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辖区内有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部分),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虹口区承载了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是鲁迅晚年生活与创作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如今,虹口区仍保留着与鲁迅相关的多处遗迹,成为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地点。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市住建委一同踏上虹口Citywalk的旅程,追寻文学巨匠鲁迅的生活印迹,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详见↓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鲁迅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多伦路201弄2号
拉摩斯公寓位于四川北路2079-2099号,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二处寓所,现名北川公寓。1930年5月,鲁迅在内山完造的帮助下入住拉摩斯公寓,在四川北路2093号三楼4室居住至1933年4月。
居住在拉摩斯公寓期间,鲁迅会见了红军将领陈赓;收留瞿秋白夫妇在此避难;得知左联五烈士牺牲的消息后,鲁迅与冯雪峰紧急撰写文章,共同编辑了“左联”的机关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除鲁迅外,茅盾、冯雪峰、周建人等文化名人也曾寓居于此。
拉摩斯公寓由赉丰洋行的西班牙建筑师乐福德(Abelardo Lafuente)于1923年设计,吴文记营造厂建造,1924年完工,为一幢具有简化的新古典主义特征的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建筑。原为英商拉摩斯投资营造而得名,后因地处四川北路北端,故改称北川公寓。
-
开放信息:现为普通居民楼,可参观建筑外立面。
-
预约情况:无需预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旁的居民区里,是一幢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三层楼洋房。
这幢建筑建成于1924年,1929至1930年被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租用。1930年3月2日,怀抱革命理想的中国作家们在此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团体宣告成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左翼文艺运动,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09:00-11:30;13:00-16:30(提前半小时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预约情况:免费参观,个人无需预约,20人或以上团队需要预约。
-
周边景点:郭沫若多伦路旧居、赵世炎旧居、公啡咖啡馆、1928年中共中央联络机关旧址
木刻讲习所旧址位于长春路319号一楼。鲁迅曾于1931年8月17日至22日在此举办木刻讲习会,这是中国最早的木刻讲习班。
讲习会由内山嘉吉担任主讲者,有陈广、倪焕之、陈铁耕等13名进步美术青年参加,共创作了15幅木刻版画实习作品。这次木刻讲习会像一粒火种,燃起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熊熊烈火,将中国革命美术引领至新的艺术高地。内山嘉吉后将上海木刻讲习会的部分作品带回日本,有《风景》《鲁迅像》等。
木刻讲习所旧址建筑由沙逊华懋地产公司建造,建于1928年。砖木结构假四层,坐南朝北,联列式,红瓦双坡顶。清水青砖外墙,嵌拱形红砖窗套,砖工细腻。东立面山墙具有荷兰式建筑风格。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位于四川北路2056号,由内山书店修缮改造而成。内山书店由日侨内山完造开设,是鲁迅到上海后逛的第一家书店,这里成为鲁迅人生最后十年的“会客厅”。鲁迅在此买书、收转信件、会客、避难,是他晚年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鲁迅与友人、革命者及国际进步人士交流的关键纽带,见证了鲁迅和内山完造的深厚友谊,是中日文化人士交流的聚会地。
这幢建筑始建于1924年,坐北朝南,为西式砖木结构的假三层楼房。现书局东侧的房间,复原了当年内山书店的空间结构与陈设。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现为市民、旅人身边最具人文情怀的文化会客厅、精神出发地,是中国最美书店之一,也是发扬鲁迅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先进文化,体现民族精神的典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