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ood团队新推专辑
Under 35
采访世界各地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
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
视频 Video
(全文深度采访见下方文字。视频为4分钟精华版)
gooood × LYCS 创始人阮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
爱西湖,爱杭州,爱设计
“我对设计一直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和激情”
我是从小在西湖边长大,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感情。杭州在我看来非常有趣,非常美。我特别珍惜在这个城市生活中转角遇到惊喜时还能让自己置身于一个优美而诗意化的环境中的记忆。
我从小对于逻辑性和艺术性的东西都非常地感兴趣,我希望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设计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两者之间交叉点的学科,我对设计一直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和激情,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广义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建筑师。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去创造出一些被大家所记得住的东西,甚至当我和我们的团队离开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仍就能够留在这里,仍就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快乐和美好的东西。
▼阮昊
▼零壹城市不同尺度的项目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关注当下,放眼整个产业链
“我们给予自己的一种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设计和项目,以一种类似针灸的疗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解题方法……我们希望探索整个设计行业的可能性。”
从零壹城市创立至今,我们一直关注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空间和人的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我们试图去在这个发展的城市中去寻找30年前和现在有什么样的不同。这30年的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发展着非常巨大的变化,在这种飞速的变化面前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去细细思考这里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现在正在逐渐地显现。我们给予自己的一种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设计和项目,以一种类似针灸的疗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解题方法。而这些项目和设计的模式,也希望能够被推广到更多的城市当中去。
▼关注城市 – “移动之城”设计展策展
除了对城市的关注以外,我们也很在意如何去打造属于零壹城市自己的设计产业链,所以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有建筑,有室内,也会有产品、品牌、平面,包括软装设计等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整个设计产业的探索,和属于我们年轻化的方式去整合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建筑项目 -(上)屋顶跑道小学 /(下)上海宝业中心
▼室内项目-(上)V+ Lounge /(下)香港学生公寓
▼产品设计 – 猫桌
_______
__
公司构架
“扁平化,互联网化,自下而上,自我革命,更开放”
▼合伙人:(左起)詹远,何昱楼,阮昊,陈文彬,来震宇
零壹城市和绝大部分的设计事务所不同,他是一个非常扁平化和互联网化的公司。设计团队的创意体系自下而上。很多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思维和概念是来自于创立事务所的几个大师。但是对于零壹城市而言,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团队能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去涌现出各种有意思的想法,并且把这种想法能够最后付诸于实践。工作时,大家共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并通过争论甚至于争吵,然后把所有的想法快速地记录到墙上,最后涌现出最精华的概念,而这个概念都不知道是出自于谁。这是真正的自下而上的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任何一个人都有灵感枯竭的时候,而只有一个完善可以自我去迭代和新陈代谢的体系,才能够不断地涌现新的有价值的想法。
我们团队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会一直不停地去做自我革新和自我革命。我们经常会在达到了一定的成绩之后马上静下来去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我们会为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工作进行非常详细而坦诚的反思。所有外界的困难和现实都是简单的,只有自我是最难突破的。
零壹城市一直在尝试着介入整个产业链,去进入整个更大的想法与创造当中,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甲乙方的关系,我们能够以更好更开放的方式融入产业协作与价值创造体系中,我们才能够更有创造力的去为合作伙伴服务与合作。希望年轻有意思的设计师加入我们,一起来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进行设计创新。
▼零壹办公室,开放的工作环境
▼零壹办公室休息区,荣誉墙和材料库
▼零壹获得过的部分奖项
▼零壹办公室书柜
▼零壹团队共同讨论工作
_______
__
设计方法
