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广电智库

【文艺评论】纪录片《阳明悟道》:古典智慧的美学呈现与哲学启示

国家广电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4-02 18: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导读








纪录片《阳明悟道》以王阳明的哲学智慧为镜,在当代视听艺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场域中,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和表现手法,将心学大师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其深邃的思想体系相结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与思想的双重享受。本文从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哲学阐释及现代价值等维度,探讨《阳明悟道》如何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实现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的精神共鸣,唤醒当代人的精神自觉。

《阳明悟道》勾勒了王阳明在贵州完成从放逐者到圣哲的蜕变,不仅是对明代心学大师生平历史的一次回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为观众叩问解答:当外在的世界崩塌,我们如何向内寻求力量?该片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策划,央视纪录频道(CCTV-9)于3月27-29日播出。



一、叙事表达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从贬谪到悟道,一场心灵的史诗


纪录片《阳明悟道》的叙事采用三幕式结构,分别以“山水引路”“洞见天地”“此心光明”为标题展开,描述王阳明从迷茫到觉悟的思想演进历程,以心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将王阳明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与思想突破有机串联,展现其心学思想成就,形成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图谱”。第一集“山水引路”聚焦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的经历,展现他在困顿中的坚持与探索,在面对生死关头时的坚定与勇气,在自然与孤独中的自我觉醒,充盈着信念的力量与哲学的深思,让观众联想到当今社会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第二集“洞见天地”聚焦王阳明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互动,捕捉在贬谪后获得与当地民众的深刻连接,与贵州这片土地的深厚关系。将哲学思想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生动诠释互助互敬的价值观,引导观众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集“此心光明”聚焦王阳明在贵州孕育践行自己的哲学思想,展现心学思想如何从王阳明的个人实践走向社会实际,完成精神的升华,至今仍在延续并影响当代人。


《阳明悟道》在叙事中将哲学思辨融入王阳明的个人成长史,平衡历史事实陈述与哲学思想阐释之间的张力。通过学者访谈、阳明诗词阐释与历史情景重现等心理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解析“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磨练”等哲学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现心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央文史馆陈平原认为,贵州的山水促成了王阳明思想的突变。 浙江大学董平教授指出,正是世间独特的环境,使他的问道产生了清楚明白的方向。北大学者钱理群强调,王阳明把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 纪录片并未将龙场塑造成一个单纯的受难地,而是强调其作为“精神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当代学者的见解,令王阳明成为跨越时空的领路人。


《阳明悟道》突显对阳明心学的当代诠释与哲学解码,将思想置于具体历史和生活情境中,将晦涩的心学理论转化为可理解的生活哲学。“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思想的关键转折点,在贵州龙场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没有像同行者那样怨天尤人,反而通过“事上磨练”实现了精神突破。他亲自开垦荒地“务农”、改造山洞“玩易窝”、煮粥度日,在这些日常实践中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同时有力论证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真理不在书本而在生命实践中,不在概念推演而在“事上磨练”里。通过对比王阳明与三位因“叹息命途坎坷”而病逝贬官的不同命运,揭示出“良知”不仅是个体道德判断力,更是一种生命态度,“未尝一日之戚戚”的从容心态才是应对逆境的根本,使心学智慧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产生共鸣。



从角色塑造的角度来看,并未将王阳明神化,他曾迷茫、恐惧,甚至濒临崩溃,但最终在绝境中寻得光明,既是哲学大家,又是一个经历了社会动荡的普通人。观众在跟随王阳明经历政治挫折、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重新审视人性与信念,王阳明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需的信念与勇气。正如《阳明悟道》所强调的,王阳明的智慧并非来自书斋,而是源于生活的磨砺,这不仅是对人性深刻的拷问,更是一次文化的回归。


二、视听语言与哲学思考的交响:山水与哲思的合奏曲


《阳明悟道》的故事始于一场政治迫害。视听语言呈现出1508年王阳明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场景:茅屋被暴雨摧毁,粮食匮乏至采蕨充饥,甚至目睹陌生吏目暴毙荒野。在“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绝境中,他并未沉溺于自怜,他向山民学习,记录土壤与气候,通过讲学、耕种,“在行动中悟道”, 从“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在山水与困境中开启龙场的淬炼之旅,他的心灵逐渐被荡涤,给现代人如何面对焦虑压力提供了深刻启示。南怀瑾先生曾言:“真正的修行,并非在山间或庙宇中孤修,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纷扰中锤炼。”王阳明在龙场创办书院,践行“知行合一”,不仅教化当地百姓,更让心学思想落地生根。“事上磨炼”等智慧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阳明悟道》的影像风格既具有诗意且冷静,镜头语言传达出意象与境界,以视觉诗学呈现象征性的表达:贵州大地的苍茫山水成为王阳明内心世界的外化,溶洞中的沉思、石棺前的冥想、暴雨后的澄明,既是考验也是启示。片中大量采用“以景写情,以物喻理”的现代影像表现手法:云雾缭绕的山峦、幽深的溶洞、奔腾的瀑布等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语言营造出超然的意境,将“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等哲学观念转化为震撼的视觉隐喻。龙场荒凉的山野、破败的驿站、幽深的山洞,共同构成一个精神炼狱的意象空间,通过光影运用,使原本象征贬谪苦难的空间逐渐转变为精神启蒙的圣殿,暗合“人间道场,淤泥生莲”的心学境界。在“龙场悟道”一幕中,低沉的大提琴与空灵的古筝交织,既象征王阳明内心的挣扎,又暗示他即将突破思想的桎梏。当镜头切换至在贵州创办书院、教化百姓的场景时,音乐转为轻快的民乐,呼应“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精美的摄影、富有情感的配乐与流畅自然的剪辑,营造出既真实又赋有文艺气息的观影氛围,带领观众沉浸在故事中,体会到王阳明内心的挣扎与启迪。有效地将抽象的心学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通过视觉困境暗示哲学突破,通过具象物象表达抽象思辨。



三、古代哲学的现代回响与跨文化价值:何以照亮当代?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点亮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盏不灭的明灯。他悟道的经历,经过了自我否定、自我磨砺、自我升华的过程,将世间万物都视为自我修炼的镜子,通过不断地内观与自我修行提高认知。


《阳明悟道》尝试将古代思想转化为当代生活智慧,并获得实际指导价值。王阳明被贬龙场后的“未尝一日之戚戚”,他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与现代心理学强调的抗逆力不谋而合;王阳明“明德亲民”思想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参照。打破“精英”与“大众”的界限,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使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亲切可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使五百年前的思想资源参与到当代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阳明悟道》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传记,更是一封写给现代人的哲学书信,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回应,是一场跨越五百年的心灵对话。在被焦虑与浮躁裹挟的当代社会洪流中,《阳明悟道》以五百年前王阳明龙场悟道穿越时空的智慧,让观众重新审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和自我的生命态度、价值选择,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剂精神解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在纪录片中被反复强调,中国传媒大学周月亮教授评价道:“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去爬那种奇绝之路的人,才能最后登上顶峰。”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王阳明,也适用于每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现代人。这种超越时空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正是纪录片《阳明悟道》作为文艺作品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作者为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智库艺评”特约评论员)




图片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戚   雪

责任编辑:丁   琪

后期编辑:楚浩楠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