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90名患者(
29名男性和61名女性
)参加了这项研究,年龄在46至85岁之间。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71.63岁。所有患者都患有与年龄有关的白内障,这使他们有资格接受超声乳化治疗。眼球前段疾病,如翼状胬肉、角膜疤痕、眼外伤史、视网膜中央发生明显变化的近视、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神经疾病并伴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通过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使用的人工晶体为Bausch (Akreos AO)和Rayner (C-flex)。这两种人工晶体的区别在于触角的数量——Akreos有四个较小的触角,而C-flex有两个相对较长的触角。使用不同人工晶体的目的是分析触角数对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的影响。计算采用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用Lenstar 900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厚度。所有这些测试均在扩瞳后进行。
参考Gullstrand眼的示意图模型,可以假定眼球的轴向长度平均为24.4毫米。考虑到屈光不正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我们将患者分为以下几组:
-
I组患者为30例白内障患者,正
视,
眼长22-24 mm(其中女性21例,男性9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71岁);
-
II组为30例白内障患者,远视,眼长小于22 mm(其中女性24例,男性6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4岁);
-
III组30例白内障患者,近视,眼长24mm以上(其中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72.5岁)。
图1. 研究流程图
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第三周和第三个月均进行了完整的眼科检查。
用Snellen图表测试视力,评估远(5米)和近(40厘米)视力,并使用眼镜进行最佳视力矫正。使用Topcon自角折光仪(KR-8800)检测客观屈光。屈光结果为每个患者第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所有研究都是在获得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生物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后,根据《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原则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