“以用户行为为导向,永远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所有项目最后的终点不一样,但是起点却都相同……一个设计若是能为当下的城市和当下城市的生活去提供一些更有趣更快乐更美好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我们一直以用户的行为为导向而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对于问题提出解决方式的设计方法,不仅仅拘泥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的团队,也不受限与某种艺术风格或个人脑海中的意向与艺术性表达,这种设计方法更多是以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永远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我们会做很多用户画像和用户研究,只有当对用户有了深刻的了解才知道现在现存的空间问题,核心需求是什么,以及核心需求所对应的深层次人性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能提出更有趣更创新性的想法,最终做出颠覆性的设计。所以不管是小尺度的猫桌,还是大尺度的建筑,以及我们后来做的各种项目,都是在尝试着以这样去进行设计。你会发现当我们不同尺度项目最后的终点不一样,但是起点却都是相同。这些设计被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是快乐简单轻松的,我们不希望设计被赋予过多的解读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一个设计若是能为当下的城市和当下城市的生活去提供一些更有趣更快乐更美好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屋顶跑道小学设计介入过程
▼上海宝业中心设计介入过程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屋顶跑道小学项目,在那个项目后我们又有一个新的学校项目–杭州未来科技城第二学校。这个学校的整体设计方法和思路看似和屋顶跑道小学不同,但仍以孩子为出发点。因为我们坚信一个学校最终的样子不应该仅仅是这个学校的管理层和领导层来决定,也应该由这个学校的孩子们来参与决定。所以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找了好多小孩儿,让他们画出心中最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再把他们绘画中的这些小房子小街道还有小城镇的感觉,转化成了一个设计方案。最后这个学校由15个大大小小不同的小房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院落,营造出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小城”。
▼行为导向设计 – 屋顶跑道小学
▼行为导向设计 – 杭州科技城第二小学,从儿童画出发进行设计
gooood × 零壹城市团队
______________
____
面面观之项目的故事
阮昊
“上海宝业中心在我们事务所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有里程碑性质的项目。”
上海宝业中心对我们而言非常特殊。从2012年9月开始概念设计,到现在已经五年多时间了。建筑主体已经全部完工,室内设计还在施工中。对我们而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建筑,室内,景观,幕墙进行了整体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一个完成度相对比较高的设计尝试。比如我们建筑外立面的GRC幕墙有提前一年半到两年去做四个1:1的模型单元。然后经历一年多以后,我们发现最初的模型在风吹日晒了一年多后没有任何的变脏与变形,我们才放心地进行整个幕墙的装配式建造。整个设计过程当中进行了各专业的协调,付出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多创新的解决方法。上海宝业中心在我们设计事务所的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有里程碑性质的项目。
我们现在也有另外一个新项目在施工,就是杭州之角。杭州之角比上海宝业中心更具有挑战性,因为杭州之角的体量和规模更大。在这个巨大的高层项目中,我们也进行着方方面面的一体化整体设计,希望最终能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不管是从最大尺度,还是到最小的尺度,都很精细化、高完成度的作品。
▼整体一体化设计 – 上海宝业中心
詹远
“让使用者以一种全新又坦诚的方式面对自然。”
▼整体一体化设计 – 上海宝业中心1:1幕墙模型
我们现在还在做杭州桐庐的一个民宿。设计时我们把人的一些行为和体验放大了,比如有一个房间主题是露天沐浴,用意就是让使用者以一种全新但又最坦诚的方式面对大自然;有一个房间叫星空下,在里面躺在床上就能看到一片星空,等等整个设计用新方式来创造人与自然的互动体验。另外一个新项目是幼儿园,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对幼儿园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去理解真正符合小朋友身体尺度和心理爱玩的需求引出一个概念叫小房子加大公园。我们把每一个教室做出一个个适合尺度的定制空间,然后把它们拆散放在整个场地中,而整个场地被我们做成一个大公园,孩子可以在这里进行完全不同的体验。
▼放大行为和体验的设计 – 不舍青龙坞度假酒店
何昱楼
“我们不断地讨论方案可行性,以验证设计效果。”
V+Lounge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挑战的项目。有意思是因为它是杭州难得的一块面向西湖高端会所,并且业主也希望设计能够越颠覆越好,有挑战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办公楼改造成娱乐的项目,有诸多先天条件的限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传承了“变化的曲面”的设计语言,利用变幻莫测的双曲面营造空间的神秘感和“水中穿越”的体验感。因为双曲面有较大的施工难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1:10的实体模型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加以灯光辅助,反复验证设计效果。
▼复杂曲面构成的V+ Lounge
陈文彬
“杭州之角所在的节点可谓城市重地。”
杭州之角的用地是杭州市中心最后的一块。用地处在西湖景观的把角,城市两条主干道和高架桥的节点,可谓城市重地。项目受到了场地很多的限制,包括旁边居民楼的限制,以及西湖景观的限高100米。但周边所有的楼都超过100米,我们并不希望项目淹没在高楼中,所以我们尝试把最初的两栋楼策略变成一栋大宽楼,最终让项目正面达到了100米×100米的体量,然后为了削减这种体量,我们在南侧和西南侧进行了斜切,这样既能联系场地流线,又能确保建筑70米以上的面直接望到西湖,同时也使得西南角的住宅区享受到更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杭州之角的建筑立面通过横向的遮阳板形成像纸张一样的效果,这种效果不光呼应业主的需求,同时在造型上实现局部撩起,跟室内空间进行结合指向城市节点。
▼浙江印刷集团总部大楼,地处城市重地,建筑、室内、景观与城市相结合
________________
面面观之在零壹的一天
阮昊
我每天过得挺不一样的,但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只要自己没躺在床上睡觉,都会以一种思考的方式去想一个问题,所以以一句话来说,我每天都是在思考当中度过的。
詹远
一天平均下来,我大概有两个小时是陪家人,两个小时在学习,三个小时是在工作或者学习的路上,四个小时是做一些跟公司管理相关的内容,五个小时睡觉,六个小时做跟项目相关的内容,其他时间就是吃饭、运动、休息等等。
何昱楼
一般每天会有三个小时用在项目会议,花两个小时做一些有意思的设计和思考,然后两个小时学习,其余的时间会做一些和自己爱好相关的事情和休息。
陈文彬
每天大约有6到7个小时是设计和项目管理,然后两个小时时间是自我提升和学习,然后剩下的时间是陪伴家人。
▼团队一起工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面面观之眼中的零壹城市
阮昊
