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讲师成长研习社  ·  令人唏嘘的武汉“孕妇选美比赛”,撕开了当下社 ... ·  2 天前  
讲师成长研习社  ·  令人唏嘘的武汉“孕妇选美比赛”,撕开了当下社 ... ·  2 天前  
江南晚报  ·  突发!吉林白城一滑冰馆被曝发生坍塌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家的样子,就是生活的样子 ·  4 天前  
新华社  ·  中国将担任亚太经合组织2026年东道主 ·  5 天前  
人民日报  ·  中国海警发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火车上抖动的书写感动朋友圈,如果他们在镜头里,也一样圈粉无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5 15:41

正文

“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小,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


这是《天龙八部》里对少林寺中一位扫地僧的描述。小说中,几十年来少林僧人从未察觉到这位扫地僧。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扫地僧,武功和阅历却都高深莫测。


当然,这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只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不过现实生活中,这种气度雍容,宠辱不惊,“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也并非不存在。


6月13日,一张图刷爆了互联网:在高铁二等座上,一位身穿旧皮鞋、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纸,神情专注地在修改校对着什么。


这位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今年已78岁的他同时也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张照片最早由同车厢的乘客拍下来,被朋友发到了微博上。不到两个小时就吸引了2万+转载、1万+评论和28万+点赞。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对这位老前辈的敬佩之情,称赞这才是中国的灵魂和脊梁。



得知这件事情后,很多媒体想要报道刘先林院士,却都被他拒绝了:



据了解,刘先林院士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创汇1000多万元,但自己的生活却过的十分朴素。很多眼尖的网友发现了刘先林院士穿的旧皮鞋,不由得更加敬佩了。



其实,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一些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却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倾尽心血的“朴实先生”。


退而不休的陆樑老先生


这是一位已退休20几年的94高龄的老先生。但陆老似乎并没有闲下来,自1994年来到中山市板芙镇敬老院以来到现在,陆老每天一大早锻炼完后就回到门卫室拿报纸,把所有报纸看一遍后再夹到报夹上供大家取阅。他的衣物被子也都自己整理得井井有条。


94岁的陆樑老先生

(图片来源:新快报)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常年穿着一件一件褪色的棉质T恤和一条银灰色长裤的老人,从每个月20多元到退休前200多元,却为他供职的板芙中学捐赠了25.8 万元,这25.8 万元是他毕生的积蓄。


1990年至1993年期间,陆樑老先生是中山市板芙中学的英语英语老师,也是这所学校年纪最大的教师。一生未娶的他,无儿无女却桃李满天下。与陆樑老先生共事三年的黄炳培院长说:“因退休后仍有学生向他请教英语方面的问题,他也爽快答应从不拒绝……人多的时候他的房间有七八个学生。直到去年他的耳朵基本听不见,视力也下降好多,才拒绝接受学生辅导。”


陆老说,当时工资虽然不高,但很开心,是党给了他机会,他要回报学校、感恩师生。“其间,校长也跟我说,给我评高级教师,我说不要了,自己都快60岁了,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

屠呦呦


今年01月09日,刚刚过完86岁生日的屠呦呦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2015年10月5日,她因为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确定青蒿素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整天泡在实验室,甚至以身试药。她还曾因乙醚得了中毒型肝炎,而她团队中的钟裕荣,则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则很早就过世了。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在经历191次试验后,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已经将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中药所发展的重点任务,将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若不是因为这些奖项,以及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发表的主题演讲,这位常年身着白大褂的老人,可能我们到现在也不认识。 


而在生活上从不讲究的屠呦呦还在86岁生日那天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屠呦呦说,自己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母校的培养,自己还有很多研究没有完成,希望北大、北医的年轻人能够接过接力棒。


高而不冷的许渊冲老先生


央视的一档文艺气息浓厚的节目《朗读者》在第一期,让一位96岁的翻译界泰斗许渊冲瞬间上了热搜榜。他和主持人的对话,感动了无数人。


而这位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此前几乎鲜为人知。


许渊冲老先生在《朗读者》舞台上


而就是这样一位96高龄的老人,直到现在还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对于“熬夜”,他贡献了一版颇文艺的说法,“从夜里偷点时间。”一生翻译了无数译诗译文的他,自己生活却过的十分简陋,有网友晒出曾与许老的一段往事:



2007年,许先生得了直肠癌, 医生说他最多只有7年生命。但就在2014年,医生说的那个生命的终点,许先生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在《朗读者》舞台上说:“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可,我要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对许渊冲记忆深刻:“他不仅翻译了《牡丹亭》,还把《诗经》《楚辞》《宋词》等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将许多中国古代的典籍以一种十分优美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他也积极介绍西方的经典作品给中国的读者。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回归有着重要意义。”


默默耕耘的梁西教授


我们可能很多人对法学没有什么概念,对这位如今已93高龄的梁老也不太熟知。但上过他的课的学生都知道,没有充分准备与研究,绝对不上讲台,这是梁西教授在多年教学中的首要原则。梁老先生曾说:“我做了一辈子‘教书匠’,就专心种我那‘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终身不怠,但我无怨无悔。”


梁西教授(图片来源:荆楚网)


而这位带着老花镜,胡子长了也不刮的老人家,还是著名的国际法学家,是中国国际组织法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也是新中国上世纪50年代大学教师中最早的兼职律师之一,曾多次出席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法院重大涉外案件的庭审。


梁老潜心研究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日复一日,夜以继日,视力急骤下降。著作等身却依旧家境清贫。提起自己近两年编著的《法学教育方法论》,88岁高龄的梁西老先生谦逊地说,这本强调大学生“自我塑造”的书,主要来自对自身点滴的具体回顾,是一些“实用”的经验之谈:“现在年纪大了,想把自己的经验和走的弯路总结出来,给年轻人作参考。” 


如今,他当年协助韩德培教授创办的武大国际法研究所已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无名英雄”最可贵


看到刘老的事迹,很多网友回忆起了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教授,作为国内顶级的专家,每次都是动车二等座来回,吃的是简餐。



这种“穿戴朴素而有声誉,胜于自诩富有而默默无闻”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名字和穿着都不起眼,或是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甚至到如今几乎无人知晓,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的打拼着,永不倦怠的为自身、为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创造价值。


犹记有次上班途中的公交车上,坐在小编身边的一位白发老人。在周围的年轻人都拿着手机刷着微博打着游戏的公交上,这位身着白衣,头发花白的老人却拿着一本英语单词的小册子,嘴里不时碎碎念叨着,认真的学着英语。想起很久没有拿起过书本的自己,实属惭愧。


可能他也是某位老学者,抑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先生,但让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并不是他们身上的光环,而是他们朴实无华、淡泊明志的精神,不是吗?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必须在瞧着他务必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然而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来说是有益的。


你,有没有被感动呢?




作者:徐    啸

编辑:周文超

来源:新浪微博、央广网、观察者网、金羊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网、天学网、中国日报、湖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