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是这句话好像在前华为离职员工上不太适应!
十年前华为系创业者以通信、电子产业为主,此外咨询培训行业的华为军团也非常可观。现在,华为系创业者更为广泛多元,遍及了互联网、电商、O2O 以及眼下很火的智能硬件。今年 4 月,前华为副总裁李一男、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先后宣布了智能电动自行车、生鲜电商 O2O 的创业项目。
恐怕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做 B2B 业务的企业,对自己员工离职创业的态度都不会好,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离职员工与前东家抢客户、抢资源。华为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
2000 年前后华为曾有过一次支持员工离职创业的计划。当时华为给一些员工提供一些设备,让他们做代理商。当时已经身居华为副总裁高位的李一男离职创办了港湾网络。华为高管在深圳著名的五洲宾馆举办隆重的欢送会,期望港湾成为华为内部创业的典范。不过,与华为走过的路径相仿,港湾网络很快从华为代理商往产业链上游延伸,迅速成长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2006 年港湾网络最终被华为收购,李一男再次回到华为,两年后再度离开。此后,华为再无类似鼓励员工创业的做法。这个话题此后似乎也变得忌讳。
不过,当时的华为还没有如今这样强大,今天的华为已经无需惧怕这样的挑战者了。海亿康创始人严晓谊说,很多客户给华为的订单比例是固定的,不管经理换成谁都一样,抢不走的。在海亿康科技与一些地方广电局合作后,广电局曾向华为提及过海亿康,华为还找严晓谊回去交流。“我对我们的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没做什么保留,”严晓谊说,“也没必要保留什么,如果华为要搞我们,保留也没用。”事实上华为并未对海亿康提出什么异议,虽然华为也在做与海亿康类似的产品,但对华为来说并非核心产品。
华为现在对离职员工创业不表示反对,但也不支持,互动很少。相比之下,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与离职员工要热络一些。2014 年 11 月,阿里巴巴召开离职员工大会,马云在会上将离职员工称为“敌前、敌后的 5 万外援”。此前阿里巴巴也一直被认为对离职员工不待见。相比之下,腾讯与离职员工走的更近,不但官方多年赞助离职员工聚会,而且在职高管多年来都会参加。在去年底的“南极圈”年会上,腾讯甚至宣布了一项对离职员工创业的支持计划。
面对记者的询问,华为方面的答复是:“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希望所有华为人都过得好。”
下面分析几类华为人创业失败的事例:
树挪死 人挪就必能活?为何华为离职的这几位高管都不成功?
挖角成功的概率,或许取决于被挖的“将才”是来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如是后者,机会渺茫。
这个定论,暂且先设定在手机圈,因为今天谈的话题,与华为有关。
近两年,国内手机市场华为异军突起,其移动业务高管更是被同行关注的主要目标。但是,在人来人往的走马换将中,我们从多位华为手机离职高管的背后,发现了一个独特现象,而这也将成为行业内关注的话题。
为什么是华为?
