忧惧的现实处境,比光怪陆离的科技更撼动人心的是对现实的映照。


幻想中折叠的北京与现实中平面的北京就存在这种微妙的映照。老刀这样的“民工”阶层为孩子的学费不得不以命相搏,而这点钱在有的阶层看来,还不够他们谈笑间的随意一桌宴饮;阶层鸿沟和金钱洪流之下,爱情的誓言还是要屈从利益的结盟;新设备启用之后是“解放了劳动力”还是“杀死了”底层劳工,少有人关心。太多农民工像老刀的父亲一样,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辛苦一辈子,流尽血与汗,却终究换不来属于自己的一砖半瓦……无论北京是什么样子,是平面的、还是折叠的,这样的故事每天都有。


现实如此冰冷,幸好还有老刀这种英雄主义。在见识过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之前,老刀会因为善意收留孤儿;在见识过这种冰冷之后,他依然不改初心,保持本性。虽然老刀只是最底层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所保有的野草般“烧不尽、吹又生”的温暖人性,还是能带给社会熹微但绵延的希望。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你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郝景芳给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真正的英雄。


END


本文摘自《文华书潮》第二十期,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征稿小启。

《北京折叠》收录于《孤独深处》,郝景芳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版,索书号:I247.7/H241



相关拓展:


上周六的珞珈阅读广场活动,我们对影片《流浪地球》进行了观看和赏析。



主讲人岳翰逊同学对中国科幻简史进行了解读并为现场观众推荐了数位科幻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何夕:《六道众生》《人生不相见》《伤心者》《十亿年后的来客》《故乡的云》《审判日》《天生我才》《天年》


王晋康:《西奈噩梦》《七重外壳》《最后的爱情》《解读生命》《生死平衡》《养蜂人》《水星播种》《最后的爱情》《类人》《逃出母宇宙》《天父地母》


郝景芳:《北京折叠》《孤独深处》《谷神的飞翔》《弦歌》《繁华中央》《回到卡戎》《流浪苍穹》


韩松:《宇宙墓碑》《再生砖》《独唱者》《沙漠古船》《看的恐惧》《红色海洋》《地铁》《高铁》《轨道》


刘宇昆:《爱的算法》《杀敌算法》《物哀》《人之涛》《手中纸,心中爱》《人生百味》



现场观众还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精彩内容整理如下:


Q:《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哪些原因?会对中国科幻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A:我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作者,刘慈欣拿下了科幻作品最高级别奖项——雨果奖,其本人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招牌。第二个是设定环境,《流浪地球》的设定环境把虚拟性和现实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让人们看过电影之后不自觉地思考环境问题,与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带给了人们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第三个是,《流浪地球》虽然是科幻题材,但是其所讲内容不需要人们拥有多强的背景知识就能理解,它通过视觉、故事、情感、音乐直接征服了我们。第四个是寓意,《流浪地球》呈现出了一种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价值观。当灾难发生时,人们不是寻找另一个新的地球,而是带着地球流浪,这喻示着中国人对家的难以割舍的牵挂。还有影片开始时,地球幸存者转入地下城之后,过春节,这表示着中国人对春节的渴望,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也永远不会减退。

A: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流浪地球》不是中国科幻的最高点,而是中国科幻的起点,希望《流浪地球》能够让资本市场注意到中国科幻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推出更具匠心的电影。因为《流浪地球》用了好几年,花了好几千万的工夫,去做特效和模型,是用心去做这些东西,比那些圈钱的电影要好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也是它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功力,能在大年初一的档位独占鳌头的原因。我希望更多资本能够注意到中国科幻的市场,当然,我更希望《三体》也能够上映。


Q:你看过哪些中国科幻和外国科幻?你觉得二者之间的异同在哪里?你更喜欢哪一方?

A:《流浪地球》我看了四遍,《星际穿越》我看了三遍,我想拿它们做一个对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