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看完一部电影,我们会以故事情节是否好看为一个评判标准,泡沫剧和商业片为什么越来越不受欢迎?因为情节太无趣,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毫无惊喜,走出电影院的瞬间就会觉得沉没成本太高,所以现在能让人想走进电影院的好电影真的不多了。
为何情节如此重要?
因为设计情节是个技术活儿。
设计情节就是在故事的危险地形上航行,当面临无数岔道时选择正确的航道,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对其在时间中的设计。
不论是小说家,还是剧作家,情节的设计都不容易,相对来说,小说家更自然而然、轻而易举。很多人喜欢看小说,小说确有它独特的魅力,它可以直接侵入思想和情感,在主人公的内心生活中将故事完全戏剧化。而对于剧作家来说,这种故事则远为脆弱和艰难,他们不能将镜头伸进演员的额头内去拍摄他的思想,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引导观众从外在行为来解析角色的内在生活,而不能用画外解说或人物的自我告白。就像约翰·卡彭特所说:“电影就是将精神的东西物化”。
在电影《温柔的怜悯》中,作者在开篇便将主人公沉溺于他那毫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中,他在用酒精进行慢性自杀,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一切——不再相信家庭、事业、今生和来世。随着影片的进展,作者避免用一段刻骨铭心的浪漫体验、辉煌成功或宗教启迪去寻找人生意义,这样的陈词滥调,而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人:他将爱情、音乐和精神方面精细微妙的千头万绪编织成一个简单而又富有意义的人生。到最后,主人公经理了一个消无声息的转变,找到了一个值得继续生活下去的人生。
在这一险象环生的影片情节中,一个微小的失误——一个缺失的场景、多余的场景、事件顺序的微小错乱——都会让主人公那引人入胜的内心旅程像纸牌搭成的城堡一样崩塌为刻板故事。
因此情节并不是笨拙的纠葛、转折或高压的震惊和悬念,事件必须经过挑选,而且其设计型式必须通过事件上的排列来呈现,从“构思”或“设计”这个意义上而言,所有的故事都必须有情节编排。
感
有的电影,看完之后会有一种不太对劲的感觉。有时是过于着急想传递一种思想或价值观,反而缺少了厚重和韵味;有时是故事太顺,巧合太多,刻意之嫌暴露无疑;有时是过于励志和理所当然,固执得缺少魅力。
将精神世界里的东西物化,确实是个有趣又艰难的过程,好在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电影。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