在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等手机领域的黄埔军校纷纷“停办”后,近几年华为因其手机业务不断创下新高,麾下“大将”人才辈出,俨然有新黄埔之势。在众多同行看来,要在手机市场迅速打下一片江山,最佳的捷径就是挖到其核心高管,并通过对人才的引进,来嫁接华为手机业务能力的优势。
只要双方都有想法,这两个巴掌终究能够拍响。可以看到,近几年同行或许以高薪重位,或礼贤下士,或打感情牌……挖角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是,为何这些将才到了新环境,却几乎都不尽人意,折戟沉沙?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这句话放在近年来从华为离职的这几位高管身上,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呜呼,儒将刘江峰。
2013年末,为了应对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品牌所带来的冲击,华为宣布荣耀品牌独立。2014年1月4日,刘江峰正式出任华为荣耀事业部总裁。入主荣耀后他仅仅耗时一年就达成了年销量2000万部、24亿美元销售额的辉煌业绩。成功的将荣耀打造成一个有实力与小米分庭抗衡的品牌。
但刚刚带领荣耀取得成功,风头正盛的刘江峰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退出。2015年2月18日,华为宣布刘江峰辞去荣耀手机总裁职务。4月11日,刘江峰发表了《时间未老 理想还在》的辞职信,并表示了即将创立一家生鲜电商。随后在4月28日举行的GMIC大会上,刘江峰宣布创立多点Dmall。
在手机行业风生水起的刘江峰,在电商行业打拼了一年多之后,却没能获得多大的起色,还一度传出裁员一半的消息。而刘江峰本人也选择回到自己熟悉的手机行业。去年8月,刘江峰接受了乐视CEO贾跃亭的邀请,出任酷派集团CEO。
回到自己熟悉的手机行业,并且还是当年曾经一度与华为齐名的酷派,信心满满的刘江峰本以为可以重新打出一片天下,结果迎接他的却是冰冷的现实。过去一年来,酷派的手机出货量和经营业绩不断下滑。4月21日酷派发布公告称,截至2017年3月31日经营亏损约为4.6亿港元,并预计2017年上半年经营亏损将达到6~8亿港币,较去年同期营业收入下滑将超过50%。
更为严峻的是,正式财报目前始终未能**。酷派方面4月26日称:确认延迟刊发2016年年度业绩及年度报告;预期2016年年度业绩将于2017年5月底或之前定稿并刊发。因此酷派继续停牌中……
扼腕,宿将杨拓
前华为消费者业务中国区CMO杨拓 后任TCL通讯中国区总裁(现以被免职)
杨拓是真正的手机行业宿将。他是华为花重金从三星挖来的,主抓华为Mate高端机型。杨拓来到华为之后的表现,完全对得起新东家付出的高薪。
2014~2015年期间,杨拓在华为旗舰所主导的P6、P7、P8、Mate7以及Mate s等一众机型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从P7的君子如兰、P8的似水流年到Mate7的爵士人生,华为一系列slogan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其中Mate7更是成为了华为上探高端市场的一个转折点,Mate7的成功让华为成功杀入了自己觊觎多年的高端市场,也成功地使华为的品牌形象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成功带领华为走向成功之后,杨拓也收到了来自同行的橄榄枝。2015年10月杨拓选择离开华为加入TCL,出任TCL通讯中国区总裁。TCL董事长李东生希望杨拓的到来可以改变TCL手机业务在国内市场孱弱的表现,不过时间证明——现实依旧是残酷的。
根据TCL集团4月2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TCL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3.7亿元,同比增长8.42%,其中销售收入248.7亿元,同比增长8.12%;净利润6.72亿元,同比增长89.2%。
但是在集团各项产品线均取得增长同时,手机业务却出现大幅度下滑。根据财报显示,TCL通讯科技盈利同比大幅下降。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33.6亿元,同比下降28.6%。
