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年轻人已经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了 ·  昨天  
精读君  ·  「422:结果偏误」 ·  5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在古罗马,成为一名角斗士是怎样的体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雍正有多爱眼镜?乾隆皇帝为什么拒绝戴眼镜?眼镜与清帝的爱恨情仇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13 12:22

正文


“眼镜”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宫廷史料是明代。“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之近。”明宣宗曾将眼镜作为御赐珍品赏给亲近的臣下。到了清代, 两广总督给康熙进献水晶眼镜,康熙十分喜欢;雍正更是“眼镜控”。到了乾隆帝,他写了多首“眼镜再好,朕也不戴!”为主题的诗,谁能写好“不戴眼镜的意义”,就能金榜题名和加官进爵...



【时拾史事(微信号historytalking)禁止未注明出处的转载,转载合作投稿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雍正有多爱眼镜?乾隆皇帝为什么拒绝戴眼镜?从康熙到溥仪,清代的皇帝们对待眼镜都是怎样的态度?

 

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


 


▲十七世纪无脚折叠眼镜,图自《广州日报》

▲十八世纪欧美双光眼镜,图自《广州日报》



▲清代犀牛角水晶眼镜,图自《广州日报》

 

据《世界之最》介绍: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眼镜是中国传到外国的。根据孔子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来医治眼睛或遮避阳光。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放大镜),在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掩日来提高视力,据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 十三世纪元代,我国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镜。

 

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16一1435年),开始有了“单照“镜(近似放大镜),鉴于当时加工技术,只有老花镜,并限于宫庭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年老大臣,以矫正视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后眼镜已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之中。为了便于使用,有的将镜片缝在帽子上,有的装装在铁圈里。

 


▲清前期的人们也常用这种方式把眼镜“挂”在耳朵上,挂绳下端可以挂上玉或者其他有点分量、挂得住的东西,兼有装饰作用,就像又多了两条小辫子! (图自戴维斯《中国人》)


十六世纪开始才出现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眼镜架的生产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出粗糙到精巧。镜框有纸圈、漆皮、午角、玳瑁、铜圈等。 这些不同镜框直延至清代后期,开始用镜脚代替。明清时,姑苏(今苏州)上方山一带有工坊用水晶制成的镜片,就是装在单柄铜框上。

 

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词》“少年不尽风流态,理聪斜窥红粉妆”,就是说江南一带人以戴眼镜为时髦,还有在结婚礼仪时,新娘以上眼镜掩羞容的。 


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张子秋《续都门竹枝词》)。据李光庭(天津宝坻林亭口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得中举人后任内阁中书)所著的《乡言解颐》中记载,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

 

 

四爷说:“照朕用的眼镜,再做10副”!


据清宫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得到两广总督进献的水晶眼镜后,试戴感觉相当好,便赐给了他的儿子“四爷”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四爷”雍正帝从他做王爷时候就“勤于政务”了,但是这也让他的视力受到影响,谁让那时候没有眼保健操呢?


 

雍正帝戴了父皇御赐的眼镜变得“精明”,批阅奏章的效率大大提高。从此,他就变成一个十足的“眼镜控”。他配戴的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造办处档案有多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


 ▲天然玳瑁眼镜,镜片为水晶石



 ▲天然玳瑁眼镜,眼镜手柄色泽透亮,出处见水印

 

雍正帝佩戴的眼镜,都是由内务府造办处奉命专门制作的。造办处档案详细记录了这一情况。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奉旨:“按12个时辰,做近视眼镜2副。再,哪个时辰看得多的,重做6副。”十月二十日,郎中保德又奉怡亲王允祥传谕:“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上好的。”十月初五日,由郎中保德将这批做好的眼镜进呈御前。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初十日,奏事太监刘玉传旨:“照朕用的眼镜,再做10副。”

 

雍正帝的眼镜无所不在,保证他每到一地,都能随手可取。在雍正帝经常起居的大内与圆明园的宫殿,甚至在他的銮轿中,都放有专门的“御用眼镜”.眼镜那么好,肯定要和他人分享啊!雍正帝不仅将眼镜作为赏赐之物,还用于劳动保护,指示造办处专门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给建造房屋的泼灰工匠用于保护眼睛。

