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真融宝会在互联网金融的战场上“慢下来”,做一个“智能+金融”新时代的开拓者,在场景金融和个性金融的土壤里深耕,种下种子,待绿树成荫。
金融科技在中国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这个行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争议。从野蛮生长,到大起大落,经历了劣币驱逐良币,也经历了监管带来的寒冬。
如今,行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那些没有科技能力,单纯把民间借贷线上化、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逐步被淘汰出清,而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凭借良好的风控能力和优秀的用户体验,活了下来。
真融宝就是其中的幸存者和前行者。在资产端,真融宝代表用户跟资产方有议价权、话语权,而且还可以做到投前投中投后一系列的风控流程,这是任何一个小微个人散户做不到的。这也让散户当道的传统投资模式,变得更加机构化,可控化。同时,由于对接的是单笔数千元的小微债权,信用风险相对可控。
连续拿到经纬、红杉等明星基金投资的真融宝内功也越发精进,跑得越来越快。
2017年9月30日,真融宝的交易额突破1000亿,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平台。随着用户规模和贷款规模快速扩大,公司在去年也达到了盈亏平衡,这样的盈利速度在P2P行业中非常少见。
近期,36氪与真融宝创始人吴雅楠进行了一次对话,聊了聊真融宝快速发展的关键点以及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理解和判断。
以下为对话内容:
36氪:真融宝目前的业务模式大概是怎样的?
吴雅楠:过去我们的模式是一站式资产配置,与优选的多家资产方进行合作,帮用户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多个大类资产当中。经历了三年的发展,伴随着行业调整、监管政策调整,真融宝的业务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已经转型到P2P模式,我们的交易结构和底层资产正在按照P2P模式的要求,从信息披露、银行存管等方面进行整改。
36氪:你们对资产的风控是怎么做的?
吴雅楠:和资产方合作的时候,我们觉得对用户来说要帮助他管理三层风险,第一层是系统风险,第二层是信用风险,第三层是流动性风险。
第一是系统风险。我们为用户配置了多个大类资产类别,每一类资产有自己所在资产领域或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比如像政策引导或行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可预判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会为用户配置多元化的资产,不同经济周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别的。
第二是信用风险。我们作为一个推荐方,还是希望推荐收益性价比更优的资产给我们的用户和投资者。我们和资产方合作的时候,资产方的风控能力怎么样,他的管理团队是不是有足够的经验,我能不能穿透看到他底层的风险,能不能看到资产的风控数据,是我们看重的。所以和任何资产方合作的时候,我们都会要求看他的管理团队和风控数据,看看是不是能够满足我们风险定价的模型,他的收益率和风险是不是足够匹配,性价比是不是足够优越,这是我们在投前尽调中帮助用户把握的。
在投中的时候,因为所有的资产我们都实现了API接口对接,所以我们对单笔资产的真实性以及风控数据都有足够的把握。
投后环节,我们会在每三个月都跟我们的资产方进行一次尽调,最主要目的是看他最近的管理团队是否有变化,过去几个月的风控数据是不是有明显变化。一旦发生早期的恶化趋势我们会及时有序的退出资产的合作。
第三个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毕竟我们现在做匹配,资金的周期和资产的周期要做到一一对应,怎么做到资金和资产期限的足够匹配,这是我们在流动性上能帮他做把关做配置的。
36氪:现在合作的资产方大概有多少家?
吴雅楠:30多家。
36氪:都是什么样的背景?
吴雅楠:真融宝的资产合作方集中在小微信贷、消费分期、汽车金融、小微供应链金融等多个大类资产类别当中。而目前已甄选优质资产方,都是已经获得像红杉、经纬、IDG等大机构投资的公司,像买单侠、第一车贷等。
36氪:你们会跟传统金融机构的资产合作吗?
吴雅楠:目前没有。
36氪:您怎么看待不同类别资产各自的风险?您更看好哪几类资产?
吴雅楠:首先大原则,我只做小微资产,因为我们的主要精力做小微资产,在这块我们的风控能力非常强。
其次,我们控制的还是长尾的信用风险,它不会集中爆发,每个资产都是几千块钱,不会出现一单几千万上亿的坏账。
如果从资产类别来说,两大类我比较看好: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是伴随消费升级而来的,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而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典型的应用,这个方向也一定是对的。
36氪:现在流动性管理你们有好的替代方案吗?
吴雅楠:资金的流动性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基于技术驱动,将用户的资金和资产方的标的更快、更有效的进行一一匹配。
P2P不存在解决资金流动性的问题,P2P业务模式的流动性取决于标的本身的久期和平台的活跃度。真融宝为用户提供的是投标和标的转让的服务,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我们能够快速为合适的用户推荐合适的资产,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得投资收益。
36氪:近期的一些监管会对你们的资产稳定性有影响吗?