在财报发布前,未能够拯救TCL通讯于水火的杨拓也被扫地出门。今年初TCL一份内部邮件外传,显示TCL通讯首席运营官与中国区总裁杨柘已被集团免职。目前,坊间风传魅族再次向杨拓深处了橄榄枝。
李开新完全可以称得上华为元老。1996年就加入华为,2005年开始担任华为中国区手机销售副总裁,并于2013年底进入荣耀。在其任职期间,华为手机从名不见经传,成功成长为年销量数千万台的巨头。
2014年之后,因乐视的介入,跟酷派闹得不欢而散的360也在为手机业务谋求将才。2016年3月,周鸿祎找到李开新,希望其加入360,以提升手机团队的竞争力。在表明绝对不会放弃手机业务的同时,承诺给予其更多的决策权。
最终,李开新接受了周鸿祎的诚挚邀请,于2016年5月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正式加盟360手机,并于同年12月升任360手机公司总裁,全面负责360手机的运营。
如今,加入360手机已经过去一年,擅长打攻坚战的李开新并没有让360手机销量取得突破。在过去的2016年,360的手机销量仅突破500万台,这一数字难称理想。要知道就连备受掣肘的乐视,在2016年都卖出了2000万部手机,可见雪中送炭的“重任”绝非一己之力能否完成。
三顾茅庐,吴德周
三顾茅庐,吴德周。原华为荣耀产品副总裁,现任锤子科技副总裁
吴德周也是土生土长的华为人,2001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华为,2004年成为华为手机业务的第一批人员。华为的一款手机、第一款滑盖机、第一款触摸屏手机、第一款智能机、第一代荣耀等等机型的背后,都有吴德周的身影。
在担任荣耀产品线副总裁期间,吴德周带领团队成功地研发了荣耀3C、荣耀3X、荣耀4X、荣耀6、荣耀6 plus以及荣耀7等一众机型。在华为任职15年,可谓华为手机业务的元老。
这份履历,自然被罗永浩盯上了。据老罗前不久透露,他跟吴德周相识于2015年11月。在与吴德周认识之后,老罗对其实力非常认可,但那时候吴德周已经将自己的住所从北京搬至上海。为了邀请吴德周加盟,老罗多次登门拜访,喝酒吃饭拉家常,前后花费了将近7个月的时间。
在动心与反悔的多次反复后,老罗下决心拉着吴德周的四五个哥们,自掏腰包花16万元包飞机去上海最后一搏。2016年5月4日,吴德周终于正式赴锤子科技报到。
如今,吴德周加盟已经一年。5月9号刚刚发布的坚果Pro,就是吴德周加盟之后的第一款作品。尽管,此次坚果Pro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舆论口碑,但能不能靠其完成老罗“一个亿的盈利”目标还不得而知。
虽然吴德周的加盟并没有像“速效救心丸”那样,立刻使锤子容光焕发,但是从此次新品发布后的市场反馈来看,相比起前面几位,吴德周一年来的付出没有白费。但基于锤子科技的底子薄弱,未来爆发式增长恐怕很难。
人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可以说,上述几位原华为手机的高管,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身边资源,都堪称完美。他们都是手机圈真正的大咖,都曾取得过耀眼的成绩。但为何离开原来岗位,却无法再现辉煌。(至少目前为止没有)
先说一下人才与土壤的关系。毫无疑问,拥有顶尖的优秀人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必备因素。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试图依靠高薪挖来的一两位大将,然后就能带领困境中的企业迅速走向成功,这显然不现实。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综合实力、资源积累等等因素,都是其通往成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必要因素。
拿酷派总裁刘江峰为例,当初刚刚入职酷派的时候也曾喊出“改变世界”这样气势动人的口号。并且立下了三个一”战略目标:第一,五年酷派手机过亿台;第二,五年回行业第一;第三,五年酷派市值过千亿。
不过,刘江峰所等来的不是过亿台的销量和千亿的估值,而是持续不断的亏损。实际上,要实现“改变世界”的目标,绝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华为用十几年积累了自己在手机行业的势能。那么,被乐视收购之后的酷派,给了刘江峰哪些加持?
