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全国一样的春节噩梦,两个字 ·  昨天  
深夜书屋  ·  这个冬天被莫言新书狠狠地共情到了! ·  昨天  
洞见  ·  除夕:归零,重启,更新 ·  4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这可能是你今年拿到最大的红包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越有本事的人越低调,越没本事的人越辣眼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13 21:59

正文

Mar.

13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很多事情,等做成了再说出来。”


作者丨艾霖


瑜伽课上,印度老师教一个战立拉弓式(我也是google了才知道它的中文名)。老师慢慢地教大家伸手、抬脚、勾脚、前倾。她气定神闲,好似无人能倾。


站定平衡之后,班级里的几个韩国、中国大妈大口喘气,终于艰难地做完了这个动作。她们大声地交谈,欣慰于偶尔的成功。然而,她们让班级里本来静如流水的气氛一下子变了。


而几个面熟的长期学员,垂眼不惊。她们柔缓地做完整套动作,气息如常。回中之后,长长地输出一口气站定。对环境的变化犹如不知。好像气功大师一般。



- 01 -


几个月前有个人加我微信,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就直接甩一连串简介:


欧洲 TOP10 XX学校的XX专业 

出过XX书

500强工作经历

如今在做创业公司,预计市场有几千万

....


一眼看下去,厉害!


可是刚好我也是业内,深知欧洲这个国家的XX专业一共也十几所学校。更何况这个国家的XX专业并没有很强。


所以,好吧,我看到这里也就没有兴趣了。后面再花哨的介绍也都会让我带有怀疑的眼神。因为他已经被定义为那种喜欢“耍榔头的人”。


然而,现在这样浮躁的人很多。



- 02 -


如今很多人,有了点粉丝就想做网红,写了几篇文章就觉得自己可以出书;有了点资金就想做大买卖,有了点人脉就一定要让全世界陪着你直播。


隔壁老王喊着资金融资了,同学陈三说自己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父母说他们家孩子写一篇文章有好多人看,还有亲戚做了一个特别牛叉的产品。


一直听有人说自己创业特别特别苦逼,也有些人出去总喜欢甩自己比天还大的头衔。台下的看客,越看越想抽自己耳光:别人那么优秀,我都干什么去了!?


朋友圈是个越来越浮躁的圈。里一层外一层的圈里,越看越焦虑。


可实际上呢?


那个说融资的,其实是问亲戚借的。

那个说做了很大活动的,其实也就几十个人来。

那个文章写的很好的,其实阅读量是买的。

那个做产品的,其实产品从头到尾没有研究出来。

那个说自己创业有多惨的,可是我明明看见TA经常还和妹子约会啊。

那个喜欢说自己是好几个公司主席CEO的人,公司就他一个人。

....


可场下看热闹的人,却在没有理智的时候,开始复制别人的成功路线。于是:


全民炒股

全民创业

全民写书

全民直播

全民VR 

全民自媒体

他们也开始说话天花乱坠,给自己挂上各种沾不上边的名号去震慑另一群人。

因为他们也想看起来很成功。

...


来年吹牛不打草稿的新一批人,可能就是以前曾经说自己受不了朋友圈里浮夸的那群人。


如此反复,整个社会恶性循环。



仔细去看那群人,大多数是最多混到中下游的人。


就好像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经常骂我们不踏实,她的经典句子我还记得:满桶的水不晃,半个桶的水拼命晃。


也是,那时候很多人觉得解出一道题是天大的事情。下面一题,以后再说吧。背书背到80%,能不能不再背下去了,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回考试超过平均分,挺好了。


其实,那些吵嚷得最大声的,都不是优等生。优等生都是那些被称为“最狡诈的人”。他们默默地上补习班,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做题目。他们暗地里杀得刀光剑影,表面上却古井无波。


同理,上一段说的浮夸不实的人,都是:往上比,比不上。往下比,还有点多余。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于是,不甘心变成了虚荣心。他们需要不断地往下看,获得赞扬、获得青睐,以此来寻找价值。他们想创造出一个踌躇满志,头顶光环的外表让别人,哦不对,其实是让自己,觉得他们很厉害。寻根到底,他们只是自卑。


因为他们没有储备到真正的能力来引导自己。



- 03 -


采访过很多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都充满力量和斗志。从他们的照片、他们的文章,我都可以看到他们点点滴滴的奋斗。


偶尔写点小鸡汤鼓励自己,也写得直捣人心。偶尔在朋友圈里晒点自己的阶段性成就也是十分谦逊。


我喜欢他们为自己梦想奋斗的样子。与此同时,他们只管脚踏实地地往前冲,朋友圈里面大多数时间是看不到他们的影子的。


记得当年想做一个对以前采访的后期跟进,看看他们可以跟读者分享点新的东西。


有几个都婉拒我说: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路,也在创业路上碰到了很多困难。等我想明白了我们再聊。


理性而又不浮躁。


所以,当很多人在想尽办法取悦别人的时候,那些有力量的人,正在不停成长、不停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想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因为他们知道那些“更厉害的人”,也在加速往前跑。


最近也认识了个做自媒体很成功、又在欧洲时尚圈有极大人脉资源的人。


本以为对方会是充满傲气,所以一开始聊天有点小心翼翼。可是没想到,她比我还谦虚,却字字恰当。跟她的聊天里,可以看出她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并处处学习。我向她咨询情况,她不顾时差地跟我说了她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也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心存感激。


