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数据,尤其是春节档票房,往往作为跟踪国内消费的重要高频数据。但是票房数据对消费和需求的指示效果怎么样,我们找一个微观视角。
说起春节档,有一个常驻户,就是熊出没系列电影,由于熊出没档期稳定,每年春节档固定上映,IP知名度高,受众群体明确,因此适合作为观察对象。
如果我们把熊出没票房,与春节档总票房的比例,与熊出没的豆瓣评分,做一个散点图。可以看到,两者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2017-2023年的回归R方为44%。
也就是说,熊出没作为IP、出品质量、受众群体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票房与影片质量有密切的相关性。
这是否意味着,电影作为不确定性很强的文化产品,其票房很大程度上与口碑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电影票房,虽然作为观察消费需求的高频指标,但是其实是一个供给侧决定的数据?
如果我们把2024年和2025年的数据加到图中,可以看到这两年的数据是两个异常值,2024年的豆瓣评分是6.9,但是票房占比为17.1%,是历史最高;而2025年的豆瓣评分是7.1,评分很高,但是票房占比仅为5.4%,处于垫底水平。
当然,一种解释是,最近两年的豆瓣评分还不太准,后面可能会有变化;另一种解释是,其他电影仍然会对熊出没带来干扰,比如2024年完全没有儿童向的其他电影,而2025年的哪吒2对熊出没带来分流。
我们暂时难以完全隔离上述两种情况的扰动,如果简单假设熊出没的基本盘保持稳定的话,那么这种与历史趋势线的偏离,是否蕴含了更多需求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