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来聊!如果上海有“隐藏彩蛋”,你最近发现了什 ... ·  14 小时前  
央视财经  ·  利好来了!上海,刚刚宣布→ ·  2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A股早盘:三大指数集体低开 ·  2 天前  
首席商业评论  ·  全国的大城市,都在为错过DeepSeek彻夜难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夜读】共情障碍,你人生的诸多不幸皆源于此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1-09 21:39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夜读与你一起砥砺前行!

21君: 作家亦舒在她的作品中写道:“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的确,一个内心成熟的人往往不会轻易否定他人,评论他人。因为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源于自身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经历。成熟的人会意识到,如果自己也有着与对方相同的经历,也许自己也会有相同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


网上有文章说:“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身同感受”。21君并不认同,“身同感受”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实现起来并不轻松,然而真正能让人成熟起来的事儿,不都是“不轻松”的吗?


题外话:今晚主播妹纸临时请假了,权当补偿,21君分享了一首自己很喜欢英文歌——“My Foolish Heart”。相信很多人其实都有一颗“ Foolish Heart ”而不自知,希望今晚的文章能帮你找出自己“Foolish Heart”的其中一部分~


本文来源丨德瑞姆心理教育上海(ID:shDRM-001)



你可能是万千“共情无能者”中的一员

什么,你说你没听说过EDD?我不是指注意力缺陷障碍(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或勃起障碍(ED,ErectileDysfunction),EDD是指“共情缺陷障碍(Empathy Deficit Disorder)”。


这个名称是我造的,在美国精神病协会的诊断和精神障碍统计手册中并没有出现。

在十多年前我还从事企业管理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和成人发展研究时,这三种职业的角度让我发现,共情障碍是一种普遍但被忽视的状况。

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却常常受到忽视。
首先,我想说下EDD具体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有这种障碍,那么你讲会被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走近他人所想,特别那些和你不同的感受、想法和信念。

共情无能会破坏你与那些有着不同信念、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的的亲密关系,还会引起人际冲突、沟通破裂,甚至引起敌对和相互憎恨。

就好比曾经有一名男子告诉我,他的妻子总是抱怨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她自己不得不扛下大部分的重担,尽管她也有自己的事业。

——“是的,我知道她的意思。”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平,“但我周末有自己的体育活动。到了晚上我很累,就什么都不想做了。”

与他交谈越多我就越清楚,他从来没体会过他妻子的生活。

他们就像在两个世界过日子,他自己的世界和他自己的需要——才是他生活的现实世界。

也有一名电脑公司的总经理曾自豪地告诉我说: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偶他说他虽然也注意到了全球温室化的威胁,但完全不在乎那个。

“纽约被淹没的时候我早就不在了,”他说,我问他是否关心子孙的安慰,他笑了一下:“这是他们的问题。”

我常常会听到这些。
共情缺陷障碍让人陷在自己的世界里,逐渐感情孤立,与他人失联,并且走向极端。

从狭义角度来看,如果你的伴侣情绪敌对或固守自己的观点,会使你们在亲密关系中举步维艰;

从广义角度来看,缺乏共情导致及如今不同信仰的群体间的战争,以及地球的资源的枯竭。



共情与同情


而有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是:共情和同情。


实际上,这二者完全不同。

同情指的是理解他人所处的环境——但只是通过你的角度、你的眼睛。


(图:CHLOE CHONG)

也就是说,那只是从你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别人的看法(“嗯,我对你的处境深表同情,但我也有自己的困境……”)

这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同情。

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认为爱就是一种吸引,至于另一半是谁并不重要。

与此相反,共情是你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入别人的内心。

这样,你并没有放弃或丢掉自己的观点,也能体察他人的情绪、矛盾或心愿。

(图:CHLOE CHONG)


这不是什么心灵感应,这种能力来自你大脑的神经,我将会在下面详细解释。

共情铸就了健康、成熟的人际关系——它是心理健康基础的一部分。


(图:CHLOE CHONG)


那么,共情障碍是怎么日趋严重的呢?


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相信“索取”和“得到”是正常,甚至健康的生活方式。

基本上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或读到一些极端的例子:某某人为了追求金钱跨越了权利的底线,最后被免职,甚至蹲进监狱。

我每天都会看许多人,他们受习惯性索取和贪婪的困扰而来做心理咨询或是别的咨询。

被物质蒙蔽使人虚荣和自我膨胀,最终使你更加远离自己的内心,将所拥有的财产与你是谁等同。

这是共情的杀手,因为那时你深信自己是完全独立的,并且有能力自给自足。


(图:CHLOE CHONG)


这一社会现象的结果是对同类的共情丧失,你不把全人类看作是一体的,你只看得到你自己。

我觉得这在现今的社会中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情感障碍。

有时候,当人们看到灾害和事故受难者,会突然找回自己的共情——你暂时放下自己的那个世界,想要去帮助他们,以某种方式和他们的世界进行连接。

每当此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反应。


我常建议人们这么想想:当你切到自己的手指,你不会说“我的手指受伤了,但它与我无关”,你也不会在行动前分析一下是否有利益可取,而是快速反应。因为你感觉到疼,手指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图:CHLOE CHONG)

共情的能力源自大脑的神经。

克服共情障碍比你想象得简单。实际上,相当多的研究现实感知他人的感受是大脑中一种硬件的功能——“镜像神经元”。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扫描显示,人们在观察或意识到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时,情绪和身体感觉的相应脑区就会被激活。

也就是说,你是真的能够与他人的痛苦和情绪感同身受。


(图:CHLOE CHONG)


相似的研究显示,慷慨和利他行为激活了大脑中常与食物和性关联的快乐中枢。


所以,正如你的自我关注会加重共情障碍,你同样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重塑大脑。

当按照一定的目标重新调整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相关脑区的连接就会被加强。

更重要的是,改变大脑的活动强化了你的思维和情绪,结果就是你有意识的态度、行为和大脑活动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回路。
这或许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你可以学着“再调整”你的大脑回路。

实际上,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的想法和感受。这意味着你能够学着培养共情以及征服共情障碍。


开始塑造共情

根据新的研究,这里有几个方法能够使你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共情障碍,无论是与亲密伴侣还是朋友,或者陌生人,甚至敌人。

与亲密的人共情:

在头脑中设象一个你的特征或行为,那是你的伴侣所不喜欢的。

想象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和心态观察这个问题,即使你不同意这个观点或认为它是错误的。

沉浸到你的伴侣对你的看法中,试着全身心地投入。与此同时,不要放下你的观点。不要忽视任何一方。

然后,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态度,从他的阅历和出发,就好像你就是他一样。 不要判断对错。

与你不喜欢的人共情:

与你不喜欢的,甚至厌恶的人共情——这特别有挑战性。

或者你与某人过结很深,他可能是你的前妻或前夫,也可能是职场上的某人。

但是,你可以沿用上述的方法自我训练。

告诉自己为什么对方会对你产生如此负面的感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像一下,产生冲突的时候他是什么感受。

抱着这种心态:你的想法可能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甚至也许完全错误。

接着,打开你的心,通过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

只是观察,不需要评价或批判,不要抵抗或认同任何观点。

与陌生人共情:

你甚至可以对不认识的人共情,来拓展自身的共情能力,特别是那个人与你完全不同。
试着将自己置于陌生人的感受,比如在杂货店里结账的人也可以。
用他可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他渴望爱的人,他经历过的失去或失望,或渴望去完成的事情。
聚焦于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会让你发现在表面的不同之下,对方和你多么地相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