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europeduke@知乎 编辑 | 职伴君
我说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吧。
35岁,原本意味着人生状态的高峰:这个年龄,是人生难得的“水桶”年华,人的精力、经验、财富等方方面面达到了一个均衡点,每一点都不是最好的,但每一点都还可以,几乎没有什么短板。
但偏偏这个世道,传媒发达到令人想逃,人都还没到35岁,却在自媒体宣传了无数个35岁危机的案例后,变得一想到这个年龄就瑟瑟发抖。以至于在我创建的求职交流微信社群里,问的最多的问题是“XX公司算不算国企”,“XX公司会不会不稳定”。
很显然,在被这么多宣传轮番轰炸后,大家的心态变了,甚至35岁危机话题已经成了推销“提升自我”类课程的起手式,凡是售课,言必称“你要挺过35岁危机,否则……”
如果跨过35岁危机,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及早跨入管理层,相当于进入一个至少是阶段性的避风港。可问题是升到了什么高度,才是安全?
A公司的张总,分管一个百人的研发部门,在公司里风光无限,可离开了公司在世人眼中不过一个民营企业小头目;
B公司的李总,在跟公司死磕了10年后,终于升任营销总监,级别地位心满意足,十年间被公司的体系、制度、文化影响深刻,有一天公司经营不善被迫离开这个公司平台,找哪个下家都觉得无所适从。
以上两个例子,他们所在的职能还有一定的普适性,比如行业内的企业都有研发部门,都有营销部门,可是还有大量的工作是某行业专属,非常小众,做到了公司该工作的最高职位,理论上的职业发展就到尽头了。
其实大多的打工者,哪怕是高层管理,更多是受到了所在平台内的认可,偏偏这种认可不具备普适性,在甲公司的高级别,到了乙公司看来可能根本就不值钱。那么到了35岁大家就没有工作了吗?
显然也不是,除了少数新兴行业,大多数企业还是有很多四五十岁的老员工在日复一日上着班,只是他们在老板眼中工作投入度,业务创新性会越来越低,一旦被迫离职,他们找下家的周期变得更久了。
话说回来,这该死的35岁危机,我们忘了行不行?
我想从大学同学们说起。
我在一个四线城市的师范大学读的书,并且当了四年的班长,所以跟同学打交道非常多。小城市、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师范大学、文科英语师范专业,这几个词组合起来,意味着相对于功利的现实世界,我们显得很傻、很呆、却又自由自在。
这里几乎没有人备考ACCA/CFA/CPA等各类考试,几乎没有人想过考考GMAT读个商学院,甚至几乎没有人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行业到底哪些企业才是执牛耳者,所以也基本不会想该如何准备如何应聘。
这可能因为消息闭塞,可能因为学校层次不够,总之大家有点迷茫, 但也仅仅是因为迷茫,很少因为外来压力而焦虑不安,因为根本就接收不到这些资讯。
大家后来怎么样了呢?班里37名同学,20名同学考研一战成功,8名同学考研二战成功,9名同学就业。先说读研的这28名同学,其中很多是位于北上广的双一流院校,逃离四线城市,明明去了更好的平台开了眼界,可我亲爱的同学们大多没有选择成为写字楼里的Lisa和John,大多选择了打道回府,继续考教师编和公务员,这意味着无论考了什么样的学校,拿到了什么学位,最后的作用是——评职称。
9名就业的同学,事业编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和外贸销售三分天下。到了现在,也是即将35岁的年纪,大多数同学的生活称得上稳定:
1)
大多生活地点距离家乡近,或者直接就在家乡,长途通勤需求很小;
2)
90%同学住的是自有住宅,且因买的比较早且城市比较小,大多房贷已结清;
3)
80%左右的同学在体制内工作,以事业编制教师为主,虽然待遇不算很高,但寒暑假等空闲时间非常多,大多有点小副业,结合房贷这个大头消费已不再是问题,每月收入会有不少结余;
4)
因为城市消费低、工作稳定,大多精神上比较安稳,虽然偶尔也会抱怨一下生活的平淡,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对生活基本满意;
5)
没有进体制内的同学,选择了放飞自我,愿意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因为生活压力小,根本不在意所谓的职业发展,也可以说三线以下城市根本就没有“职业发展“这个概念,反正只要工作就能赚,只要赚到就能活得还行,有的比体制内的同学生活的更好。
后来我去了上海继续读书,刚开始怎么都理解不了为什么身边经管学院的同学会因为没进“四大“而郁郁寡欢,学机械的朋友为了进嘉定区的外资车企四处打听消息,积极备战。
一开始我继续延续很傻很呆的状态,很清高地为他们年纪轻轻却自我设限,觉得人生何必如此慌张,在彼时我我看来,刚毕业的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大世界,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风云变幻的人生,跌宕起伏才是最美的经历。
时过境迁,在我于上海和深圳工作了数个年头后,我渐渐感到了成年人世界里的哀愁。资源是有限的,机会是零散的,人才是济济的,消费是攀升的,一切逼着职场人瞻前顾后,为五斗米折腰,不再澎湃着一颗充满期望与梦想的少年心。
我一直认为上海拥有中国大陆地区最成熟的职场环境,这里产业丰富,外企、国企、民企比例均衡,高端机会众多,大公司管理体制极为先进,商业上普遍遵守契约精神。因为有一个很成熟的职场环境,只要研究好职场发展的规律,并匹配相应的努力,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晋升。
