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啦,是不是还沉浸在春节氛围中,来~打一剂鸡血吧~
以前我是个「想很多、做很少」的人,做之前,疯狂在脑内预设事件的开始、发展、后果。
很多事,想着想着就:哎好像也没啥好处,做不做也差不多,算了吧,懒得折腾了。于是想了很久,最后放弃。属于是颅内大高潮,现实世界啥也没发生,风平浪静,不留一丝痕迹。
这5年,我的思维模式180大转弯,基本说干就干,内耗越来越少,尤其现在,感觉更强烈了。因为我更相信行动带来结果,而不是思考给我结论。
所以,我现在的模式是
:
1、最开始就打住
最开始,当有一个选项出现,自己想做,条件也允许,准备开始纠结「要不要去做、会有什么风险」时,我会立刻打住!
告诉自己「想没有用,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知道「当事情真实发生时,现实世界到底会发生什么
」,所以得先做(如果是重大选择,需要做具体的调研,收集信息和数据,辅助判断时,就先从辅助性的任务开始执行)
这里插入一个小故事。
大概是2年前,我给阳阳讲《小马过河》的故事。
这故事我小时候也听过,但具体情节忘了,所以我给阳阳讲故事时,就像第一次看一样。但那天,我被这个儿童故事给深深震撼住了。
以至于现在的我,每次面临一些选择,都会想起这个故事。
大象说这条河很浅,到膝盖而已,不危险;蚂蚁说这条河很深,会淹死人,到底要听谁的?还是得小马亲自下一趟河,淌一淌这水,才知道(对小马来说)深浅。
你说这电影好看,他说这电影不好看,你说这个好吃,他说这个难吃,都不作数,得我自己看过、吃过后得到的感受,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所以,想象无法代替真实发生的现实,既然无法代替,就不要消耗脑细胞了,打住。
2、立刻定下来
犹豫的事,就像在大海里飘来飘去的船,你先下个⚓️,这事就定了。
你们也知道我社恐,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跟陌生人接触我还是恐的。
现在常有不太熟的人约我干这干那,见见面之类的,或者我想去一些陌生的地方,在害怕紧张之前,打住!立刻说「好!去!
」。
就这样,下个⚓️。我先把票定了、把人约了、把邀约给应了、把思维导图画出来看看哪件具体的事能落实到行动上。
这一步很重要,总之,怎么内耗都行,但约定的时间到了,事就得做。
定完以后,你可能会控制不住想东想西,这没关系,就想呗。
我之前听张春的讲座,现场有人问她「到底怎样才能变自信,气场全开去应对一切」,张春说「你可能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你总想等到自信了、不自卑了,再去做事,但其实你也可以带着紧张、自卑、害怕去做事呀。我每次公开演讲之前,都很紧张,前几个晚上都睡不着,你们可能看不出来哈,但我就带着这份紧张去讲,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会不紧张,反正我现在还做不到,但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我这辈子都不会好了,就是会这样了」。
一个字:绝~
「等自信了,再去做事」,你一定等不到那一天。
因为自信,一定是从事中积攒的,所以不做事,永远等不到那一天,就好像有人说「要等到人格完整了、学会了爱,再去进入关系」,但你有没有想过,人格的完整,就要在关系中进行。
所以,先做。做了,齿轮才会转动。
3、做了以后,什么结果都认账。
事做好了,当然皆大欢喜。
但肯定有做不好的时候,于是又准备骂自己,后悔,不应该,早知道不做了。
立刻!马上!打住!
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伴侣都这样,不要事后诸葛亮。没有人能预知未来。
问问自己,最初的决定,是不是自己做的?
去一个地方旅行,哪怕是别人拉着你、哄着你去的,那决定也是你自己做的啊。脚长在你身上,你要真不想去,没人会背着你去。去了不好玩,没玩好,俩字儿:认账。
(
什
么是认账👉《
2024年终总结+日常分享
》)
给孩子买了很贵的玩具,事后老觉得太贵了,哎呀不值得,哎呀你要珍惜不然对不起我的钱。当初买的时候,是不是你自己掏钱的,是不是你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买的?你要真不买,孩子也不能抢你钱啊。决定了,买好了,这事就over了,过去了,翻篇了。不要反复想贵了、亏了、早知道不买了。
诸如此类,生孩子养孩子很苦,耽误了我一生,早知道不生了;我就不该嫁给他,我要是不结婚会怎样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