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月2日,2017创业邦100未来领袖峰会暨创业邦年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潘翔(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袁炳松(来电创始人兼CEO)发表了名为“创业者的自我认知革命”的专场讨论,主持人由顾及女士(真格学院院长)担任。
犀利观点如下:
1、潘翔:创始人能够为创业彻底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去一线体验市场是什么样,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中国实际情况,这是很不一样的故事。
2、袁炳松:我们要快速迭代,这个迭代不仅仅针对产品本身,思想也要不断复盘,像螺旋这样慢慢去升级。
3、袁炳松:风口风口,是风就一定有停的时候。
对话实录
顾及:“认识你自己”是希腊神话的一句话,因为其重要性也被苏格拉底作为他哲学宣言的原则,但我们其实知道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每个人都需要一辈子来认识自己,当你认识自己越快,你走的弯路也越少,作为创业者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真格基金成立“真格学院”来帮助大家提高成功的几率。
今天我们的圆桌上也会基于自我认知的革命,邀请到了来电创始人袁总和光速中国的助理合伙人潘总,从创业者和投资者角度一起聊一下认知上的见解。
▲顾及女士
顾及:人最难的就是发现自我,那么请问两位你们觉得创业者具备哪些素质更容易成功?缺乏哪些素质会导致失败呢?
袁炳松:对于创业者来说整个创业过程当中要面对的压力,思考的问题非常多,责任也非常大。在创业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自己所选择的赛道,加强自己认知的深度,及时反思并在发现错误时去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我觉得这些考验都非常大。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包括自我做出这些关键决策时候的一些思考,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创业者要经常面临的,因为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会导致未来的一些路径发生很大的变化。
潘翔:谢谢顾总提问,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吧。创业者第一可能要足够地热爱这个行业,而不是因为创业很火而去融资。二是对这个行业有深度的理解,足够的洞察力,钱在什么地方,方向往哪里走,更容易把公司做出来。三是CEO需要有自己的格局,不能为了某些短期利益做一些牺牲长期利益的事情。格局比较大也能招到更好更强的人加入这个团队。
顾及:请教一下袁总,人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您的创业路上有哪些经历曾经改变过您的思维方式?
袁炳松:我创业是从2004年开始,经历过失败,也损失了大概几千万。再次投入创业去做来电的时候,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个世界变化非常快,自己在原来的世界当中看到的东西非常有局限性,非常窄。
做了来电之后,在这种充分激烈竞争环境当中,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自己在这个行业当中一定要深钻进去,时刻都察市场以及公司的变化,去提升自己的认知。
2013年底,我们当时在B轮,思考来电项目的时候,也是一个导师带着我们团队几个人规划这个项目,让我学到了任何事情都要基于自己的因缘果,我们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探索人性当中,怎样更便捷,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去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什么样的果,也是因缘果认知升级过程。
前两年有一本书叫《精益创业》,书上讲到我们要快速迭代。这个迭代不仅仅针对产品本身,思想也要不断复盘,像螺旋这样慢慢去升级。我们有一些什么想法,做出什么行为,动作,得出什么认知,再来复盘,不断重复。我一直把这样的思想用在来电项目迭代全过程,2013年底这套思想体系对我影响非常大,直到现在仍一直保持这样的思维方式。
顾及:您说这个特别有意思,就像历史发展一样,也是螺旋式上升前进,思维认知模式也是一样的。潘总您接触过特别多的创业者,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你做出了一些改变?
潘翔:我分享几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2011年左右我见了一个创业者,现在他已经做投资人了。当时他给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们之前见过所有公司融资,都会按正常套路说市场怎么样,团队背景怎么样,什么产品,循规蹈矩的PPT。但是他就特别不同,他第一页PPT是在过去创业中学到的三个教训,1,2,3,当时那个PPT放出来,所有人都非常关注那个PPT,一看他过去创过业,反思过,学到很多东西,以后不再犯这个错误,这个印象非常深刻。
虽然这个项目后来融到钱转型了,公司CEO转型成投资人,后来在另外一个会场跟他碰到过,提起这个事情,他也记得,后来跟他聊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确实因为创过很多次业,总结过这些创业经验教训,也想列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注意没有,他的脑子里不仅仅想着“要钱”。
他还跟我分享过一句话非常有用,他觉得大部分的创始人有两条线,一条是思维,一条是情绪。刚开始创业大家的情绪会是波浪的,但是思维是平一些的。考虑问题的线不应该被投资人、友商、竞争对手影响。而情绪上更平一些,思考上就会有更多收获。我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现在也会和很多CEO来讲。
第二个故事,我们投一个公司的CEO,他以前是海外名校,国内名校,海外MBA,国外大公司工作背景,派驻中国的首代。但是他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去做了三个月汽车销售,吃住在那边,租不起停车位,用停车位隔墙做了自己的办公室,在里面工作了三个月。从“高富帅”变成那样一个生活状态,他就是为了体验,亲身去感受中国的二手车什么情况,为他自己第二次创业做准备。
这给我感觉也很不一样,能够为创业彻底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去一线体验市场是什么样,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中国实际情况,这是很不一样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我相信大家看到过很多公司想转型,包括很多上市公司,成功的公司,产品要经过很多次不同方向的迭代,过程非常痛苦。这一点在创业公司尤甚,假如一个时间点没有遇上很好的融资窗口,我们会发现一些创始人非常愿意为自己所选择的项目付出。
我就不说房子抵押,很多人都这样做过,还有一些人真的放弃之前几乎全部,大批的员工裁员,很多人告他,到办公室拉横幅,这都是很有压力的事情,但他仍然挺过来把公司起死回生,这就需要内心很强大,而且内心必须非常喜欢这个事情,认定这个事情。
这三个故事,分别来自我做投资过程中碰到三个创业者。虽然他们暂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但是遇事都很典型,创业者如何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碰到这三个节点的问题,很关键。
顾及:看来一个创业者具有很好的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能够宠辱不惊,会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袁总,创业以后他人给您自己带来过哪些影响,进而产生过怎样的变化?