备受资金链掣肘的乐视,给予酷派的可能是与易到同样的困境。如果资金、市场、技术、研发等基础完备,需要锦上添花之人,刘江峰可以为之。如果将一局无米之炊摆在面前,他恐纵有一身本事恐怕也无处施展。对此,刘江峰前不久的一句话透露出自己的心境:“以前荣耀花一半的精力就行了,现在都是洪荒之力了。很多年都没这么亚历山大。”
现在科技行业比拼的,不是个人英雄,即便是真英雄也需要平台的整体势能。这其中,包含了企业领导者的前瞻性,以及企业内部文化、公司治理、资源整合和技术积累,在与外部市场环境形成大势后,才可开疆拓土。
十年前的华为手机,纵使挖来再牛的外企高管,也难一步登天。华为今天的成功,是系统性的成功,是因为华为有在通信领域这么多年坚实的基础,无论是技术、专利、客户,渠道,都夯实了根基。此后,华为手机再经过了十多年的爬坡,慢慢积累到今天的成功。
当前有些手机企业,或是玩短线,希望快速成功;或是伪放权,处处掣肘。从上述几位将才的境遇来看,离开了华为的土壤,新平台一旦逊色,就很难完成超乎其个人能力的“伟业”。
挖角容易,但没有土壤供养的挖角成功,结局比比皆是。
一个华为一般员工,辞职创业后的几个反思
作者是一个在华为工作6年的华为人,2年前,抱着做大事业的愿景,作者与几个朋友离开华为,希望能闯出一个路子来创业。原文来自通信人家园论坛:
时隔两年,笔者的创业经历就像是一出狗血剧,各种电视剧里的经典桥段都发生在他身上。笔者将两年来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反思汇总为以下14点,希望能给有志创业或者正在创业中的朋友们一些启发。
1、不要把创业代替就业
我这两年,感觉到周围的朋友,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华为朋友们,开始了创业的想法。其实,适合创业的人应该并不多,他们大多数并不是有个好路子或者好前景,才去创业,恰恰相反,是在公司不顺,想创业。
这个是大问题。
一年前,在我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有个朋友,从华为跳出来后在上海一个公司在代表处主任,给我电话说想创业,我问为啥,他说:“太受气了!”“你是主任还受气,你有没有想过创业后受不受气?”我也了解他,我说,等你出次差就花接近一万元的时候,就知道心疼了。
2、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
创业的人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打了鸡血,大家的情绪高亢,信心百足,仿佛发财在即,觉得1年内收支平衡,以后就是数钱了。都没想到的是,困难就在眼前出现了:公司现金不够了。很简单,大家都没有自己开过公司,估计都乐观。创业的团队要做好在2年内哪怕一分不挣,也不会丝毫影响心情和家庭生活的准备。
我有个技术出身的朋友也出来创业了,把自己在研发的几年积累都拿出来买了点设备,就没剩啥了。做个小软件,没人买。开始的9个月都乐观,后来,就着急了。
创业以后,可没人往卡上打工资啊。
3、市场调研是成功前提,没有准确的调研就是失败
开始创业时,市场很大。创业以后,市场很小。我们对市场大小的估计都是自己的判断,来自不踏实的调研。市场调研不是用百度和谷歌去搜索,不是IDC报告。做行业调研,是从销售进展的角度,从签合同的角度,一步一步推演出来的。
4、 团队重要,好团队卖面条至少能挣钱,差团队在黄金面前先打起来
之前看余世维的培训,他第一条说:要学会和合伙人王佐断臂。我当时想,怎么首先说这个?现在想,人家真正是自己开了20家公司。创业过程中,合伙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在利益面前,你曾经所熟悉的人会让你很吃惊。
5、对于不熟悉的行业,做好交学费的准备
当大家都决定创业的时候,只想到了成功,甚至有人说将来在深圳科技园旁边哪个酒店摆几桌都想到了。就是没人想:要是输了呢?华为所熟悉的行业,都是大投入大产出的,我们整不起。选了个偏门生意,但是,我们熟悉吗?没有。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凭一些网络文摘去判断市场大小,在起步时就已经输了一半以上了。
6、不要动不动把华为那一套搬出来
小公司是做事的,拿个项目先挣钱生存下来。天天想着的应该是这个几个人的小团队怎么发展,而不是一有机会就给上游公司老板灌输华为思想:
7、股东之间要有高度的默契
想创业的时候,碰见哪几个人,想了哪几件事,对于后来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人遇对了,事找对了,创业就成功一半了。反之,在起步的时候已经可以预见后面的结果了。
