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拥有国内唯一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核心人力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iTalen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Z WEEKLY丨Anime meets ... ·  昨天  
求是网  ·  海报 | 注重家庭,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 ·  昨天  
纪法指引  ·  【镜鉴】副市长杨晓军,搞钱色交易! ·  2 天前  
求是网  ·  海报 | 家国情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上海也加入“抢人大战”?!送钱送户口,到底抢到人才了吗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0-10-15 12:00

正文

“抢人大战”过去 3 年,上海终于坐不住了。


9 月 23 日,上海发布落户新政,复旦、上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的应届本科生,以及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应届硕士生可直接落户。


从武汉市“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计划打响争夺人才第一枪开始,到现在,中国最值钱的户口之一也开始出现松动。毫无疑问,这场“抢人”之战越来越激烈了。


那么,这些城市的新政抢到人了吗?被瞄准的大学生又有多少真正留了下来?



01

三年过去,各地收获几何?


从 2017 年起,以武汉、西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纷纷推出吸引人才的新政,通过放宽落户门槛、提供住房补贴等方式来吸引大学生落户就业。


如今,三年已经过去,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不断增多,但手段基本没怎么变化。



今年 5 月份,西安又推出了新的人才政策,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对于在西安就业落户的高校应届生,给予 1000 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


变来变去,无外乎这几样。


虽然手段很简单,但效果很明显。



以西安市为例:


2018 年,西安全年增加了 81.19 万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更是首次突破千万。这背后,是西安两年内 7 次升级户籍政策,落户政策的宽松程度居全国前列。


不过,量有了,并不代表质也有了。


“抢人大战”的本意是“抢夺人才大战”,再直白点讲,就是吸引大学生留下就业,比如武汉市的“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计划。但不知不觉 “抢人大战”变成了“争夺人口大战”


负责制定昆明“抢人”政策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了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首要条件就是“吸引和留住大量人口”,从而“打造二次人口红利和活跃的消费市场,实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1]


那么新增的这么多人口里,又有多少是人才呢?


02

抢到的是人,但不一定是人才


对于武汉、西安、南京这些城市而言,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它们,最想抢也最可能能抢到的,就是本地名校的应届生。这些高校毕业生的流向,同样也能反映出,各个城市的“抢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度。


因此,我们抽样了一些二线城市代表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通过对比“抢人大战”开始前后的省内就业率,可以看到 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对“抢人”政策感兴趣



还是以打响第一枪的武汉市为例。 从 2016 届到 2019 届,武汉大学的本科生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反而还在 2018 年出现了:去广东就业的本科生比留在湖北的还多。


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武大,另一座武汉的高校“双子星”——华中科技大学,去年就业的本科生中,选择留在湖北的比例,同样低于选择去广东的。


那其他城市又如何呢?看看下面这张图,二线城市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有多少会留在省内就业。



可以看到, 类似武汉的情况还发生在很多地方


在新一线城市中,西安、重庆、天津等地的名校都只有 30% 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省(市)内工作。相比之下,杭州、南京等江浙沪地区的情况就好了不少,毕业生更愿意留下。


另外,东北几所高校的省内就业率真的惨不忍睹。2019 年,只有 7.81% 的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生留在了黑龙江,17.2% 的东北大学毕业生留在了辽宁。


03

培养人才为他人“做嫁衣”


那么大学生都去了哪里呢?


就目前已公布的各省份最新就业质量报告来看, 毕业生净流入比例 (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与本地生源的比例相减) 最高的还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


以上海为例,2019 届毕业生里,有 92.74% 的上海生源留沪就业;而外省生源中,有高达 41.67% 的毕业生在沪就业,而仅在 5 年前,该比例还不足 30%。



除了能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以北上广深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圈对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很有吸引力, 其中吸纳能力最强的就是珠三角经济区


在整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时可以发现,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在内的多所名校,都有超过 20% 的毕业生选择去广东就业。


广东能吸引了这么多外省人才,这令江西、河南这些人才流失大省羡慕不已。


“我省 2019 届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地域流向结构中,在各学历中,均体现为净流出,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江西省的就业质量报告这么写道。[2]


2019 年,江西共有 22.48 万来自本省学子毕业工作,但其中 只有 51.67% 的选择留在江西就业,近一半人去了省外 。[2]


虽然二线城市也不缺名校和优质毕业生,但为什么总是在培养人才为他人“做嫁衣”呢?


04

为什么二线城市留不住人才?


为人才大量流失感到痛惜的江西,在就业质量报告中,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的关注因素。相比“方便与家人一起”和“到中小城市工作比较稳定”这些理由,年轻人更多考虑的是“到一线城市可能机会更多”。[2]


二线城市的机会的确不如一线城市多。


俗话说,一线城市有三宝:创业、投资、路演;二线城市有三宝:医生、教师、公务员。


前者强调的是一个“闯”字,后者则“稳”字当头。


安稳固然是不错,但对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谁能轻易接受自己的人生其实一望就可以到底?更何况,碰上“钱多活少离家近”的人毕竟是少数,轻松往往意味着钱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 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就调查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其中, 超过四分之一的应届生想去 IT /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行业也很受欢迎



这也不难理解。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文娱,抑或是法律、广告、金融,都是新经济行业。这些职业整体相对而言,薪资待遇更好,未来发展空间也更大。


归根结底,年轻人去哪座城市打拼,首要考虑的大多不是看病贵不贵、入学难不难,而是 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Web 全栈开发进阶之路》一书的作者沉默王二这么形容过自己在洛阳做程序员的感受:“技术上还停留在 SpringMVC 和 JSP 的远古时代”,经常“感觉自己要被互联网行业淘汰出局了,每个月总有那么几次半夜睡不着觉,愁得心发慌。”[3]


因此他也更鼓励别人勇敢选择。“大城市带给我们的好处,不仅是技术上的锤炼,还有薪资上的优渥,以及视野上的开阔,还有应接不暇的机会。”沉默王二写道。[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