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自然通讯》发表的文章,采集了白垩纪末期全球多个陨石坑沉积物样品,测量了硫的浓度和同位素组成,计算出沉积物中来自撞击的硫的含量,进而推算出撞击释放的硫的总量。
研究表明,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硫释放量可能远低于先前估计。
这项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除了硫以外的其他气候活性物质,例如烟尘和尘埃,在物种灭绝事件中可能发挥着比先前估计更为重要的作用。
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并被广泛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撞击产生的尘埃和气候活性物质(climate-active agents),特别是硫(sulfur),被认为引发了全球性的“核冬天”(impact winter),导致大量物种灭绝。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撞击释放的硫可能远少于之前的估计,这可能改写我们对当时物种灭绝过程的理解。
以往,科学家主要依靠计算机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s)来估算撞击释放的硫的量。然而,由于对撞击地点的地下结构,特别是蒸发岩(evaporites,富含硫酸盐的岩石)的分布了解有限,模拟结果差异巨大,从几吉吨(Gt)到几千吉吨不等。
这项新研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经验估算法(empirical estimate)。研究人员分析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内的钻芯以及全球多个白垩纪-古近纪界限(K-Pg boundary)沉积点的样本,测量了其中硫的浓度和同位素组成(isotopic composition)。通过同位素稀释法(isotope dilution approach),并结合目标岩石(target rock,即被小行星撞击的岩石)的硫同位素指纹,研究人员可以计算出沉积物中来自撞击的硫的含量,进而推算出撞击释放的硫的总量。
研究结果显示,希克苏鲁伯撞击释放的硫的平均值约为 67 Gt,这比先前基于数值模拟的估计值(325 Gt)
低了大约五倍
。研究人员分析了北美五个陆地 K-Pg 界限沉积点的数据,发现这些地点的硫沉积量非常一致,这支持了新估算的可靠性。此外,研究还发现,海洋沉积物中的硫信号容易受到后期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导致硫同位素分馏(fractionation),因此不适合用于估算撞击释放的硫总量。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更低的硫释放量意味着撞击后的“核冬天”可能没有先前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为一些物种的存活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生存窗口”(survival window)。研究结果提示,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气候活性物质,如烟尘(soot)和尘埃,在物种灭绝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
Rodiouchkina, K., Goderis, S., Senel, C.B.
et al.
Reduced contribution of sulfur to the mass exti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hicxulub impact event.
Nat Commun
16
, 620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145-6
本文由"地刊速览"创作,转载请在文章开头醒目位置标注"
本文来源:地刊速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