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阿姨叫浦赛红,是上海一家大润发超市的员工,干了13年,灭掉的蚊子少说也有2万只。
有她在的店,哪怕是最容易招虫的肉类、果蔬区,夏天光腿进去站上半小时,都没有一只蚊子来叮咬。
她还研究出一套“蚊子兵书”,一年不同季节,一天不同时间段,蚊子的生活习性、活动范围、灭杀招数,掌握得明明白白。
在这动不动就有大瓜的时代,一个平凡人干的平凡事,原本不足为奇。
招的也是上了一定岁数的阿姨,学历要求不高,薪资水平,也只一般。
别人拿到这种“原始”工具,顶多按部就班在卖场里挥挥拍子。
打打蚊子是简单轻松,但治标不治本,她想从源头上防治。
从清晨到深夜,浦赛红无时不在观察蚊子的行动轨迹、行为特点,并仔细记录。
“6:00,花园及绿化带,精力十足,难打...”“9:00,积水处,产卵...”“15:00,阴凉处,睡午觉...”
从最初的苍蝇拍开始,她大大小小尝试了不下50种工具,物理的,化学的...
她还发现,蚊子最喜欢鲜艳的黄色,便将黄色的粘虫纸剪成水果形状。
若是还有“漏网之鱼”,再往前,等待它们的是浦赛红设置的粘虫纸、粘蚊彩带、灭蚊灯。
眼皮底下的蚊子消灭了,浦赛红还想着防治“未来”的害虫。
她研究了蚊子生长的4个阶段,发现即便是极少出没的冬季,也存在蛰伏的风险。
附近饭店、物业的垃圾桶,她主动定时消杀;街边绿化带,都摆上捕蝇笼。
有人劝她:外面捕住的虫子都不知道是谁家的,管那么多干嘛。
明明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浦赛红却把每天的工作,延伸至超市门口200米开外。
可她却把这最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了极致,成了“专家”。
那份“蚊虫作息表”,甚至登上热搜,1.8亿人赞叹。
耳朵震撼于把小事做到极致的专业力量,更钦佩于这个阿姨的聪明。
这种聪明,不是说她有多高的学历,而是她真正懂得,怎样拉开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名校毕业,一张嘴高谈阔论,看上去既有能力又有抱负。
他几乎无法处理好我安排的任何一件小事。或者说,是不屑于用心做。
搜集素材,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叫他重新找,却反问我这些不也可以凑合用么;
想带他讨论选题,却到处找不到人,最后发现,蹲在厕所打游戏。
“现在干的都是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工资也不满意......”
后来他也和我联系过,说是跳了好几次槽,但总不被赏识。
抱怨这世界到处是二八定律,自己这样的人再努力也没有机会了。
然后,索性躺平,得过且过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摸鱼当作真理。
那天,他从上海美罗大厦出来,一辆出租车径直停在他面前。
“我在徐家汇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均瑶大厦。接到您我就知道,从写字楼出来的,去的地方肯定不近。”
司机点点头:“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我做过计算,每小时成本34.4元...”
打了多年车,刘润第一次听到有司机这样计算成本,以前都只听司机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上交多少钱。
这个司机却说:“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
我每天交380元给公司,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约22元;
油费210元左右,平均每小时12.4元。加起来就是34.4元。
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7分钟。
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的距离,大概要开10分钟。
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也就是9.7元,那就不赚钱。”
基于这样精准的核算,司机得以对自己的每条路线有了最合理的规划。
乘客表示那肯定绕远了,他平时走得不少,只要50块。
司机说:“这样吧,咱们按我的走法试试,等里程表50块了,我就翻表,多了算我的。”
结果最后,多走了4公里,却快了25分钟,司机只收了50块。
但司机说:
“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的油钱,我相当于用1块多买了25分钟,而我一小时成本34.4,合算啊。”
在别的出租车司机总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上涨时,他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总结经验,把开出租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
另一个故事,是自媒体人@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早年间“抢”来的钟点工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