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阿布逛吃手记”
最近办公室来了个新同事,刚毕业一年,从广州跳槽来到杭州。
闲来无事的时候,阿布好奇地问了他几句,“广州是个很好的城市呀,你怎么会想到杭州来,是逃离北上广吗?”
他却笑说,选择杭州就是因为更喜欢这儿罢了。“一样都是要努力工作的地方,谈什么逃离不逃离。”
💅
「 做喜欢的事,在喜欢的城市生活
」
▼
逃离北上广的热潮热了两三年了,话题度依旧居高不下,连带着今年火起来的佛系青年一派,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总站在风口浪尖上接受指责。
总有人说,这届年轻人不行了,一点苦都吃不得。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回小城市也不过尔尔罢了。
有网友截了日剧台词调侃,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很多人表示赞同。
阿布跟身边的朋友聊起了工作的选择,也发现大家都不似刚毕业那阵子一样,一窝蜂要往一线城市跑,越来越多人念叨起杭州、重庆、成都、西安这些地方。
聊得多了,阿布越发觉得,
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大家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逃离这个词,总有点落荒而逃的意思——背不起的房贷,挤不动的地铁,熬不动的夜和存不下的钱,推着赶着要人滚蛋,离开的人心中满是郁结与妥协。
可选择却不一样。很多主动选择了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只不过是
选择了另一种同样需要拼尽全力的生活
罢了。
这其中,成都的标签格外醒目:
在众人眼里它便是安逸、慵懒的代名词,好像在路上行色匆忙些,都会引起侧目。
来成都的人,大概就是为了过舒服日子吧,毕竟成都人对
(除了打麻将之外的)
所有事情都不是很在意咯。
但舒服自在就=不努力,这个锅成都不背啊!
可还记得之前阿布跟大家介绍过的,那个开布达佩斯咖啡馆的19岁成都女生?
那次阿布说她为了开出理想的店很努力,飞到全世界去探店,很多人对她嗤之以鼻,说她不过是仗着家里有钱可以挥霍罢了。
阿布却始终觉得,有钱不足以成为遮盖她身上闪光点的理由。
我身边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年轻人很多,可像她这样能
为自己所爱之事竭尽全力的
却寥寥无几。
所以谁又能说,这样努力又拼命的年轻人只属于北上广呢?
如果你跟阿布一样,去成都的街头巷尾走走,就会认识很多有趣的人:他们或者开店,或者独立做工作室。他们看起来很“年轻”,也许说的不是年龄,而是想法。
舍得从头开始,
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这大概就是成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前往的原因之一吧。
▼
1.李白鹿和入云屋
如果你听说过李白鹿,大概是因为他用3000元改造的出租屋在网上走红。那个本是墙体泛黄的毛坯房,正是初代的入云屋。
后来李白鹿又在成都的后花园三圣乡,寻了一处破败院子,自己刷墙改造,淘旧物,布置,打造了一个杂货铺 +茶室的集合体,便是现在的入云屋了。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李白鹿把入云屋定义为
汇集美好事物的一席之地
,更准确来说,他是把川蜀的一些美好印记,都收纳到这方天地了。
在杂货铺里,你可以找到传统竹木陶材质的精巧器具,还有一些周边产品,满是传统小吃、熊猫,盖碗茶这样的经典元素。
还有入云屋的甜品,所用食材大多都是与蜀地息息相关的时令风物。
初夏龙泉山上的时令桃果熬成果酱,做成了桃子馅儿的“玉至”;一道“蓬莱”用上平乐古镇的邛族米酒,让人飘飘乎如至仙境;名作“时雨”的饮品是以大邑县的青梅酿酒,再与乌龙茶混合……
对于李白鹿来说,把热情都灌注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便是他所喜爱之事。
不管是亲力亲为造一间房也好,是精心研制一蔬一食一碗羹也好,踏入入云屋,每个角落都在展现着这个大男生对生活炽烈的爱意。
2.小熊、阿哲和荒石公园
初次在朋友圈看见荒石公园,阿布以为它只是一间植物主题的甜品店。当我带着这样的认知走进店里的时候,着实被惊了一番。
严格意义上来说,荒石公园更像是一个植物标本工作室,是两位展览设计专业毕业的主理人小熊和阿哲工作,待客,贩卖设计品的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都在呼应着植物与自然的主题——
一幅植物标本制作的艺术装置,一张记录植物的画作,一盆鲜活的植物,一杯特调的花草茶……关于自然,小熊和阿哲想表达的有很多。
