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今年江苏省两会期间,多位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学龄人口变化监测、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
江苏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但当前我省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告负,呈加速下跌趋势,相比全国整体水平,我省人口少子化特征明显。人口变化,带来的是复杂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也给教育强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
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镇江市委会主委 杨晓勤
省政协委员、民盟镇江市委会主委杨晓勤
建议,抓紧建立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机制,以此作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应对变局、超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一要重视摸清家底,以县域为单位,由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开展学龄人口的数据调查。第二要重视部门的合作,部门间要加强配合,开展跨部门的信息比对,保证学龄人口数与户籍等数据相匹配。第三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支持利用现代技术,比如大数据的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建立学位需求预测模型和预警机制,根据学位需求和供给的差异,对全域、各片区、各学段的缺口或溢出的情况,及时进行预警,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徐州是教育大市,基础教育体量占全省六分之一。2023年,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调研发现,该市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呈现梯次变动、错位达峰的特征。幼儿园和小学已过峰值,初中正在渡峰,高中进入高峰。从学段看,高中阶段学位供给压力大。从城乡看,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压力大,城区“大校额”和农村“空心班”形成强烈对比。
徐州教育资源配置遇到的问题,也是我省各地教育现状的缩影。
“建设教育强省,需要构建更坚实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仅满足于‘有没有’,而要追求‘好不好’,‘强不强’。那么要在班级规模、师资力量配置等各个方面,主动地去适应新要求,谋划新标准,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需求方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省政协委员、民盟苏州市委会副主委承创
建议,探索调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标准,根据人口结构变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所处阶段,树立新标杆、明确新要求,以此引导教育资源科学化配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导办学集团,来灵活应对,及时地调整校区、年级的布局和招生规模,让教育资源高效地利用。对农村地区生源匮乏的小规模学校,要进行深入地评估,合理地整合资源,同时优化交通和办学条件,让农村教育更加优质、更加均衡。”
江苏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 倪春玲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倪春玲
建议,按照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普惠托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要求,推动空置幼儿园转型发展,鼓励支持幼儿园离职人员再就业,“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都要做一个综合调配,还有的进行一些转型,向下延伸,收大托的孩子,也就是两岁以上的孩子。从幼儿园离职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就期待社会能关注这个群体,能够给他们一些关心关注,进行一些再培训,或者说一些政策引导,能够有一些再就业的机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有研究结果显示,2035年以后,18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大幅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布局提出新要求。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江苏是高教大省,高等学校数量超过160所。正视人口结构变局,前瞻布局高等教育,有利于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省政协委员、民革无锡市委会主委徐雯
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调整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布局规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瞄准未来的生源危机,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加速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适当地扩大省属高校本省招生规模。支持苏北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缩小我们省域高等教育质量的差距。建立高校规模与人口发展相匹配的办学机制,科学管控高校的扩建行为,优质高校可保持或扩大规模,普通高校应适度或逐渐缩小规模。”
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出处来源
江苏教育频道(微信号:JSBC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