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号收藏
壹号收藏公众微信,将为您提供最新、最全、最快的投资收藏资讯。我们将不定时邀请业内专家、收藏家在线和大家分享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林果粉天天报  ·  吉林市两所学校揭牌成立 ·  2 天前  
吉林果粉天天报  ·  吉林市两所学校揭牌成立 ·  2 天前  
山西省邮政管理局  ·  雪花纷飞,寒意未减!未来三天这些地方雨雪持续…… ·  3 天前  
吉林生态环境  ·  来啦 !吉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正式上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号收藏

117幅画抢救中国风俗,老北京的生活都在这里!

壹号收藏  · 公众号  ·  · 2020-01-02 12:17

正文

▲《北京风俗图谱》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2020年刚刚开始,春节也不远了。 再过不久,商场和街上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随着如今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民俗节日却受到了冲击。


现在哪怕是春节,年味儿都淡了。 有人吐槽说,现在中国的民俗,好像只剩下了给晚辈发红包,以前的逛庙会、赏花灯,都已经慢慢消失了。


隆福寺庙会


其实,消失的何止是民俗呢? 最重要的,是那份特属于中国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冯骥才先生曾说,“我们一直没有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民间文化,这是最要害的一条。 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现在颐和园和故宫上,而是深邃而鲜明地体现在春节的民俗之中。 ”不过好在,一百年前民国的一位画师,已经将中国的传统民俗,悉数画下来了。 收录这些民俗传统的书籍,是一本叫《北京风俗图谱》的书。 老舍、陈平原、冯骥才、扬之水等大家都读过,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比如扬之水老师说: 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


《北京风俗图谱》


书中一百余幅彩图广泛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 其中很多礼俗,是现在的长辈们也不能尽知的。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不一般”的风俗都有哪些。



100年前,别样“夜店”



当时,北京即有“夜店”了——但和今日“夜店”的概念不同,彼时的夜店是市民们晚饭后散步时驻足游览的地方。 夜店相连,便形成夜市。 众多的摊贩掌灯秉烛,卖的大都是折扇、镜子、手绢等日用品,价格比普通商店稍便宜一点。 不过要小心的是,由于夜晚的灯光较暗,人们免不了会看走眼。


《北京风俗图谱》夜市摆摊儿小卖


书中也介绍到,在白天,也常常有小贩沿街叫卖,卖细花、卖耍货、卖鸡毛掸子、卖切糕(是的,那个时候就有切糕了)、卖混沌,各种名目应有尽有。 这种流动摊点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宋朝打破坊市限制后,而之后各朝代画家所作的不同版本的《货郎图》便是明证。

《北京风俗图谱》卖荷花灯(局部)



别样运动



溜冰是北京人非常喜爱的运动。 每到冬天,什刹海就会充满溜冰人群的欢乐笑声。 不过,《图谱》中介绍的却是一项在溜冰盛行之前的运动: 拖冰床。


《北京风俗图谱》拖床冰嬉


书中记载: “简单的冰床是在床脚钉上横木,再在横木底部钉上铁板,然后系上结实的绳子,由纤夫来拉。 滑动起来后,纤夫也跳坐在床边,快要停下来不滑动的时候,纤夫就跳下来再拉。 贵族们则在宫中的冰上滑冰床玩。 ”在故宫所藏的清代的《冰嬉图卷》中,就出现了皇帝“乘坐”的冰床。 由此可见,冰上运动在当时是一种全民运动形式,而现在,连滑冰都是一项稀有技能了。


(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冰嬉图卷》(局部)



别样节日礼俗



《图谱》也详细地介绍到很多今已丢失的节日礼俗。 比如,现在提到端午节,我们记得的只有吃粽子、赛龙舟、屈原,再知道多一点就是挂艾草。


《北京风俗图谱》彩丝系虎(局部)


实际上,当时的讲究非常多。 比如男子要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以避五毒,女子要将碎布做的小虎或葫芦、樱桃等悬于钗头,或者系到儿童的胸前。 “彩丝系虎”一图里即显示了胸前配有小老虎的男童,而此种功能的小老虎,也曾出现在明人《春景货郎图》中货郎的货架上。


明 佚名 《春景货郎图》(局部)


又比如,在讲到七夕乞巧节时,《图谱》提到了“丢针儿”乞巧的传统活动: 妇女将水倒在碗里放在窗边,把针扔到水里。 若针漂浮在水上,映在水底的影子像花一样散开,就证明此妇人是女红好手。


《北京风俗图谱》闺女丢针


明清之际,此类活动无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都非常盛行。 故宫所藏的清陈枚的画作《月曼清游》和任伯年的《乞巧图册》均表现了相关场景。


清 任颐 《乞巧图册》(局部)


在清宫剧《延禧攻略》里,女主角魏璎珞就和一群宫女玩过这样的游戏。 身为绣娘的女主角因为丢针没有成功,还遭到了一众宫女的取笑。 因此,要看懂清宫剧,从本书了解一些传统习俗,也是十分必要的。


《延禧攻略》第25集,魏璎珞正在丢针



别样服饰



除此之外,《图谱》还记述了清末民初人民的穿衣打扮。 男性与女性、满人与汉人、朝服与便服、鞋履与帽子……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北京风俗图谱》 清末老照片 和汉装女子对比图


比如在讲到女子发式的时候,书中就提到圆头、架子头、两板头、鹊尾头、抓髻头、苏州撅、扇面头、平三套、双圆头、蒙古旗头、旗座等让人眼花缭乱的不同款式。 而其描绘的穿套装、裹小脚的汉族女子,更是在老照片中得到了印证。



书籍背后的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