创业,是把几个人的未来都绑在了一起,大家都在冒风险了。这个时候,可否共舟共济?可否肝胆相照?如果这个做不到,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大家本身就不是很熟知,也没有处过很多事,这个合伙就危险了。
8、利益分配模式是否明确
一般创业公司内部的利益分配都不明确,等到有钱进来了,谁话语权大就听谁的。那么,大家会去抢话语权,都不去做事了。按照股份分配只是一个方面,除了股份,还有销售奖励,那么拿多少来做销售奖?拿多少拿来做股份分红?不做销售的人想让分红的比例大些,做销售的人想让销售比例大些。一开始没有分配好,后来便会引来争吵。
其实,钱也没有多少,大家在虚拟的利益面前都现了形,这是创业必过的一关。
9、产品
产品是自己研发还是代理别人的?如果自己研发的,和竞争对手比怎么样?如果代理别人的,进价如何?我们就吃了亏,进价不是个确定的数字,而是上游公司老板承诺,大家共分利润,抛去生产成本,大家对分。生产成本是多少?很低很低。给个例子,物料成本+产品折旧等等,算算大概是几块钱,而他们也口头承认大约是几块钱,我们觉得利润不错。后来,等上了这船了,再看看船老大的脸色?那就不是几块钱,是几十块钱了。一个产品单价就是卖100,刨掉30,剩70,对半的利润是35,再刨掉项目运作成本,已是微利经营了。
本来是个专业市场,做的人不多,我们想靠着销售的能力去拿下,因为上游公司也弱,没有独立开拓市场的决心和能力,这本来是挺好的事情。花了半年时间,有了突破,拿了单子,去算账的时候,船老大的算盘珠子一阵啪啦,就只剩一点了。如果有市场,将来也是他的,因为客户信息他都有。
10、市场熟不熟悉?不熟悉的市场,先准备好学费。
不熟悉的市场是一定要交学费的。这一点,很多人都心存侥幸。比如我现在就有个朋友刚出来创业,准备做金融方面的生意,自己投入也不小,他也是这么想的:我已经准备很充分了,我应该不会……
是一定会的。
由于工作历史原因,我们对于华为运营商市场和客户都不熟悉,我们本身团队也没有技术人员,也就没有选择运营商市场,没有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我们选择了一个专业市场,我们对这个市场本身就不熟悉。我们想凭借着标准的公司行为如市场调研、招聘人员、市场销售等来打开市场。
学费就开始慢慢交了。
市场调研:不熟悉,也没有内部资料,也没有内部人了解,从网络了解。事后证明,这个环节做得最差。失败的起点。
招聘人员:对行业不熟悉,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在行,刚开始招了一个人,觉得还算可以。事后证明,队友很重要。
市场销售:对于行业不熟悉,对于客户习惯、采购惯例等都不熟悉。
11、客户关系
在创业之初,有没有客户关系?有了较为可靠的客户关系再创业是最理想的。如果没有客户关系,在空白的市场上创业很不乐观,尤其是今天的市场。没有客户关系,意味着对于这个行业没有行内人,也就没有他的指导意见,也就意味着创业者根本还不懂行就开始了创业。
12、还是产品
产品质量如何?能不能稳定供应?船老大当年把他的技术吹上了天,我们不懂,只能信,还觉得发现了个聚宝盆。后来,有一大系列的产品他不能做,只能OEM,这样就没有利润了。他说等你们量大了我再做,但是OEM进来的东西,问题很多,给客户感觉不好,怎么可能上量?后来我们懂行了也就知道:量大了,他也不掌握这个技术,做不出来。这都是学费。而他所擅长的产品,由于资金问题,原材料问题,不能正常供应,也是个问题。对于陌生市场,他想凭技术,我们想凭销售能力来进入,事实证明: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成功不是偶然的。
13、创业要看家庭是否适合
如果是已婚,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家里是否有个适合创业的爱人。
我有个朋友,在10多年前,小两口卖普洱茶,他们由于起步早,挖到了第一桶金。他们开了几个茶庄,日子过得很滋润。弟妹是四川人,原来在银行当职员,很内向,没有想到的是,生活把她历练成了一个称职的老板娘。她后来掌管了茶庄生意,妹夫去做IT创业了,这是后话不表。这是适合创业的一对。
反之,就不行。有的女人性格坚强,有的女人性格柔弱。如果另一半不适合创业这种生活的话,那创业确实是个折磨。开始,由于大家对创业前景看好,情绪高亢,正在兴头,她们很难拦住。当进展不顺利时,回到家,新生活就开始了。埋怨,抱怨,赌气,发展到争吵。当事实越来越证明吵架有理时,吵架只会越来越升级。如果另一半不适合,创业会受影响,这是个因素,可能也不是小因素。她会直接影响决策,例如那个合伙人,他就是受了家里的影响选择了继续观望而不是辞职加入。他的食言,对于一个新起步的事业,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小团队,说一点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