袁炳松:创业过程当中无疑每个人都需要导师。导师在思维上的帮助,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思想上的碰撞,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一路创业过程当中,一路上都有贵人相助,这些贵人并不是指资本层面的,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层面的引导。
我在做来电的时候就经历过思想上非常大的突破。以很多人都知道在做共享充电来说,以前我是属于传统的行业,做贸易开工厂,转型到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这个其实整个做事情的思维方式完全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甚至我在2014年和2015年刚开始两年做的项目自己也非常不自信,之前很多朋友也是在打击,说这个项目太大了,这个项目要动用到资源太多了,这个项目用到的钱也太多了,很难成功,风险太高。
但有两位导师坚定支持,说袁炳松你憋了这么几年,憋了一个大招,一定要坚持住。从战略层面帮我去分析,讲解企业运作,说这个事情可以,相信我可以干,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在思维上给我很大的变化。
创业过程当中,包括用人上,我很清楚自己得规划好每一步,大家都知道共享充电,这个行业,必然会讲到你接下来的路到底往哪个方向去走,共享充电小玩家已经退场,大玩家竞争越来越充分。
在这个充分竞争过程当中,这个行业会进入什么阶段,可能第一个阶段是单点切入,大家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比如小电就是做桌面的。第二个阶段大家会殊途同归,产品形态趋同。第三个阶段可能就是分道扬镳,我的理解就是大家进入充电这个点,只是一个开始,重要的是充电之后加什么。
到了下半年8月份以后,资本市场对我们这个行业看法更加冷静客观。我们被资本驱动也是一样,单纯从充电本身是一个生意,而且还要去精准选点,这个商业模型才能成立。
如何让充电这个事情更有想象力,充电还能加什么,那就是分道扬镳的时候,加了新东西,方向也会开始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思考,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我的团队,我的业务,合伙人,他是不是认同这个理念,我需要的人跟我是不是匹配的,是不是会一起走得更长久,在用人上我们怎么去寻找真正的志同道合一个方向上的人。
顾及:潘总如何看待创业者与团队之间的关系?
潘翔:这个问题很重要,状态再好的公司,如果团队不和,或者说团队之间分崩离析,也可能因为团队的原因一下子就散了。我们对团队特别关注,我们自己比较偏向于希望创始人在这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洞察力,了解这个行业痛点在什么地方,同是搭团队的时候也要知道短板是什么,有人把这个短板补上。他们跟创始人认识一段时间,或者是因为之前有一些共事经历,并不是东拼西凑今天缺一个人拉一个过来,这样没有很强的联系在。以后如果发生一些公司的起落,很有可能这些因为是临时加入,或者为了这个项目进入的人,立刻就离开了,这样的故事之前有很多。
总之我们非常看重CEO在行业里的认知,洞察力,格局,组建团队,以及创始人跟团队的关系等等。
顾及:之前的经历,现在复盘后有没有你们会否定的例子?
袁炳松:2017年融资之后做的错误决定,是我现在仍然耿耿于怀的。对这个事情没有认知之前,用力有点过猛,对于我来说是产品的工程订单太多,会占用资金,融资之后可能对自己的预期比较高,迅速把钱花出去。好在后面我hold住了,如果复盘重新回到4月份,这样的事情我不会去做,公司财务会表现得比今天更好。
潘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共享充电行业我和袁总聊了很多,我们也投了一家共享充电的公司,我不能拿某一个案例来讲,共享充电这个行业可能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没有那么深入想过未来的发展到底什么样,那个融资节点上可能大家都没有深入想过。
桌面式小机柜,大机柜,很粗糙的界定,包括现在在衡量这个行业好不好,每个设备每天用几次,也是比较粗暴的指数。我认为不应该只是粗略的了解,在大家对未来的投入,包括现在的状态没有那么深的理解之前,还是要再稳一稳,停一停,那么快做决定。
袁炳松:风口风口,是风就一定有停的时候。得到资本加持以后,对创业者是非常大的挑战,你想稳是稳不住的,发现错的时候及时反思才能稳得住,来电科技在共享充电行业算是跑得比较稳,复盘时候还是感觉其实还可以做得再好一点。
顾及:谢谢两位对于在风口上猪是否能飞起来的坦诚分享,我们圆桌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真格学院是真格基金为了帮助创业者提高成功几率而开办,院长顾及基于斯坦福商学院在硅谷沿用40余年帮助过数万成功人士浸入式科学学习体系所设计, 通过实战帮助创业者提高自我认知,避免失败的盲区。
之前的学员都是连续创业的梦想追求者。已有数名学员在结业后成功拿到真格和其他机构的融资。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