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国色天香彩色银币,龙头币! ·  20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中航工业党组领导到相关单位开展调研工作 ·  21 小时前  
纪念币预约信息  ·  蛇钞二次预约号段公布!重点关注这些号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996丨被正面表达的诉求,才有被解决的可能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9-04-15 20:06

正文

996 之前,先讲个最近发生的事。

我有一个学生,说她做家庭咨询遇到一个难题:一家子来做咨询,孩子坚决不想上学,父母又坚决要求孩子上学。两边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咨询师无法站在中间的立场上,同时替两边打算。一旦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就得罪了父母;反过来,站在父母这边说学是非上不可的,孩子就不爱听。

学生问怎么办,这样咨询是不是就没法做了?

我说,你没有问到他们真正的诉求。

她不理解。他们的诉求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一方就是不想上学,另一方必须上学啊。

是,但这个诉求是用负向陈述表达出来的。「不想上学」,这个表述并没有透露他「想」要的是什么。就像你开出租车,客人上车说「不想去海淀」,难道你就可以出发了吗?为了明确方向,你还要接着问:「不去海淀的话,要去哪?」

同样,我们也要问这个孩子:「不上学的话,你用这种方式 想要 达到的状态是什么?」

他说没想法,可能在家上网,玩游戏吧。 OK ,「玩游戏」是比「不上学」更精确一点的诉求。如果进一步问下去,通过玩游戏他想获得什么,也许是游戏里的成就感,或者团队协作的快乐,或者一段闲暇的时光。假定是成就感吧。那么,这个孩子「不想上学」背后真正的诉求,是成就感。

如果让他重新表达一遍自己的诉求,他会说:「 我不想上学,是因为我更喜欢玩游戏,这是我目前获得成就感的方法。我需要成就感。

现在清楚多了:他需要成就感。

  • 问题:上学

  • 问题的负向陈述:不想上学

  • 真实的诉求:游戏和成就感

我们再看一看,孩子跟父母的诉求存在相互协调的可能性吗?当然了,一方需要成就感,想玩游戏,而另一方希望孩子上学。双方可以坐下来谈一谈,怎样达成「 又上学,又有成就感,还可以玩游戏 」的双赢?——这个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

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文字游戏。

但它不只是如此,它的背后有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化。从「我不要什么」到「我真正需要什么」。转化不难,难在我们大多数时候想不到转化。

系统治疗里,叫做 区分【问题】和【诉求】。

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很擅长定义【问题】。上面的例子里,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学校」就是他的【问题】。他要的就是离开这个问题:只要「不在这里」就好!至于去哪里——没想过,哪里都行!但就像我们看到的,如果不设想一个方向,也就无法迈出下一步。

「不去海淀!」好的,然后呢,去哪里?

在治疗中,我们让来访者换一种表述,有时候只是把否定句换成一个正面的陈述——就这么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把【问题】变成【诉求】。所谓诉求,就是「成功治疗后的状态」: 你想得到的是什么?你要的那个状态究竟长什么样? 有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么本质的问题我们竟然很少思考!我们太擅长把「反对」本身等同于一个诉求了。 我们说「反正不要这个」,然后停步于此。

我们来看看最近热议的 996 话题。

发出抗议的员工,始终在强调他们的【问题】: 996 就是全部问题,超负荷工作,无休止的加班,薪水可能还不尽如人意……是的,很痛苦。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只是围绕 996 争吵不休: 「不要 996 」「不 996 ,当心老板不把你当兄弟! 」「靠,老板黑心!」「要知足,这 是福报」 ……这些争论来来回回,都在针对 996 这个词。 996 是【问题】,它背后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如果我们把负向的句子——「不要 996 !」——用正面的表述替换一下: 员工要什么呢?

  • 问题:996

  • 问题的负向陈述:不要996

  • 真实的诉求:自由的时间

有人想要的是多一点陪家人的时间。

有人希望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有人想要更高一点的薪水。

有人希望下班回家有时间看看书,充充电。

这些句子才是诉求,更具体,更明确,也更现实。跟「不要 996 」的全盘否定相比,这些诉求被解决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想象一下,一个员工说「我希望多陪一陪家人」,他的老板会觉得如临大敌吗?还好吧,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需求。老板会想:「不影响业绩的话,可以怎么调整一下工作时间?」——当然你可能会说,你的老板坏死了,绝对不会这么想。这是相对而言的,至少,相比于直接说:「我不要 996 !」老板总可以心平气和一些,第一反应不至于是:「 你不要,那你走呗。

后面这种情况下,老板真要维护的也不是「 996 」这个东西。事实上,当员工把「不要 996 」误以为是自己诉求的同时,老板的思考方式也落入了同样的陷阱。——他会把「维护 996 」本身看成自己的诉求。好像他经营一个生意,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 996 一样。换句话说, 老板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定义了【问题】 ,问题是「员工反对 996 」。他也就以为自己的诉求就是:「 不许反对!

好的,然后呢,去哪里?

如果做一个正向的表述,老板想要的是什么呢?

  • 问题:员工反对996

  • 问题的负向陈述:不许反对

  • 真实的诉求:公司赚更多钱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老板想要的永远是利益。他希望在付出同等成本的前提下,员工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那好,我们就让员工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而不是尽可能地拥护 996 。创业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给 996 代言。任何一个老板,如果要在「多赚钱,取消 996 」和「少赚钱,拥护 996 」当中做一个选择,他只有疯了才会选后者。多简单的道理,那他们干嘛死守着 996 不放?

在这场 996 的争论中,很多老板站出来说,老板也很辛苦。互联网企业的利润并没有那么高,还要冒赔得精光的风险。很多企业都在生死线上,老板远不只是 996 ,而是 12127 ,以命相搏。这是真的。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

但他们最强调的还是【问题】,不是【诉求】,老板不会直接表达:「公司需要营收!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赚钱!」他们也被问题绕进去了:「员工啊,就不该抱怨 996 !」

这是何苦来由呢?

员工已经把「幸福生活」和「不要 996 」混为一谈。谁站在 996 一边,谁就在妨碍他们的幸福。而老板又把「多赚钱」和「维持 996 」混为一谈。反对 996 是在威胁自己的根本利益,甚至公司存亡。这当然就没得谈了。两边都把对方看成最大的敌人。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矛盾不可调和。

这时候人们很难想到, 9 96 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树立起来的靶子 。它或许是实现目标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也不是最有效的途径。

其实老板只要说出来:「我要保证利益。」

员工也说出来:「我要的是自由安排时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