14、资本介入的力量
本来没有想到,按说这个小公司开始也没有人来投资,不过倒经历了一遭。在资本面前,在金钱面前,很多人和事都会发生巨变,说是地震也不为过。
大哥需要钱,他没有现金了,有个合伙人有点江湖关系,好似很有背景,给他介绍一个投资商,该投资商加上中间介绍人来了8个,现场考察了两次,大有成事的架势。这下,给我们这个小团队带来了地震。
巨款马上会到上游公司,一些产品会顺利出来,投资公司帮我们销售,前景远大了。大家摊牌吧,一些矛盾也不忍了,钱还没有见到,摊牌的事情已经快摆在桌面上了。在利益和金钱面前,什么朋友、同事、创业伙伴,都是很苍白的。
后来说好的巨资也没有了下文,这是个巨大打击。想想也是黑色幽默,几个合伙人情绪高昂的争吵,冠冕堂皇的借口,费尽心机的计算,这一切都因为有个虚幻的投资承诺。
为啥华为人创业成功率低?——执着硬件
杨锦程预计,其公司微领科技推出的手机通话应用“微话”今年内用户可达 4000 万。
微话比微信电话本的出现早了足足一年,但是与后者所获得的关注度不能相提并论。2014 年 11 月微信电话本甫一推出就获得了如潮的关注,成为手机实时通话服务的代名词。随后,360 免费通话等重量级产品也加入了这个领域的战成。“当时是首创”杨锦程说。但是直到现在,市场上知道“微话”的人也不多,有科技媒体评论称“微话”是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这个比喻在如今热闹纷繁的互联网行业,不算一个褒奖。
杨锦程的另一身份是华为离职员工。华为人发起的创业平台华创俱乐部会长许炳如说:“在深圳的科技园,随便一家小公司的创业团队里就有可能找到华为人。”
然而,华为离职创业者受关注的程度却远不如 BAT 巨头。舆论认为这是任正非治下华为企业文化中内敛风格的延续。不论是外界评价还是华为离职者自身口中,“低调”都是最高频标签。
没人能统计华为出来的创业者有多少。目前华为的员工的工号已经达到32万,而在职员工只有16万人,这意味着有华为迄今已有16万离职员工。从这个数字当中可以约略感受华为系创业者的规模。华为系或许可以称为一只“隐形的大军”。
华为系创业者中的佼佼者有上市公司如汇川技术,称得上行业领导者的有红酒电商品尚红酒、大数据公司U-Cloud 等。不过,与此同时却流传着华为创业者“成功率不高”的名声。
南方略咨询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刘祖轲是2001年就从华为离职创业的“老兵”。他说:“我们其实对这个说法是认同的,华为人创业成功的有一些,但是总人数多,整体成功率的确不高,恐怕95%不成功。”
执着硬件
按华为的惯例,在技术岗上做了两年之后一般会派到国外三到五年,之后优秀者可能提拔到管理层。杨锦程在巴基斯坦呆了两年,实在不想熬下去,于是离职回国创业。这也是很多华为人离职的共同理由。
互联网创投数据库 IT 桔子曾对各大公司创业派系做过统计,截至2014年底收录的 94家华为系创业公司,按领域分最多的是企业服务类,其次是电子硬件,华为的印记十分明显。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系创业者最多的是电商类,腾讯系则以游戏、社交类为主。
华为创业军团对硬件看似有种执着。不过IT桔子的统计并不完整,且仅统计了互联网领域。
杨锦程形容,他的创业过程就是不断的测试优化产品,“一遍又一遍的试听,看哪个通话质量更好”。“勇敢做自己”,杨锦程喜欢这句华为荣耀手机的广告词。从 2007 年到现在,杨锦程一直在网络通话领域创业。从最早的网络通话,到手机通话增值服务,再到现在的手机实时通话,杨锦程足够专注。
比杨锦城晚两年创业,原华为软件工程师郭文昌,创建了家政服务 O2O 公司爱洁家。2009 年郭文昌决定辞职创业时,包括家人、同事在内不但没有一个人支持,反而都强烈反对。家电清洁在国内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马路游击队”在做,连稍具规模的家政行业公司都不如。
郭文昌找不到合伙人,最后只好从农村老家找了两个在外打工的老乡合作。最初两年每天背着工具走街串巷摸索怎么做服务,结果这两个老乡中途退出了,因为太累。
“他们做惯了体力活的都觉得累,我一个白领出身的都不累。”郭文昌笑谈。
