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点滴中蕴含着社会经济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经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仅能让专业人士更全面理解所在领域,所有对“世界如何运作”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也会大开眼界。《新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人人都可以读的经济学”读物
经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们的生活点滴中蕴含着社会经济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经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仅能让专业人士更全面理解所在领域,所有对“世界如何运作”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也会大开眼界。
《新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人人都可以读的经济学”。由《经济学人》经济金融版块资深记者编辑悉心精选原刊文章合辑,通过历史、现代、未来的三大维度聚焦全球经济、金融、科技领域的前沿话题,分享独立见解与前瞻洞见。扎根于严谨的经济学原理,立足于浅显的日常经济现象,这样的经济学不仅有用,还很有趣。
三种维度,三个好故事
1.金融危机的祸根,埋藏于人性与历史深处
2008年经济危机是经济学中的重大事件,尽管已过去多年,但银行运营不佳、国家高额负债等问题仍困扰着人们。为什么债务对购物者和政府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为什么银行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欧元区如何走出灾难性萧条?有些答案源自看似最简单的事物:货币。货币有时被称为“万恶之源”,但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清泷信宏认为恰恰相反,“邪恶才是金钱的根源”。第一章以货币的起源开篇,从中可以一窥从监狱里的现钞替代物到非洲使用的移动货币等千奇百怪的货币形式。在未来占据主导的则可能是电子货币和中国的人民币,二者的崛起都会带来挑战和机遇。
金融危机和货币一样年代久远。对1792-1933年间五次金融危机的介绍有助于读者理解今天的金融系统为什么会产生。文章还提醒我们,金融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在犯同样的错误——高杠杆、低流动。只可惜人们并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追溯欧元区的衰退,足以说明危机的深度如何彻底改变货币政策。但欧元区最大的希望在于,薄弱的竞争力也意味着广阔的提升空间,我们仍有理由保持乐观。
以上内容选自第一篇“货币、银行与危机”
2.为当今世界把脉
对大多数人而言,更大的问题的是就业。劳动力市场的难题比比皆是:公司如何变革?失业者如何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工作什么时候会加薪?本书第二篇从企业谈起,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经济难题。企业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巨型企业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截至2019年全球的失业成年人数将超过2亿。正因如此,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理想情况下,一份好工作既能给劳动者带来丰富的薪酬,也能让其享受充足的休闲时光。为什么这样的理想世界如此遥远?这就需要管理者进一步改革薪酬体系和再分配的设计。而不平等问题与大企业的膨胀同样息息相关。本章试图证明这样一个观点:重新分配收入的政策既能减缓不平等,也能刺激经济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平等、人口结构变化及老龄化社会等问题涌现,“世界可能会陷入常规低增长、低通胀、低投资”这一观点现在又开始流行起来。长远来看,我们能否相信停滞只是暂时的?
以上内容选自第二篇“企业、就业与薪酬”
3.老龄化+机器人:一窥未来
本书第三部分展望了新型经济和新型经济学激动人心的前景和它们会带来的挑战。很多人试图彻底改造经济学,经济学本身也不断经历着优化,一批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最值得关注。由于对人类行为有更深的理解,经济学家也常常提出不同寻常的新观点,其中一些很有意思,例如如何避免选择彩票数字时的羊群效应,或者如何阻止讨厌的“话匣子”在安静的火车车厢里说个不停。
不过接下来20年里最为严峻的挑战还是全球老龄化,巨额开支意味着生产力的增长和新技术研发必须快马加鞭,但现有商业模式和政策阻碍可能会让人们的美好希望沦为泡影。那么,解决成本上升的终极之道会是机器人吗?这也是本书最后一章的主题。难以回避的一个经济学问题则是:由机器人和机器推动的经济是否也会抬高与机器人竞争的工人失业率?
以上内容选自第三篇“经济学的未来”
《新经济学:解读现代经济》
Economics:Making Sense of the Modern Economy
[英]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主编
张慧玉 印家甜 杨梅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2016年9月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直接跳转至各大网站新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