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纪末板凳的拓扑结构
曾有人恃着自己有才能,耽误了前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网  ·  《漂白》剧组女替身被车辆碾压?多方回应 ·  16 小时前  
桂林晚报  ·  刘诗诗、吴奇隆,突传消息! ·  2 天前  
天天向上学习平台  ·  刘诗诗、吴奇隆,突传新消息! ·  3 天前  
新黄河  ·  刘诗诗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吴奇隆 ·  3 天前  
新黄河  ·  刘诗诗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吴奇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纪末板凳的拓扑结构

你李自成起义关我天主孝子法兰西什么事?

世纪末板凳的拓扑结构  · 公众号  ·  · 2021-02-09 17:59

正文



Creirdo按:推一篇我的朋友阿楠写的深度好文,题目是我拟的,虽然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本文讲的真的是这个(没想到吧。
本号近况实惨,推文也掉粉,不推也掉粉,闻者落泪。我大概也无所谓了,由着性子推这篇看似画风不搭的史海钩沉——而实际上 百科杂谈确是本号几乎被人遗忘的传统艺能之一 ,还是当年有活力, 连写好几篇长篇 (←)。希望借此机会实现本栏目的复兴。
这篇是阿楠两年前写的,而他自己已经忘记了,目前正逐步陷入生活泥沼。此之谓失其本心,和我一样。他可能也忘了自己在 两年前就点破了“内卷”这个概念 ——当时他大概不知道这个概念将吞噬我们每一个人。
本文我一直存着,时不时翻出来看。疫情期间我曾联想到,牛顿当年因瘟疫被迫隔离期间构思出力学定律,玛丽·雪莱在印尼火山爆发后的无夏之年宅家写出了弗兰肯斯坦。然后我翻出本文看到,李自成起义与欧洲三十年战争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方上下、古往今来总是以奇妙的方式连结着 这种思绪贯穿本号的内核 (←)。 以本文奠定基调,当时思维的碎片近日将连续推出(大概。
一个彩蛋,阿楠曾出现在 这里 (←)。



文 / 阿楠 编辑 / Creirdo

我们当年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时了解到,由于清朝对英国占有常年的贸易优势地位,英国大量贵金属流入中国,为了扭转贸易劣势,于是开始向中国输入罪恶的鸦片。在这里,对于为何清朝能对英国实现贸易入超,我们使用了一个形容中国明清时期的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老百姓不喜欢洋货,而外国则需要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这样自然就造成了清朝的入超。
不知道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 ,这个原因实际上和“我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无”的乾隆皇帝名言没有什么区别,而这句话上一part好像还是批斗清朝闭关锁国,害国害民的主要罪状, 这一part怎么就变我国经济优势的原因了呢?

转换一下思路,清朝对英国拥有贸易优势,那无外乎清朝拥有技术优势、价格优势、保护性关税与重商主义等优越之处。我们逐条来看:脑袋正常的人都知道清朝不可能对英国拥有技术优势;同时,清朝官员估计也不明白关税是个什么东西;价格优势乍一听似乎有啥道理,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优势取得的方法,但也没听说过清朝出口过什么土布之类的东西,因此这一条似乎也不太对。
这样一来,似乎这问题陷入了死角,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我们没有考虑到,那就是, 清朝人民已经被剥削到没钱进行消费这一行动了。只要消费为零,我们怎么会贸易劣势呢? 原先历史书上给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实际意义是,小农经济只能自给自足, 它已经不具备不自给自足的能力了

那么,为何在明清时代,中国陷入了好听点说叫“自给自足”,难听点说叫“勉强糊口”的状态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首先,我们介绍一个名为 “内卷化” 的概念,这一概念指在投入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你投入的单位越多,越往后单位取得的对应收入会越少。在农业中,这一现象即为你投入别人八倍的人力资源,最终可能只能得到两倍的产出。 在中国,这个现象发展到了极致 ,即我们常说的精耕细作农业,这种农业模式下,土地可以获得较其他模式多得多的产出,供养大量的人口,但另一方面,其单位劳力的产出却也变得越发低下。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劳力花费的越多,土地产出越多,人口越多,劳动力也随之增加,土地的产出由于投入劳力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但毕竟没有金坷垃,劳力再多,土地也不可能亩产万斤, 这一循环终有结束的时候 。这样,最终达成的结果就是广大农业人口都是 刚刚糊口的状态 ,中国也在这一情况下变成了清朝末期四万万赤贫农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会变成一句废话,基本不存在实现的可能性。
这一现象实际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其体现。比如说,你想选一个跑得最快的,在一个标准跑道上测100米,如果跑道上只有6个人,那大概率你的愿望会成功;与之相对,如果你的跑道上站了600个人,那你最后大概率得不到最好的。这一现象即为社会层面上的内卷化,即 大量人才集中于一个地方,选拔将大概率不会变为能力高低的比拼 。这时,就到了父辈们最喜欢说的关系,送礼发挥作用的时候。以及衍生出的选拔上的各种类似“非985,211不予考虑”的一刀切标准。

话说回来,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了。这其实不是清朝末年才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明朝末年这一问题就很严重了。这里不妨跟大家解释一下我国白银的来源,毕竟大家估计也没谁听过我国哪里历史上有大型的白银矿脉,但近代史上我大清能赔出那么多白银也肯定也不是地里种出来的。那么,在明清时代中国大量的白银是怎么出现的呢?实际上, 明清时代的大部分白银并不产自我国 ,其主要来源为拉丁美洲和日本 16世纪40年代,西班牙在今玻利维亚发现了波托西银矿,而十年前,日本石见银山开始了大规模开采。日本由于处于战国时代,大量白银被直接输入中国换取物资;而西班牙则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其通过大帆船航线以菲律宾为中转站,将在欧洲由于过剩导致价格低廉的白银输入中国,换取高价的中国三件套:茶叶丝绸瓷器,以攫取暴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