郭文昌个人电脑里存满了各种设计图,从家电清理操作标准规范的确定,到 ERP 系统的开发,再到最近的 APP 设计他都亲自操刀。几年里他个人就发明了多种空调、油烟机清理专用设备并申请了专利。
在他治下员工也不轻松。虽然员工就住在深圳,爱洁家还是设置了公司宿舍。
“很多员工每天工作到十点十一点,两个月回一次家,”郭文昌满是感慨。他甚至为员工写了一首歌,其中“抛妻弃子”“死生契阔”等字句既是说员工,也是说自己。
华为出来的人都喜欢谈论华为在企业精神层面对自己的影响。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狼性”,即华为高强度、半军事化、注重纪律的文化。
UCloud 创始人季昕华在谈及华为对他的影响时,印象深刻的是“大家都很拼命”。刘祖轲则说:“华为出来就像经过特种部队训练,虽然苦但是有本事。”品尚红酒创始人张辉军说:“每天晚上9、10 点,公司还灯火通明,这就是我们与其它同行的不同。”品尚红酒为企业文化定了三个关键字“狼性、创新、快乐”,“狼性”排在第一位。
但杨锦程说,不喜欢这种氛围也是自己当初离开华为的原因之一。现在管理公司杨锦程习惯于放手,除了个别时候,平时并不要求加班。
刘祖轲评论说,在华为工作意味着你要把全身心都献给华为,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另一方面,对于规模较小的创业公司而言,保持团队的灵活性也更为重要。
不怎么“性感”
继微信电话本之后,手机实时通话领域涌现出众多的新玩家。其中不少创业者推出了赠送数百分钟免费通话时间等补贴推广的“大杀器”。
微话的推广,据杨锦程所说,完全靠用户的口碑传播,并未做过砸钱补贴或广告之类的推广。
杨锦程始终谈论通话质量的问题,好的产品才能留住用户,光烧钱是没用的。他举了团购网站的例子:“当初烧钱的那么多,为什么活下来的是美团?因为它把服务做好了。”
不仅如此,在杨锦程 60 多人的公司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负责公关事宜。搜索关于“微话”的新闻,只有几篇行业分析文章提到了“微话”。
这与眼下的互联网创业圈反差巨大。一般来说,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就算只有三个人,公关总监或市场总监也多半要占一个名额。
有意思的是,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稍具规模的华为系创业公司,都没有见到公关人员的身影。
“这的确是我们很大的一个短板,”杨锦程承认。2007 年,杨锦程在华为做了六年的技术员之后离职创业,另一个合伙人是跟他同一批进华为的同事。
2014 年以来,公司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微话”之中,没想到微信电话本突然杀出。微信朋友圈随后也封杀了微话。
这一打击是沉重的,但杨锦程仍然坦诚得出乎意料:“今年以来用户增长明显放缓,预计到年底,”他思索了一下,“有四千万就可以了吧。”四千万的用户规模对于一款实时通讯应用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基础,但远远谈不上安全。
深圳葡萄生活的创始人、前华为人杨维全评论称,华为人“创业领域不怎么’性感’”。换句话说也就是“包装”工作没做到位。
有人分析,这可能与华为的主业是 B2B 业务有关。刘祖轲说,他们自己曾分析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每个员工都是一个螺丝钉,只熟悉自己的一小摊工作,离开了公司什么都不会做;其次,不够接地气,太“高大上”;其三,华为人圈子封闭,重度垂直,资源不够广。
于是,从华为离职,创办 B2C 企业,可能就有部分华为人难以适应。
只有像海亿康科技这样依然在通讯行业创业的公司相对容易一些。海亿康科技创始人严晓谊说,业内听说是华为出来的团队做的产品,一般很认可。
融资难题
或真或假的用户数据,加上时髦的概念,是当前媒体以及投资人喜欢的创业故事。但杨锦城不想花心思在这方面。
杨锦程并未回避现在融资遇到的困难,坦言现在这个时机卖不出好价钱。公司上一轮融资已经是 2012 年的事了。公司之前开发的两款网络通话产品已经盈利多年,公司整体是赚钱的,这让杨锦程觉得可以继续拼下去,还不到轻言放弃的时候。
杨锦程也试图做出改变,有朋友建议他多跟媒体接触,他表示赞同。
今年,一家全国知名的家政 O2O 公司的老总找上门来,希望与爱洁家谈合作。谈到最后这位老总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个公司呀,互联网思维不强。”
