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科技
一手掌握,科技“鲜”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今起申请!最高补贴15000元 ·  昨天  
直播海南  ·  乐东深夜通报:涉事司机李某已被抓获 ·  昨天  
直播海南  ·  乐东发布情况通报→ ·  2 天前  
国际旅游岛商报  ·  海口最新通知!水管道抢修路段,已实施全封闭交 ...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科技

AI、6G、低空……谁将引领2025科技新浪潮?

新浪科技  · 公众号  ·  · 2025-01-17 09:20

正文


出品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由新浪财经客户端、新浪科技联合主办的“2024科技风云榜”年度盛典于1月16日成功举办,今年活动主题为“新质科技·智向未来”。


本届年度盛典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垣洙,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中心主任蒋展,遥望科技总裁方剑,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元罗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堃出席主论坛并发表了精彩观点。


另外,在圆桌对话环节,讯飞创投合伙人朱永,科锐国际 CTO刘之,创新工场执行董事暨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任博冰,猎豹移动副总裁童宁围绕《大模型,还能火多久?》的主题进行对话;亿航智能副总裁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倍飞智航创始人张曙光,饿了么蜂鸟即配副总裁、无人机业务负责人胡珺,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就《“低空”何以“经济”?》的话题展开分享。


90岁院士解析“新质生产力”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垣洙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由亚洲、北美、欧洲构成的全球创新“大三角”格局中,亚洲创新地位进一步强化和稳固。亚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技术领域正在赶超欧美,亚洲各国的创新数量、质量及产业化水平处于加速提升的趋势。

金垣洙呼吁称,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科技的全球化合作。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巨大。挑战的艰巨性使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作和互补融合。

作为一位90岁高龄,抖音粉丝192万的科普大V,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表示,2024年,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一点五度,碳中和之路还很长。但是,中国对碳中和的看法不只是一个气候问题,也不只是一个能源问题,是更广泛的更深刻的关于全面发展的一步棋。

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重要?他认为,虽然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我们的产品大多仍属于中低端,且能耗较高。这些产品未来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向高端制造转型。将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些已经达到领跑者的位置,比如纯电动车、电池、高铁、5G等等;有些领域我们是并跑,向大型工程机械、农工、无人机等等;其他的比如芯片也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好的。

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提到,移动AI时代的到来会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移动通信网络为未来的AI发展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在斯寒看来,智能手机AI端侧性能不断增强,AI眼镜可能是下一个新的亿级规模的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汽车终端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它的AI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和智能水平都会是一个非常高的泛在终端。此外,机器人也是AI最终的载体。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认为,通信行业十年磨一G,随着5G的快速普及,6G时代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她表示,大家说5G非常好用了,6G还有必要吗?非常有必要。我们今天看到有更多的机器人连接的时候,6G绝对会在2030年以后带动一次新的技术飞跃。她还在现场试戴最新款XR眼镜并表示,无线技术的创新将重新定义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提升各行各业在生产力、创造力和娱乐方面的体验感受。应该说技术的进步是特别令人惊叹的,特别令人感慨!


All in AI,不能变成口号

在特别对话环节《未知时代,有无确定之路?》,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中心主任蒋展展开对话。

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表示,我们正处在人类科技大爆发前夜,过去200年的人类历史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群星闪耀的时刻。而今天AI时代确实会把人类跟世界交互和认知的边界再推到下一个极限。今天任何一个一流的中国企业未来一定是世界级企业,所以在讨论AI大模型厂商的未来业态的时候,要放在全球视角看。全球5家大模型公司里至少有2家是来自于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中心主任蒋展表示,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我们都在拥抱AI。很多企业说一定要All in AI,但要All in一件事情之前得有足够的认知,All in AI不是个人简单用某一个产品,是要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否则的话就变成一句口号和一种包装了。

遥望科技总裁方剑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目前为止遥望科技全网合作了70多位明星主播,与明星合作的初期也曾受到过质疑,但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去讨论,这是一个观点问题或者是思想能否走在行业前列的问题。在方剑看来,直播带货行业有很多问题,比如主播素质高低不齐、品控出现AB版货品、智能化管理水平不足,这三个是非常明显的行业痛点。“市场机会是很大的,从市场容量来说,直播带货前几年都是翻倍增长。我相信2025年,因为它的基数比较大了,增速也不会少,目前来说是4万亿左右的市场。电商是10万亿或者15万亿的市场,再过三年,因为直播电商数据会越来越大,我相信这个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市场机会。”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元罗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堃表示,从2014年之后将近十年时间里,人工智能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以机器视觉智能、以人脸识别为代表。今天刷脸去做支付、刷脸去做实名认证,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2014年那个节点上大家完全想象不到是这样的。


在他看来,AI 1.0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感知智能,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为AI 2.0时代。谈及2.0时代人工智能与1.0时代的区别,马堃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大力出奇迹,以前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后面放到了更大规模网络上、用更高算力训练的时候,都变成了可能。


大模型,还能火多久?