 

.乾隆:用尽一生一世来拒绝眼镜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乾隆亲自为大考翰林命题,“以眼镜命题,韵限‘他’字”.来自江苏仪征的阮元(1764—1849)作《靉靆》一诗:


引镜能明眼,玻璃拭试磨。

佳名传靉靆,雅制出欧罗。

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

连环圆可解,合璧落相磋。

玉鉴呈毫字,晶盘辨指螺。

风中尘可障,花上雾非讹。

眸了奚须此,瞳重不恃他。

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

 

这首诗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极力赞赏,特意将他从第二名拔至第一。读来读去,这首诗算不上多么出色啊!很多人忍不住问要问:为什么?答案实在让人名符其实地“大跌眼镜”,是的,乾隆皇帝和眼镜,是一辈子的敌人。

 

诗句中“重瞳”是舜帝的典故,上古神话中记载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阮元用此来比喻乾隆,直言皇帝不需要眼镜就能明察秋毫.“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一句更是正中乾隆下怀,他因此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吴振碱《养吉斋丛录》云:“向来大考偏检,升至学士已为最优。乾隆间阮文达元擢少詹事尤为异数,足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中称:公大考,以赋眼镜诗“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二语被特赏,擢第一。后有《临清舟中》诗云“高宗寿八旬,目无靉靆照。臣赋眼镜诗,褒许得优诏”。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拒绝眼镜”的渊源颇深。据史载,乾隆的目力很好,“披阅一切文字未尝稍懈,以眼镜借物为照,仍屏而不用也”。乾隆爱写诗,他更爱写“拒绝眼镜诗”,乾隆四十年(1675年)他的第一首“拒绝眼镜诗”,可以看出其对眼镜的抗拒态度:


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
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
玻璃云害眼,水晶则无弊。
水晶贵艰得,玻璃贱易致。
老年所必须,佩察秋毫细。
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
挥毫抚笺际,原可蝇头字。
抑更有进焉,挈矩具精义。
赖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
敬告 后来人,吾言直深思。


首先,乾隆自认为“挥毫抚笺际,原可蝇头字”,65岁的朕视力虽然在下降,但还没到非借用外物看清蝇头小字的程度。乾隆皇帝生来康健,还很注意养生,一生未得过大病。乾隆八年(1743年)东巡之时,他途中打猎,用弓达九力之多(弓的型号分十二力,八力以上皆为硬弓)。年逾六旬以后,“虽弓力渐减而不下三四力”。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典礼,对皇帝作了这样的描述:“观其风神,年虽83岁,望之如60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饮食之际,次序规则,严其肃,殊甚惊异。”其次,“赖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佩戴眼镜来达到明目的效果,是“借物”所致,而这就使眼睛本身被掩盖,目明就不真实了。——并没有哪里不对!

 


六年以后,乾隆又写了首“拒绝眼镜诗”:

 

眼镜不见古,来自洋船径。
胜国一二见,今则其风盛。
玻璃者过燥,水晶温其性。
目或昏花者,戴之藉明映。
长年人实资,翻书柒几凭。
今四五十人,何亦用斯竞。
一用不可舍,舍则如瞀定。
我兹逮古稀,从弗此物凭。
虽艰悉蝇头,原可读论孟。
观袖珍逊昔,然斯亦何病。
絮矩悟明四,勿倒太阿柄。


他在诗注中还特意说:“余昔年喜作蝇头细书...目力颇觉逊前矣”。我就是如此任性!谁让我是皇帝呢?他做诗中讲了三个拒绝眼镜的原因:


1.“一用不可舍,舍则如瞀、定”,使用眼镜容易产生依赖性;

2、“观袖珍逊昔,然斯亦何病”,人老眼花是不可避免的。

3、“勿倒太阿柄”,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危害无疑于以权柄授人”。作为一个骄傲的“真实”,从不被蒙骗的帝王,怎么能够允许用眼镜来传达给大臣们一个皇帝居然在衰老的信息呢?