吴雅楠:对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下掉了少量资产品类,比如现金贷。但是我们的资产种类是多元化的,同时我们也会实时调整资产的内部结构,来保证资产的稳定性。
36氪:能感觉到今年车贷市场是起来了,你怎么看这类资产?
吴雅楠:消费升级下大家需要在出行,车贷就是必然会产生的一种资产,而且量级会越来越大。我们过去一年多看见这类资产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我们平台上的所有资产最基本要求就是:个人类资产不能超过20万,企业类资产不能超过100万。
36氪:你们在牌照有什么规划吗?
吴雅楠:我们确实在积极布局一些牌照。牌照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不仅是监管、同行,还是用户,对此关注度都很高。
通过这些年直接服务用户,我们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用户的金融需求其实非常多元化。尤其当用户规模增长以后,几百万用户的需求很难再用一个简单的产品去满足。用户层级、产品层级、服务层级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能拿到牌照,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能营造一个企业自身良性的金融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体验。
所以,我们不会刻意去高价拿牌照,或者去所谓囤牌照,我们一直坚持从用户需求出发,包括努力去持牌这件事,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的用户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
36氪:你觉得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现在看来算是成熟了吗?
吴雅楠:我自己的观点是从1.0到了1.5阶段。
1.0的意思是我们慢慢能够把线下转到线上,有一定的大数据风控手段。但很多数据还是太碎片化了,在通过数据做风控的时候,数据的相关性能不能实的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价,还需要不断学习。
我一直对监管合规抱积极的态度,因为在没有监管的时候,大家都是粗放式发展,可能劣币驱逐良币,但有了监管以后,大家都从浮躁中安静下来,这个时候就开始建立门槛了。
这个门槛,第一是对数据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就是数据的有效性问题。我们需要开拓不同的数据场景,能够进行数据相关性的学习和理解,这才真正到金融科技的2.0阶段,你才能走出跟传统金融不一样的模式——用科技手段对资产进行风险定价。
第二,从行业发展来说,区块链的技术是能够重构我们的信用关系的,这是下一步技术发展到3.0阶段的样子——技术能更加动态、更加及时的定义信用关系。
36氪:您刚说到数据的有效性,业内也有一些创业者不认可所谓的弱特征数据,所以数据的有效性到底怎样还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吗?
吴雅楠:我的观点是强调数据相关性。大数据不在于数据量大,而是数据之间是否有足够的相关性。数据的相关性反映了大数据的质量,也反映了未来机器学习提炼特征变量的有效性。人留下的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了,未来数据一定会继续爆发。
36氪:你们现在的盈利状况大概是怎样的?
吴雅楠:我们从去年已经实现全面盈利。
36氪:据我了解,整个行业获客成本普遍偏高,你们是怎么控制获客成本的?
吴雅楠:我们一直是数据驱动的模式,获客这块也是数据驱动的。对我们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用户画像体系,因为我们对用户的属性更了解,因而也能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更精准的用户。
36氪:你们平均的获客成本方便透露吗?
吴雅楠:不方便透露具体数字,但是行业里比较低的,我知道现在P2P大概在800-900百,我们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36氪:一般获客渠道有哪些?
吴雅楠:我们会跟不同的场景方合作。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因而可以知道目标用户喜欢哪里,会出现在哪里,我们就会选择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他们的视线当中。
36氪:如何看待现金贷业务?真融宝有没有受到影响?
吴雅楠:我们倡导的投资理念依然是资产配置,通过大数据计算,将投资人和资产方进行匹配,为投资人推荐最适合自己的可投资资产。我们希望用户的资金不要投资在其中某一类资产当中,而是分散投资到几大类资产中。
我们的资产中曾经尝试过现金贷产品,但占我们整体规模的比例非常低,最高时不到5%。在12月1日监管文件《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之前,我们已经停止与所有现金贷平台的合作,目前大部分该类资产已经回款。但由于我们披露的分类不够准确,未能及时按照行业最新的细分领域命名进行展示,现已改正。
36氪:互金公司的壁垒在哪?
吴雅楠: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自己的DNA。真融宝的DNA是数据,是投资能力,这两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体内。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挖掘、沉淀和应用能力,我们能快速找到我们的用户在哪里,快速下沉到中产阶级群体。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将金融活动转化为智能数据处理活动,使决策更加科学智能化,用fintech的方式去优化服务体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什么事我该做,什么事我不该做?我们时刻都要清清楚楚。科技赋能金融,科技改变世界!作为一家金融科技企业,真融宝以技术能力见长,投资能力见长。智能+的时代已开启,我们已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技术领域进行突破,我们相信未来理财在我们手里会更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