讯飞创投合伙人朱永、科锐国际CTO刘之、创新工场执行董事暨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任博冰和猎豹移动副总裁童宁围绕《大模型,还能火多久?》主题进行圆桌对话。

讯飞创投合伙人朱永表示,大模型目前采用分布式训练,训练时间和效果有了非常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模型从之前非常大的尺寸通过模型压缩技术不断地变小型化,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终端上会跑模型,智能化的产品会越来越多。

朱永还谈道,非常坚定地看好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讯飞创投现在理念就是要配套整个产业基点给初创公司赋能。“在AI基础层会投一些芯片、计算存储和网络相关的初创公司,之前我们投过寒武纪天使轮。此外,我们会投应用层,后面主要机会来自应用层,应用层看好几个方向,比如机器人方向,我们认为机器人行业有非常多的应用方向需要落地,这里面仍然存在很多机会。”

对话中,创新工场执行董事暨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任博冰表示,目前大模型行业没有太多泡沫,像美国大模型公司估值很高,但是他们的收入体量和速度都是很好看的数字。“相比之前互联网时代的那种泡沫,一级市场早期没有商业化就可以做过高的估值。我们过去两三年投了很多公司,估值不是过高,但商业化远高于过去两个时代。” 任博冰说道。

猎豹移动副总裁童宁建议,不用对算力本身太过焦虑,因为很多场景不需要那么强的算力。“可能训练模型需要,但是模型应用中是不需要那么强的算力的,而且在实践中,客户在不同的场景里需要的模型尺寸是不一样的,有的工作极简单,需要一个特别小尺寸模型,这样大量并发的时候,它的处理速度才快。但是一个复杂的模型,比如说要为领导去写一个分析报告这种要持续20、30分钟的推理,这种任务需要一个比较强劲的千亿模型来做,本质就是看业务需求。”

科锐国际 CTO刘之表示,从Al大模型应用来看,技术发展前两年一定是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再过两年就是老场景的应用,再过两年产生新场景。“我觉得还没到真正火的时间,而且国内和国外差一年。”


低空经济正面临哪些挑战?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倍飞智航创始人张曙光,饿了么蜂鸟即配副总裁、无人机业务负责人胡珺,亿航智能副总裁薛鹏围绕《“低空”何以“经济”》主题进行圆桌对话。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低空经济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具体结合非常好的场景,依托于无人机、低空飞行器这样的场景,利用5G等新技术,包括物流,包括城市空中飞行,甚至农业和灾害救援方面发挥了很多数字化,智能化的作用,以及很多城市先行先试,低空经济也带动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刘兴亮指出,现在深圳、上海、苏州都是先行先试的城市,它们不光在政策方面,包括这些城市关于低空经济后台管理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其他城市差距依旧是非常大的。

谈及低空经济火热的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亿航智能副总裁薛鹏谈到,当下,低空经济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经济三分低空七分地面,所以基础设施对于发展低空经济来说意义重大,比如空中出租车、空中公交车这样的概念成为现实,很大程度依赖起降点的建设,如果密度不够,对大家来讲体验也很不好,也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所以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目前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制约规模化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低空经济产业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运营品牌化。在他的想象中,低空载人航空器将成为空中网约车出租车,让每个人都能够使用。通过运营品牌化,低空经济中的载人飞行器将不再是直升机那样特定少数人才能使用的交通工具,而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服务大众。“广州可能2026年、2027年会有一个爆发,到那时每天在广州也许可能会有数千架次的飞行器在飞,尤其是在珠江上空穿城而过,会在很多场景凸显出它的便捷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倍飞智航创始人张曙光认为,安全性和经济性是低空经济需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难题。一方面,航空器作为核心,围绕其产生出的低空场景经济形态多种多样,在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性得靠谱,这就包括运行航线和航空器的安全。另一方面,当下公众对于低空经济的信任度依然需要逐步建立起来。而在推进安全性的同时,更多人要用得起,所以,低空经济的最大挑战包含技术的成熟度、产业成熟度、公众的信任度等多个方面。


她强调,低空经济行业要理性看待,除了核工业之外,航空是对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行业。“大家要有耐心,可能时间起点要按5年去算。因为预测未来总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时间尺度它短不了。”她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