但是,郭文昌从未觉得互联网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在意的是首先是技术,其次还是技术。“我们是一个实业企业,”郭文昌声调不自觉地提高了几个分贝。
爱洁家虽然已经在行业里做了六年,在家电清洗这一细分领域可谓鼻祖,但知名度与目前一干家政 O2O 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爱洁家讲的故事似乎也没那么有吸引力,用户数一万多,日单量数百,这数字并不好看。郭文昌承认与同行相比爱洁家在融资上明显落后,直到不久前才拿到 1000 万的A轮融资。
但郭文昌坚信爱洁家是一家做实业的企业。他认为,自己两年多的一线经验、六年的创业经历非常重要,服务业是需要时间体会的,互联网入口是最末的一环,也是最容易的一环,所以被放在最后。郭文昌亲自当了两年的清洁工,花了一年时间开发 ERP 系统,最后才是手机 APP。“很多细节只有自己亲自跑过业务才知道,才能保证系统的便捷高效。”郭文昌对有些家政 O2O 公司并无行业经验积累,仅凭互联网的手段就开始插足服务业的做法极为不认同。“数据我也能刷上去,但没有意义,我有一万个客户就服务好这一万个客户。”
三大痛点值得关注
究竟是什么导致如此的结局?可以主要归因为以下三点:
其一,华为是国内企业中内部运营管理平台最规范的企业,国际接轨的流程化管理,已经让员工朝着流程角色--“螺丝钉”的方向大步发展,每位员工的个体贡献难以察觉,但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的合力却强大无边。出来创业,如同大副二副们从航母上下来,直接去掌舵帆板在大海中破浪向前。巨大的落差,对创业者的调整适应能力要求极高,一不小心,就会在华为巨大光环的照耀下头脑发晕,犯下“明明是个屌丝,偏要装成高大上”的错误。曾经就有一位华为高管,出来创业后仍坚持住五星级酒店,市场也全 面布点,同时在国内开了二十多个办事处,结局就是一年内关张玩完。
其二,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超凡,而华为的开放包容度又很不够,长期奉行一人决策、万人执行的模式。致使华为人的执行能力超 强,但战略规划等宏观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对趋势的洞见和战略决断力,以及创业企业的顶层设计能力。出来创业之后,这方面的软肋暴露无遗。除了李一男等个别牛人之外,华为创业者在商业模式、公司治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总体落后于BAT等更加开放环境中走出来的小伙伴们。而风云变幻的移动互联时代,华为过去惯用的套路很难继续奏效。
其三,华为长期超负荷的艰苦磨难,在锻炼出一批铁人的同时,也侵蚀了很多华为人的身心健康。我所见到的一少部分华友,身体羸弱多病、激情渐退,依然选择走上创业之路,这一批企业的失败就更加容易理解,因为对事业的激情和全身投入,是创业成功的不贰法则。
但事物总是有正反二面,作为中国企业唯 一一个跨行业的黄埔军校,华为人所具备的高度职业化素养和强大的执行力,又让他们成为了众多企业竞相猎挖的香饽饽,腾讯社会招聘员工的第 一来源就是华为,现任腾讯COO任宇昕,百度高级副总裁胡勇等均出自华为。据不完全统计,离开华为在其他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职位的就超过200人,堪称奇迹。事实证明,前华为人在职业经理位置上的综合表现,远优于自主创业。
必须摆脱“华为引力”
写这篇“得罪人”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劝说华为人不要出来创业,更不是咒走在创业路上的华友是自寻短见。恰恰相反,只是警醒一下华友兄弟姐妹们:要增大创业成功的概率,首先就是要摆脱华为的“地心引力”:忘记过往的辉煌成就与“高上”打法,正视创业环境的巨大落差,放下身段从零做起,锤炼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则华为曾经给予我们的那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客户导向、艰苦奋斗、团队协作、利益分享等等,都将大大助力创业目标的实现。因为华为的成功,是中国企业杜绝机会主义,坚持长期主义的至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