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快抬头!年度最大“超级月亮”! ·  3 天前  
新华社  ·  你好,湖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美国人满足了吗?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4 09:38

正文

节选自《华盛顿邮报》网站


“我们遇到了敌人,而敌人正是我们自己。”沃尔特·凯利画笔下的波戈(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美国连载的同名漫画连环画的主人公)如是说。尽管我们已从大衰退中复苏,但人们普遍担忧经济停滞或是增长缓慢。无论下一场危机是战争、金融崩溃还是一场流行病,政府都将无力应对。


很可能就是这样,身为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泰勒·考恩在新书《满足的阶层:对美国梦自寻死路的追求》一书中如此写道。但他没有将此归咎到那些老生常谈的原因上,比如2008年至2009年间的债务后遗症、巨额贸易逆差、政府刺激政策的不力。


相反,考恩认为,责任主要在于我们自身。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更换工作。跨州迁移率比1948年至1971年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约50%。我们创办新企业的速度也没有过去快。考恩援引的一项研究估计,如今初创企业的比例仅为7%到8%,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为12%到13%。我们越来越多地同阶层、教育背景等“与自己相似”的人抱团,跟这样的人结婚,生活在同一社区。


考恩认为,单独来看,这些趋势或许都不会有多大破坏性,但综合到一起,就会削弱经济的灵活性和“动力”。如果人们不换工作,一些生产性岗位就会出现空缺。背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日益加深的隔阂让人们愈加不愿改变,初创企业的匮乏则阻碍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考恩将许多这样的趋势归咎于“满足”。美国人越来越看重安全与稳定。在他看来,人们“不喜欢太多改变,除非他们可以掌控,而且人们如今拥有资源和技术,能够在这种基础上管理自己的生活”。但是,那些满足个体需求的事物却可能削弱一个国家“以旧有方式让自己再生的能力,好比二战后时期或里根总统时代的情况”。


商业管理者也表现出类似的态度,他们放慢了生产率提升速度。作为经济的一部分,研发仍旧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由于进入门槛的提高,日渐加深的工业集中化可能阻碍初创企业的发展。另一项研究发现,40%的美国制造行业中,排名前四位的公司控制了至少一半的市场,1992年这一比例为30%。


考恩的观点虽然有趣,但并非无懈可击。他将谨慎和保守视为“满足”,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则称之为“应有的权利”。二战后,美国人总体上期待经济的安全稳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期待或许不现实,但人们习惯于相信。当前这种幡然醒悟或许更多反映出的是恐惧而非满足。金融危机和大衰退把各个收入阶层的美国人都吓了一跳,因为经济的崩溃和大规模失业都未能被提前预见。民众和企业因而减少支出、增加储蓄,作为在未来不可预测的危机出现时的缓冲。这是审慎,而非满足。但考恩几乎没有提及大衰退。


“满足”的证据可能也被夸大了。比如,如今企业资助的研发项目占经济的比重已接近新高,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并占到研发总支出的69%。这很难作为“满足”的证据。考恩向我们提出的“满足”的观点是有趣的,但它是否能够解释经济放缓仍是一个有待证实的激进观点。


(罗伯特·塞缪尔森)

《外地人疯狂涌入抢不到房,雄安人却还在田里拔草》

《被挤出一线城市的刚需还能去周边郊县买房?时间已经不多了!》

《朝鲜艳谍知多少?》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凤凰周刊》快速订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