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读者留言让我聊聊跳槽,本来打算单独写篇文章,但最近读的书中正好有本是专门讲跳槽的《跳槽圣经》,虽然作者是日本人,但书中的职场建议放到国内同样适用。
2019年第117本书
书中最
核心
的
两点建议:
努力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选择处于上行状态的行业和公司。
● 如果公司变了,自己拥有多少有价值的技能?
● 上述技能的“保质期限”有多长?
● 拥有多少在其他企业通用的宝贵经验?
● 这种经验在社会上有多大的需求?
● 如果离开了公司,有多少人会愿意帮助你?
愿意帮助你的人当中,有多少是有决策权的?
● 公司外有多少愿意帮助你的人?
这些愿意帮助你的人当中,有多少是有决策权的?
● 所在的市场中,人均生产力是多少?
● 所在市场未来是否有发展前景?
● 自己的市场价值在未来有多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市场价值是由技术资产、人力资产和行业生产力等三种因素决定。
● 技术资产就是能够应用到其他公司的技术储备,可以分为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性”(比如面向法人机构的销售工作)和与岗位无关的“经验”(比如管理经验)。
越是普通人,越应该通过选择在什么地方战斗的定位进行竞争,而这种经验非常重要。
● 人力资产简单来说就是“人脉”,代表有多少人会帮助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产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大;
在职业生涯中,20岁时专业更重要,30岁时经验更重要,40岁时人脉关系更重要。
● 行业生产力是指一个人的毛利润,而这是工资的主要来源。
也是指该行业领域内的从业人员平均每人创造价值的大小。
在
既没有技术资产,也没有人力资产的情况下,就应当选择生产力高的行业
,或者选择
电梯处于上行状态的行业
。
● 2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专业性,3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经验,4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人力资产。
● 特别是那些计划生孩子的女性,不能只依赖公司的福利制度,更应当重视自身专业性和经验的积累,确保自身处于随时都能返回岗位的状态。
● 行业生产力根据市场的不同,会有20倍的差距。
对市场价值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行业生产力。
如果缺少技术资产和人力资产的话,那么就应当选择生产力高的行业或者“电梯处于上行状态”(今后会不断发展)的行业。
● 所有的工作都会按照生命周期产生和消失。
● 生命周期可以通过“替代可能性”和“岗位(雇佣的数量)”进行判断。
(1)利基市场→开始的人。
由于切入这个市场的人很少,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岗位数量也相应较少。
(2)明星→以赚钱为目的,不断有人加入。
公司为确保可重复性,也开始对工作流程进行分解。
(3)日常业务→为确保任何人都能够从事这项工作,推进标准化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大。
(4)消失→不愿意落入第三种状态,公司开始用机器替代人工,工作的数量急剧减少。
行业内所有公司的利润都开始减少。
● 进入处于发展状态中的行业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种价值(对于后起的企业来说,最早入行的人就变成了有价值的人才)。
相反,无论技术资产多么丰富,如果处于不断衰退的行业内,那么自身的市场价值也只会不断减少。
方法(1)有多家企业参与,关注不同企业处于发展状态中的服务。
方法(2)关注突破现有行业低效率的逻辑。
● 不要想着在有100万人参与的游戏中获得第一名,而要第一个参与有100万人参与的游戏。
● 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会有几家能够成为大企业竞争对手,且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的风险企业。
● 从长远角度来看,有价值的东西和没有价值的东西会出现逆转。
● 押注在周围的人都不看好,但是有其存在道理,认真思考后发现是正确的事情上。
(1)市场价值是否会提升。
(2)是否有轻松的工作环境。
(3)是否有发挥才能的可能性。
“轻松的工作环境”与“市场价值”并不是相对立的,相反,从长远来看,两者是一致的。
当公司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与市场价值什么的没有关系,大家和和气气,一派和睦的景象。但是,当公司发展出现困难的时候,情况就会反转。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人就会变得冷酷残忍起来。
(1)需要什么样的任务,期待对方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现在公司内评价较高的人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
(3)与自己一样通过社招进入公司的人当中,那些现在活跃的人在公司内的升迁道路是怎样的,现在负责什么业务?
尽量找产生利润更近的职位,离钱越近,但不容易被裁。
● 竞争对手是谁?
竞争对手是否也发展得不错?
● 公司一线的员工是否很优秀(风险企业的管理层自然很优秀,其他员工是否也很优秀)?
→如果可以,最好直接和一线员工交流一下,在交流的时候,应当积极询问对方一些事情。
向面试负责人提出“自己想在新公司工作久一些,想问一下在公司时间最长的一线员工一些个人的事情”,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 同行的评价怎么样?
→最好的方法是询问知道具体情况的人,如果比较困难,那么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的评论(一定与其他公司进行横向比较)。
大学毕业后应当选择的公司与通过社招选择的公司的区别
● 公司内部是否有重视社招员工的文化?
→要注意那些董事都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职的公司。
● 自己的岗位是否与公司的优势(引擎)一致?
→如果选择的不是公司优势所在的岗位,那么很难获得决定权。
→实际接触一下目标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记录下自己喜欢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什么地方。
如果能了解B2B企业的管理层和主要人员的背景(他们之前就职的公司和部门),那么就能知道公司的“引擎”是什么。
● 商业模式是不是无论公司的员工是什么样的人,公司都会持续发展?
→不论公司的员工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始终有成长潜力的业务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跳槽的人来说,其自身的市场价值就很难得到提升。
如果依然希望进入这样的公司,那么就需要在获得技术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基础上,一开始就以较高的职位进入公司。
如果求职者不知道该选择工资待遇已经很高的成熟型企业,还是选择现在工资待遇不高但今后有利于提升自己市场价值的企业时?
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从长远来看,市场价值与工资待遇是一致的(工资待遇过高的人才一般都会被降薪,或者遭受打压)。
而且,在你45岁之前,不会有人告诉你市场价值与工资待遇之间的差距。
● 人可以划分为重视“干什么”的to do类型,以及重视“想做什么样的人,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的being类型。
● 99%的人都属于being类型,所以,如果自己没有内心真心想做的事情,也不要悲观。
△对于being类型的人来说两种重要的状态
● 提升“自己的状态”:
要有充足的战力。
(1)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如果不够强大,那么就不可能去战斗)。
(2)在此基础上,要将在工作中撒的小谎减少到最低限度。
● 提升“环境的状态”:
紧张和放松之间的平衡应处于让人舒心的状态。
● 写下半年中自己感觉高度紧张的情况,如果不好的紧张情况超过10个的话,那么就需要换一家公司。
如果好的紧张情况不到3个的话,就尝试挑战一下更难的业务或者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
● 对于being类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但是,任何人都会有想做的一些小事,对此,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去寻找这种小事情。
(1)从别人称赞自己擅长某件事,自己却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这方面着手去寻找。
(2)从自己平常的工作中完全感觉不到压力的事情着手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