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狠人?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人这辈子,最怕突然听懂一句话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商场一层的“温柔陷阱”,专坑年轻人 ·  4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你可以回头看,但记得朝前走 ·  3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你可以回头看,但记得朝前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小心你的“穷人思维”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18 20:41

正文



01


有人问我:贫穷会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想,不是小气,穷人不一定会小气;也不是见识少,这跟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更有关系。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贫穷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穷人嘛,就是缺钱的人。没错,所以呢?


多和少都是相对的,穷人缺钱,但他们和富人拥有的时间完全一样。所以,穷人就是那种钱“绝对”少,但时间相对“多”的人。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你缺什么,就会把什么看得特别重;不缺什么,就会把这个东西的价值看得特别轻。


有一次,我在知乎上推荐了一本书,有人问我有没有电子书资源——没好意思说出来的话,我帮他补充了:免费的。


过几天,他又来留言说自己在各大网站、网盘、资源站找遍了,都找不到资源。这好像是说:没有免费资源的书,你推荐什么。


这是一本帮你提高思维能力的书,各大网站上都有卖,也就40多块,而且书的内容我也一一介绍了,你既然想看,说明读这本书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免费的东西不一定真免费——难道你找资源的时间,就不值这40多块钱?




02


在说“穷人思维”之前,我先得补充一句,“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思维,而是“曾经是穷人”的思维。


比如说,我们就算完全买得起一本书、看得起一部电影,我们还是先习惯性地先找一找免费资源。不管是70、80、90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环境中成长,多多少少都带着这点穷人思维。


穷人思维对我们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喜欢用时间换钱。


曾经有一部超级烂片,豆瓣上有95.7%的人打一星。但根据我的经验,就算片子再烂,中途退场的人也不会超过30%。


就是说,有超过60%的人看来,90分钟的时间价值不会超过30元的票价。


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换钱,这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当你的口袋已经走出穷困,却仍然把自己和别人的时间都看得不太值钱的话,说明你的脑袋依然停留在穷人思维中。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穷人思维往往过于注重“沉没成本”。



03


什么叫沉没成本?


就是你花了30块钱看电影,无论电影好看不好看,这个钱都回不来了。所以你为了这30块的沉没成本,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忍受这部电影,而不是干脆中途退场。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买鞋定理”:


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的时候又发现夹脚,退也退不掉,于是,你会经历下面的心理挣扎:


不甘心定理:

这双鞋对你而言越贵(换句话说,你越穷),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侥幸定理:

你确定穿不了了,那么这双鞋越贵,放在你家里占地方的时间就越长;


绝望定理:

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都会把它扔了,有多远扔多远。


终于,世界清静了,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对此,富人思维则完全相反:花钱,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享受,两样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费精力。


当然,这种“时间不值钱”的穷人思维,往往只在人生过渡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下一种思维惯性,就没那么好摆脱了。




04


有一句话平时说出来会得罪人,: 贵?怎么会是产品的缺点呢? 我不是嘲笑大家穷,而是想说穷人思维容易在价值判断上出问题。


举个例子: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分别是300元、250元和200元,现价一律150元。


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而有钱人更倾向于适合的尺寸——也就是纯粹为了自身需求。


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影响: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穷人思维让我们过于关注自己拥有的资源,从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你的目标。




05


拿我自己当例子吧,就在几年前,我太太说要买一套学区房。


我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连首付都不够,于是就建议她,等钱再攒多点吧。


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太太七拼八凑、东挪西借,居然把首付给凑足了。穷人买房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后来也就办成了,想想也没那么难。


论理财能力,我绝对在太太之上。但在买房这件事上,我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而富人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


带着穷人思维的人买房,最先考虑的是自己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多少还贷,然后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而带着富人思维的人则先问我要不要买房、买房有什么用、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




06


“穷人思维”最可怕的一点,它会消耗我们有限的自控力。 过去有一种看法,穷人的意志力会更强,而事实完全相反。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叫“决策疲劳”的概念,短时间内,你做出的决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惫,内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导致你的决策越来越随意。


有经济学家发现“决策疲劳”对穷人的影响最大。美国的穷人更喜欢买垃圾食品,不仅仅是因为便宜,而且因为他们习惯每买一样东西,都要反复比价。


一方面,这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没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那些频繁的、无意义的决策,使他们的大脑疲劳,无法抵御那些垃圾食品的诱惑。


美国的例子无感?想想自己减肥的经历吧,在大量运动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后,你是不是更抵挡不了冰激淋的诱惑了?总是想找机会“慰劳”自己一下,导致前功尽弃?



电影《华尔街之狼》就讲了一个专门骗穷人的股票经纪人,他发现,穷人在长期消费决策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便宜的东西更有吸引力。当他们把这种思维惯性带到了投资中,就很容易成为“垃圾股”的目标客户。


影片里有句台词说:“我们把垃圾卖给垃圾人,因为钱在我们手里,总比在他们手里更能发挥价值。”


那么,带有富人思维的人是怎么投资的呢?


在巴菲特的投资偏好中,既没有房地产,也没有互联网,前者因为不喜欢,后者因为看不懂。


这,就是自制力——如猎豹一般,集中自己的有限精力,长时间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机会,最后全力一击。




07


不过,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专利。


事实上,许多富人在重大决策中也常常会陷入穷人思维中,哪怕是最不缺钱花的——皇帝。


在历代皇帝中,清朝的道光皇帝最以“节俭”闻名: 皇后过生日,一人一碗打卤面,吃完不准添。


在建自己的陵寝时,因为他给的银子太少,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最后,工程不得不返工,经过两建一拆,耗资反而是清代帝陵中最多的。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道光会有如此严重的穷人思维,我认为这是历史原因的:康乾盛世的虚假繁荣后,导致嘉庆一朝财政空虚,这给当时还是皇子的道光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可怕印象——穷怕了。


于是,道光的“节俭”,省到了“误国”的程度:


他挖空心思想节省开支的办法,居然把主意打到了驻守新疆的军队上,想撤了他们。 道光嘴一撇,不撤也行,反正我不给钱了,大家自己想办法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