工作室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由他们亲自打理,他们一直在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展示着眼中的自然。
如梦似幻的手作珠帘是他们一颗颗亲手串起的;窗边成排的小盆栽由他们悉心照料;店内可供出售的文具、瓷器和原创家居用品,也都由他们自行设计绘制。
法布尔曾在《昆虫记》里写过一句话,用来定义荒石公园也有几分贴切,
“这片被遗忘的角落,它贫瘠,被太阳烤得火热,却是蓟草和膜翅目的生灵喜爱的家园……”
荒石公园并不荒,只是远离了城市喧嚣,而潜心于自然与植物标本的小熊和阿哲,便正是法布尔笔下“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吧。
3.招招、灰灰和PaperPlay
开在成都猛追湾街上的PaperPlay,顾名思义,是一个“玩纸”的工作室。
工作室的主人招招和灰灰初识于广告行业,原是做形象设计出身。
2012年,一对新人找到他们定制婚礼请柬,招招灰灰为他们设计了时光旅行主题,别出心裁地用上火漆封蜡的复古工艺。
倾注灵魂用心创作的人总是更幸运的,次年这份请柬入选了APD亚太设计年鉴,也成了灰灰和招招开始接触纸品的契机。
PaperPlay这个文创品牌是在2014年落地的,如今也已经4年有余了。阿布看过他们这几年的作品,总给人一种主理人
创意取之不竭
的新鲜奇妙。
古老温馨的童话,怀旧的图案,抽象的线条……搭配着各种各样的主题,都被他们运用得恰到好处。
在 PaperPlay,你可以找到英国
GF SMITH
的 COLORPLAN、法国
ARJOWIGGINS
的 SKIN 系列和土豆纸这样享誉全球的高端纸品,
还能用上
Risograph
或是
Letterpress
这样深受艺术家们喜爱的印刷工艺……
他们一直在摸索和寻找,想要让世间更多美好的纸品工艺被看见,鼓励更多的人“以纸传情”。
4.梓伊和少点盐
少点盐这个名字,听上去像是一个提倡清淡养生的调味料品牌,
其实要这样理解也没有错,只不过它调味的不只是吃食,更是生活。
梓伊是一个被西南地区的丰富药材资源留在成都的人,2016年她创立少点盐品牌时,佛系养生还未流行,而她想做“健康之物”的念头却已落地生根。
入口之食是健康的第一步,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梓伊在四川仁寿寻到了老品种橘树制成的
川陈皮
,冬日里泡水,是止咳良药;在雅安蒙顶山采摘了老川树的新茶芽,用闷黄工艺手作出温而不寒的
黄茶
。
她还跑到贵州找酿醋师傅学习古法发酵,用几十种药材研磨出醋药,酿得一批好
晒醋
;又走访了云南芒市的大小村寨,寻来正宗的上品
红糖
……
饮与食之余,少点盐还将天然药材研发出洗护、家居用品,例如以可祛湿的
艾草为主题的坐垫、靠枕和眼罩
……
若是要给少点盐一个明确的品牌定义,阿布觉得,可以说是
健康生活的搭建者
。品牌虽新,方向却始终坚定,个中艰苦不与人说,在梓伊心里,她借物传递的生活方式能被更多人接纳,就很好。
5.张简蓝、薛蓉和《可以》
图片来源:
公众号“MAGMANIA”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总喜欢谈论北欧的
Hygge、Fika生活方式,也常会把日本的断舍离、物哀生活美学挂在嘴边。
可我们毕竟不是北欧人,毕竟不住在日本,当我们在讨论这样的生活时,多少有点把其捧上神坛的意味。
那么何不找一个媒介,把我们日常接地气的生活传播开来,让其也成为谈资?简蓝和薛蓉就做了这件事,这便是《可以》杂志创立的初衷。
图片来源:
公众号“MAGMANIA”
从2014年开始,两个人拜访了许多匠心独具的人,有以竹编、棕编、藤编、土陶维生的手艺人,有“非遗”戏剧的传人,也有不少本土美食的坚守者。
以这些人为出发点,他们做了
成都独立书店、咖啡馆、川剧历史文化、四川传统手工、美食不同主题的五本《可以》期刊。
图片来源:
公众号“MAGMANIA”
不止流于“匠人精神”的表面报道,《可以》用上了插画、电影脚本、连环画的方式,结合年轻的设计元素,来记录普通手艺人的日常生活和创作过程。
图片来源:
公众号“MAGMANIA”
描述“老百姓”的生活,让大家重新关注回自己城市的日常、历史和本土文化,是《可以》的坚持,而问起做这件事的缘由,
简蓝和薛蓉说得很简单,
“因为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们深爱着自己成长的地方。”
图片来源:
公众号“MAGMANIA”
认识了这样一些人,就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视角的成都。这座城市的闲适和包容,恰好给了这些执拗得可爱的人一片肆意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