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新旧淘汰带来的市场价格下跌,是行业中的铁律,但畸形的相机价格体系打破了常规,也让一二级市场呈现出颇为混乱的状态。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背后,首先是因为国内市场对相机的需求与日俱增。
从消费者需求端来看,旅游热推高了相机的购买需求。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同比增长93.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
这也直接导致原本已经处于下行周期的相机市场重回增长之中。
根据日本国际相机图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2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日本数码相机全球销售额为7143亿日元,同比增长4.9%,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实现增长的重要推力就在中国。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同比增长24.6%至1799亿日元,增幅超过了日本市场,且欧洲、美洲市场都出现了同比减少。
富士胶片(中国)副总经理孙东亮在今年2月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对外透露称,当时富士胶片的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去年计划的137%。
不少消费者告诉Tech星球,自己购买相机的想法是来自于周边朋友、社交平台的种草与炫耀。“在社交平台上,当你搜过相机之后,就会看到各种博主发布的相机拍摄的美照,不心动都难。”
与此同时,伴随着相机价格的飙涨,拥有一台热门型号的相机,也成为了打开社交局面的话题之一。
在小麦加入的一些摄影群中,当互相交流设备时,会有人因为群内成员购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型号而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羡慕,“满足了一种奇怪的虚荣心。”
社交平台推热相机涨价潮的同时,品牌所坚持的策略也成为了涨价背后的助推力量。
当富士在财报会上曾表示过对产能的态度称:宁愿缺货也不要过量生产。而且在《经济观察报》采访中,孙东亮也提到,东京总部认为,产品给到115%已经是对中国市场巨大的支持。
此外,一位行业人士告诉Tech星球,相机厂商的下沉也是推高这一轮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具体而言,如果从细分市场的角度出发,微型单反相机是此轮相机溢价的主力。
相较于专业相机,微型单反是相机用户下沉的产物。在上述行业人士看来,专业单反相机所对应的是专业摄影师市场,而剥离了专业性的微单才是能够吸引大众用户的产品。
在相机厂商的主动推进和社交平台的狂热中,这股溢价之风就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