另外有几个我很佩服的前辈。朋友圈干净利索,充满着真实的爱。


分享几篇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文章,并留下点发人深思的评语。她们的朋友圈看起来很平凡,很沉静,却有深度。其实她们有些已经是做到了上市公司C级别的女强人。生意场上的腥风血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有时候跟她们聊的时候,听得出来事情进展得不那么顺利。可是都会微微一笑,淡然地说“会解决好的”。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不嚷。


也难怪,这种人,已经收获了足够的肯定。他们的内心是满的,不需要再向外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反,他们会反观自己的内心,去思考,去自省。纵观和别人的差距,想办法加速超车。



英国版的辛德勒--尼古拉斯温顿爵士,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顶着德国纳粹的压力和英国政府的撒手不管,在几个民间家庭和组织的帮助下,独立救出来669名捷克犹太人儿童。


做了这件天大的事情后,他却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对此事一字不提,甚至连对最亲密地妻子都避而不谈。直到最后事情被公开,世界才知道有这样一位英雄,让之后5000多人的生命得以出世在人间。


BBC当时曾邀请温顿录制这件事情为题材的纪录片。当他坐在台下聆听节目时,主持人突然问台下观众有谁是被温顿拯救的,并请他们起立。


接着,坐在他周围的民众站了起来。当温顿看见当年自己救过的犹太儿童现身会场,向自己献上感谢时,淡薄的他终于感动得流下泪来。


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追求伟大,有些人硬要说成伟大。


他淡薄不追逐功名利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他活到了106岁。反而这样的人,会被世间长久铭记。



- 04 -


我从小就被教育做事情不能吹,不能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以前每每因为这个犯错误都会接受到父母很鄙视的眼神。


所以我在家里极少被夸奖,却也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的同时,我也渐渐学会了做事情要靠谱。


虽说不算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但是至少从来不喜欢做不靠谱的约定,也学不会把一点点小成就就想让全世界知道。


“很多事情,等做成了再说出来。”这是我听得最多的教导。


现在想想,说得真好。


其实,我并不是想说大家不应该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高兴,当然应该高兴,好不容易奋斗来的,凭什么不让我高兴。知行合一的圣祖王阳明,虽然他鼓励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其实第一次出山剿匪成功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得兴奋好久。


所以说,更别怪我们这些凡人。


但是,高兴之余,谁都不应该沉湎在自己过去的成绩里面无法自拔。当你无法超越以往的自己的时候,各种悔恨不甘都会一拥而上。于是,虚荣开始登场,然后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下面有点小Tips:


1.远离不靠谱的人


每个人身边总归会不时出现各种吹牛皮的人。然而,当他三番五次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的时候,也该是擦亮眼睛跟他们说“不”的时候了。


因为这群人在浪费你的时间、你的精力以及你的信任。不要因为顾念旧情而不好意思开口。因为这段友情本来就不会有好的结局。


2.加入一个靠谱的组织


一个组织的层次如何,看里面的人就知道了。有些组织里的人,全是“临门一脚,落荒而逃”般的人物,那就劝你不用加入了。


我们搬到南加州之后,认识到了很多靠谱的创业人,其中有好几个给了我们无比珍贵的启示。我们加入了一个叫“普创”的组织(不是广告),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且很多人都十分低调勤奋。


这样的组织里,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那些人可能还会在你洋洋得意的时候告诉你,你过界了。


3.寻找一个Role Model


Role Model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可以是你的同辈,也可以是你的导师,甚至是素未相识的英雄。


这就是看人物传记和人物采访的意义。


把自己如今的状态和他们相比,看看那些真正强大的人,是主要把经历用在哪里的。是用在吹捧自己,还是在实事上。他们是如何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出路,如何拨开层层迷雾到达彼岸。


低头看看自己为什么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然后思考如何努力向前。


4. 独立思考,深度认知


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大多数媒体关注着的是热点、是流量,而不是事实。不可避免的,现在大多数人都啃着媒体提供的“二手”或者是“三手”消息来喂养自己的大脑。


慢慢地,手里拿着媒体扔给你的结论,我们就不再习惯独立思考。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试着学习在观点和自己的认知有冲突的时候,深挖事情的内在。多阅读不同渠道投过来的不同信息,多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带着疑问看事情的习惯。直至看到事情的真面目。


练习很难,但却赢在反复。我们需要独立,也需要思考。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脚踏实地地走接下来的路。也希望因为每一个人的改变,这个社会变得最好。



—THE END—


艾霖,美国商学院毕业,穿梭于波士顿与洛杉矶,在上市公司做运营管理,同时参与影视互联网创业。爱骚动,爱做梦,爱旅行,爱生活。想在30岁前美美地看遍世界。公众号ID:梦径(mengjingDK)。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延伸阅读 

◐◑情商高的人,都是这样发微信

◐◑大部分人都在毕业后3-5年内离开了大城市,但他们想对你说...

◐◑国产剧巅峰之作,豆瓣评分高达9.5,这部10年后重播的历史正剧到底有何魅力?

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  ·  全国一样的春节噩梦,两个字
昨天
洞见  ·  除夕:归零,重启,更新
4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这可能是你今年拿到最大的红包
5 天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孩子爱吃的快手菜,下班后分分钟搞定!
7 年前
美美耶  ·  找对象不用长得帅对你好就行
7 年前
奇舞周刊  ·  Node.js 8.5 新特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