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令人难忘。记得小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都能闻到扑鼻而来的饭菜香,那是家人为我们精心烹饪的
晚餐的
香味。长大后,我们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儿时的味道」,它可能是爷爷烧的菜,可能是外婆煲的汤,也可能是爸爸烙的饼,妈妈煮的面……这些熟悉的味道蕴含着长辈们对我们满满的关怀,让我们得以在爱意浓浓的家庭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长辈们每天不厌其烦地做家务,填饱了我们的肚子,维持着干净整洁的家居环境,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温馨而又美好的回忆。
其实,
家务活并不完全是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劳动,它还承载着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温情和互帮互助的陪伴。
孩子们在承担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不仅
减轻了辛苦工作的父母们的负担
,同时也明白了
自立与担当的重要性
。
每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败,每一次引人「欢欣鼓舞」的进步,都会让孩子们在付出与回报、馈赠与感恩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自立且有能力的人。
孩子自立,懂得感恩,父母欣慰,家庭和睦。这正是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也是每一位家长殷切期望的样子。
下面为大家展示许舒涵小朋友
和康益晨同学做家务
或
烹饪
的过程及心得体会
。
2023年11月21日,「大道童年」学习班
推送了
教学第八课:在家务劳动中自立与成长。承恩爷爷在文中讲到
「
自立
」
是一种不需要依赖他人,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11月25日周六下午,妈妈订购的高青有机西红柿恰好到货了。妈妈说,想再尝尝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不是因为这道菜简单,而是因为之前我做得太好吃了。
切西红柿时,妈妈夸我刀工见长,比她切得板正。还叮嘱我炒西红柿的时候记得放块冰糖,炒出汁后会酸酸甜甜,出锅后再放点香菜点缀一下。对了,香菜是姥爷在农村院子
的
地里自己种的,带有乡土气息。
红绿搭配最是美味,晚饭中,我做的这道「西红柿炒鸡蛋」被家人一扫而光。
我很享受做饭的过程。
11月25日晚上,妈妈建议我们自己蒸点窝窝头,为啥有这个想法呢?那是因为前天,妈妈给姥姥打电话,问姥姥吃的啥?姥姥说是姥爷蒸的窝窝头。妈妈很感慨,这几年姥姥身体不好,干不了活,都是姥爷照顾姥姥。姥爷最会蒸窝窝头了,妈妈说,记得姥爷说过,1979年跟着老姥爷在外上高中时,那时家里穷,吃窝窝头是家常便饭。当时,有位好心的老师看姥爷总吃窝窝头,就用自己的精面白馒头换姥爷的窝窝头吃。姥爷每次提起这件事,都说要感激那位老师一辈子。
于是,我们打算自己蒸锅窝窝头试试。没有配比率,用的是通面、玉米面和豆面子,还放上了点酵母。
这是我和妈妈第一次蒸窝窝头,样子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嚼起来很有味道。
我非常喜欢做手工,蒸窝窝头的过程很快乐,看着这一蒸笼窝窝头,我都流口水了……争取下次蒸得更好吃,更好看。
后记(家长撰写)
:
在孩子烹饪做家务的过程中,我不由得想到,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左右出生,
小时候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基本上啥活都会干。喂鸡、喂狗、烧火、做饭,蒸馒头、烙菜饼,
「
过麦拾麦子,过秋掰棒子
」
,好像是无所不能,孩子们也没有任何怨言,自然单纯快乐,家家都是一样。因自己从一年级时跟着爷爷奶奶在城市生活的缘故,家里的农活会干的就极少。但是,回想自己的童年,农村的生活让人的内心很踏实,那寸泥土滋养万方。穿越时空,回望40年前,冬日里,坐在柴火堆旁、穿着粗布棉袄抄着手,午后晒太阳、拉闲话的老爷爷们很是慈详……
承恩老师在
「
大道童年
」
学习班开班式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生病的母亲在离世前教会5岁的女儿做所有的家务,一年后含笑九泉。
是啊,无常中的有常、有常中的无常。感恩
承恩老师
的启发和引导,我们不是在做花式的打卡,而是把这一切作为「日常」和「常」!
因为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我在家经常做家务,因此更能感到父母的不容易。
以前年纪小,不懂帮爸爸妈妈分担,他们
在外工作辛苦了一天,回家还要打扫家里的卫生。后来,我主动承担起家里洗衣服、扫地拖地等家务。现在父母下班回来就不用继续做家务,可以直接休息放松了。
最近一段时间,
妈妈
感冒了还在坚持上班。前段时间,爸爸感冒了也没有请假。父母都在为这个家努力地付出,而我平常在家只是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跟父母比起来,真的是轻松太多了。每当想到父母的不容易,我就会主动地多承担一些家务活。
今天我给爸爸妈妈做了一道翡翠油菜。
因为妈妈感冒还没好,所以我在炒菜的时候加了一点燥湿的辣椒面和驱寒的胡椒粉,这样可以平衡一下
油菜的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