就在写此诗的前一年,乾隆十分豪迈地写了《古稀说》,对自己过去45年里的政治成就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通过跟六位寿登古稀的帝王对比,标榜自己统治的王朝昌盛,并骄傲地宣称历代政治中的重大弊端,如强大的地方分裂势力、敌国外患、权臣、外戚、后宫、太监、奸臣、小人都已经消灭,说自己是千古之中唯一登古稀的英明君主,宣示了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豪情。这时的乾隆也许更多是想维持康乾盛世的辉煌以及他自诩的“千古唯一登古稀的英明君主”形象.

 

事实是,乾隆确实老了,“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还时常出现这种情况:“皇帝早膳已供,而不过霎时,又索早膳。宦侍不敢言已进,而皇帝亦不觉悟。其衰老健忘,推此可知。”

 

半见还当半不见,半听亦可半不听。

此虽俗语合至理,执两用中法舜经。

明目达聪固宜,然错用之不几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乎。再识。

 

这首诗虽看似玩笑,却正好道出了乾隆皇帝晚年的执政思想:凡事不可求全,不必明察太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粗俗但却符合“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嘉庆四年(1799年),88岁高龄的乾隆帝作了他的最后一首“拒绝眼镜”诗:


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

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


我已经88岁了,进献给我的眼镜数不胜数,但是凭借外物达到目明的效果,终究不是好法子。蝇头小字看不见,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吴振棫《养吉斋余录》记:“知高宗(乾隆)圣寿望九时,披阅一切文字未尝稍懈。以眼镜借物为明,仍屏而不用也。” 乾隆皇帝一生中对眼镜坚决抗拒。其中,一方面是他的不服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晚年对把持朝政开始力不从心的恐惧。在他看来,掌控权力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随着岁月流逝,他老了,视力模糊了,深谙帝王之术、驭人之道的他考虑的不是借助外物用眼睛看清一切,而是用心看清事物内在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掌控一切,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皇帝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岁月消磨的不仅是他的身体,他的智慧、心理、性格也会发生变化,老去的凋零之苦让他内心更加恐惧、脆弱、不信任感加强,在某些问题方面变得更加固执。


溥仪:紧跟时尚的脚步



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社会对眼镜的需求增大,越来越多的眼镜流入市场,此刻的人们对许多新生事物的抵触情绪也逐渐消失,能否佩戴眼镜就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有诗曰:


方鞋穿著趁时新,摇摆街头作态频。
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


眼镜的普及使得更多的读书人可以拥有它,许多人写诗来赞叹眼镜的功用,并且承载着人的情感和抱负。还有文昭的《眼镜》,“从今扫尽间魔障,雾裏看花尽自便”,希望像戴上眼镜能扫尽眼前障碍一样,人间亦可太平盛世,没有妖魔鬼怪作恶多端。


 到了宣统皇帝溥仪时,眼镜已经很普及了,《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逛眼镜铺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作为皇帝的溥仪一向紧跟时代潮流,带头剪辫子,在皇宫内骑自行车...溥仪终生与眼镜寸步不离,照片里的他永远架着一副眼镜在鼻梁上,据资料记载他自幼患有严重近视和其他眼病,从老照片中看他的镜片感觉其近视至少在600度以上。但是,他最开始戴眼镜,并不是说戴就可以戴的:

   


“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宣统的西洋教师)说我的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就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水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叫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子一样戴‘尖子’(眼镜)!后来庄士敦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加之我坚持这才解决。”(《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


 

▲图自香港“溥仪眼镜”集团官网

 

溥仪和他的祖上万万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香港有一个以他命名的品牌“溥仪眼镜”,成为时尚潮流的奢侈品。乾隆皇帝要是知道了,该写首什么样的诗呢?呵呵!

 

(欢迎分享盆友圈,未经授权,任何形式抄袭转载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资料:

《清史稿》中华书局版

《文渊阁四库全书》,《御制诗集》

《清会典事例》卷一二一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十二册。

《镜镜泠痴》作者郑复光(1780—?)

《七修类稿续稿》卷六《眼镜》作者郎瑛,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作者李慎  


【征稿】:年底了,我们的作者耽于俗世,最近文章数量可能会减少,所以外界广为征稿,欢迎大家投稿。


彩蛋:



【招聘启示】

招聘丨我想约你大干一场!!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