我眼中的零壹城市,是一支非常年轻而具有活力的设计团队,一直试图去寻找在城市当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我们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它。
詹远
我们有四个词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四个词也是代表了我是怎么看零壹城市的,分别是愉悦、简约、轻盈和坦诚。愉悦就是我们做的设计,包括我们整个团队,希望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不是特别沉重或者让人感到压抑;简约是我们会去除不必要的装饰,去接近本质;轻盈不是说一个设计看起来特别轻,而是我们会寻找设计中的一个“甜蜜点”,在这个点上你可以用非常小的力气,去产生最大的效果;还有坦诚,就是无论我们做设计,包括他跟别人沟通,都是非常真诚和坦率的。
来震宇
我们一直在研究和关注:怎样通过设计改善年轻人的生活,使其更加舒适、更加有品质。与此同时,把项目的造价和成本降到最低,使更多的年轻人用相同的成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陈文彬
我们是一支年轻有激情的团队,这也是很多业主愿意选择我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年轻所以我们并不会受到一些固有规则的束缚,并且我们还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自于我们的工作模式,我们并不是一个大师作坊,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创意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好的想法和好的设计,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我们另外一个特点是自我更新迭代的能力,我们并不会因为取得一些成就,而感到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我们永远是将目光停留在问题和不足上面,每个人遇到事情我们都会尝试去更新,甚至是去颠覆自己原有的认知和理解,所以现在的我们和三年前的我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面面观之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阮昊
我认为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会远大于所谓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因为信息化本身所带来的连接,超越了地域性,而这种连接能够更快速地去融合并且去分辨出每一个地域的特点。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信息化去进行自己的思考。而我们一直认为设计的未来是一种微创新,设计的未来是设计模块和设计工具的组合。我觉得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会远大于地域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以微小的错位对整体造成影响
詹远
现在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经历剧变和洗牌,引发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我们整个的城市建设,由以前的大规模建设到现在的城市更新,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有那么多全新的从一片白纸开始开发的项目,更多的是在既有的环境中,进行一种更新。第二个变化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的进步拓宽了我们认知的边界和避免了重复性劳动;云端协作让世界各地、不同专业的人能够跨越地理和时差形成团队共同进行一个项目;VR、AR和人工智能将会改变我们感知设计的方式。第三个变化,也是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我们现在的业主和使用者都越来越年轻化,而年轻化必然会带来三个升级:第一个是需求升级,设计不再是仅仅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设计要去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个升级是审美升级,在未来仅仅把某种风格复制粘贴的设计将不会再有市场;第三个是体验升级,设计不再仅停留在好看或者好用的层面,而是它能够满足使用者什么需求、创造什么样的体验。
在这种变化下,未来的设计趋势一定会是:
第一种趋势是小而美+大平台。中国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型事务所,这些小型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各具个性和创新力,这样的团队在未来会越来越多。所谓的大平台是整合资源后的大型设计院,他们能把整个设计产业的上下游全都链接在一起。未来小而美的公司就像在大平台的航空母舰上一个个不同的战斗机,因为某个项目而组织协作在一起,完成之后又可以选择新的平台进行新的协作,就形成这样一个小而美跟大平台合作的新趋势。
第二种趋势,就是未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才会有价值。现在我们进行的那些具有重复性、甚至具有一定技术性的工作,在未来会被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轻松取代。而它们替代不了的是设计中创新和创造价值的部分。
第三个在我看来未来设计的新机遇,是设计的水平化,也就是设计领域的贯通和学科边界的打破。以前我们的设计更多以一种垂直划分的方式形成类别和壁垒,比如说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住宅建筑、办公建筑,等等,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专业细分。未来设计的趋势是另一种维度的、以水平化的方式切分,而这种水平化是跟人相关。比如一个60多岁人跟一个20岁的人对住宅或者办公功能的需求是否会一样?这个需求一定是非常不同。因此人群带来的对于功能的需求差别,可能比由功能本身带来的差别更大。所以未来设计的边界将不再是垂直的,而会是水平的。设计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最终产生新的体验,新的功能,新的突破点。
▼行为塑造空间 – 向蚁群学习
何昱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的更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年轻化的事务所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持续以自我总结、自我迭代、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为前提进行创新。
陈文彬
我们的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并不会操之过急,而是扎根杭州,立足中国,然后再放眼世界。
gooood
点击原文到网站看到更多
gooood | 设计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微信
[email protected] | 投稿
www.gooood.hk |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