感谢上海,让一个天真的小白借助人力资源工作可以去大体摸清楚职业发展的一些门道。可后来我选择离开,因为相对于提供一个透明的规则给到我,让我不得不逐级攀爬,我更向往、或者说怀念那种可以有选择的自由,我不喜欢被既定的规则裹挟着前进。
自由想要,更多的工作收益和美好的生活也想要,那么怎么办?不如忘记35岁危机话题所带来的焦虑,放手去做,太多这样的观点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有一些建议,我相信只要做到了,职业上会更加顺畅:
1)
不要贪心,多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沉,与其皓首穷经去进攻高难度的目标,不如将更能与自己心理相容的机会拿到手。就像我的大学同学们,在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以及家里有条件可以帮助他们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时,他们选择的是自己确认可以掌控的生活;
2)
多关注当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了解社会、政策与产业的风向,去做适应性的改变。比如当下无论是父母辈,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国企央企的认可非常高,但这种观点一致的原因是不同的,父母对国企的推崇是长期的,而很多年轻人则经历了一个体制外各类外企、高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等飞速发展,甚至在风口起飞的过程,而当下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转而选择央企,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拥抱改变,绝不是代表变动就是好,只是当客观环境都变了的时候,是时候顺势而为了。
3)
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放弃学习。工作以后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考研、考证,不代表非要追赶潮流。工作以后,会发现业余时间其实很有限,现在太多的自媒体打着“提升自我“的旗号推销课程,不要轻易动心,不要看别人在学小语种你也学,现在流行学Python你也开始琢磨。
你学习的内容,一定是跟自己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有关,只要为了工作去系统或零散补充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就算是坚持学习,毕竟职业上所需要的知识可能非常有指向性、非常碎片化,有时候系统的学习反而是浪费时间。碎片化的学习和系统化的学习相结合,匹配的是个人的短期职业计划和长期职业计划。
4)
勇于争取承担公司里的重点项目或者积极争取与现有工作相关的新工作。承担公司重点项目,个人会得到历练,会在公司高层那里有更多的曝光机会,会更容易受到认可,最后也就更容易浮出水面,获得晋升和加薪;
部门内业务目标一致,但岗位各不相同,积极争取内部转岗,既没有离开你的职业路线,反而拓宽了它,使得你的职业容错性更强。
5)
有没有成为管理人员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职场上有拿得出手的东西非常重要。何谓“拿得出手“?我认为是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某一块专业领域,最好能做到从0到1的搭建,或者可以做到给别人系统授课并得到良好的反馈。
另外,虽然说一辈子都不做管理没有关系,但我还是想说,有机会做管理,还是抓住机会。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了领导,会有不同的视野,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因为下属的存在,可以少很多琐碎的事务,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
奥美互动的首席执行官Brian Fetherstonhaugh根据其30年的职场洞察,提出过一个观点,或者说一个结论:大部分人在40岁后获得的财富,大约占整个人生的80%。”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刚毕业时,我也曾非常焦虑,直到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看着往来的汽车,发现开豪车的,大多是中年人。
突然想到如果不是家里提供财务支持,完全靠自己买得起30万以上汽车的人,大多在40岁以上,即使是近几年受益于一些高薪行业,豪车车主更加年轻化,靠自己去买30万以上汽车的人大多也要35岁以上了。
于是慢慢的,我学着去遥望远处的山峰,而尽可能忽略眼前的沟壑。
总之,请相信,一个找准自己职业发展之路并且坚持投入、学习并且因而时变的人,35岁后的职场将是更广阔的天地。
35岁危机,我们完全可以忘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