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
拾遗
来源丨
拾遗
(
ID:
shiyi201633
)
推荐丨今夜职场(ID:
jinyezhichang)
不仅颠覆了全世界的认知,也让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几乎一夜成名。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大众想象中的“天才”,身上却藏着很多令人深思,甚至是颠覆我们认知的东西。
王兴兴在没有成名前,不太算传统思维里的“好学生”,虽然他动手能力超强,小学就能拆解闹钟、收音机,初中就能做出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他考试时常被扣分,更糟糕的是他的英语,中考时因为英语拖了后腿,他勉强考入普通高中。
高中三年他参加过几百场英语考试,大概只及格过3次。
但王兴兴的父母,并没因此打压他,也没强迫他放弃机械爱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补英语上。
王兴兴自始至终,没有在不擅长的短板徒劳挣扎,而是选择无限拔高自己的长处。
英语拉分,他就把数理化考到近乎满分,最后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因为英语被浙江大学拒绝,他就去上海大学,继续研究自己喜欢的机器狗。
快毕业时机器狗还没做完,他主动申请延毕,最终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二等奖,赢了8万块奖金,拿到宇树科技的第一桶金。
而王兴兴的“电机直驱方案”是一个冷门技术方向,但他就盯着这一个方向发力,硬生生绕开主流液压驱动路线,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90%。
他不需要成为全能工程师,在一个方向做到顶尖,就能重构整个机器人产业。
这位在传统评价体系中被视为“不够完美”的学生,研发出了比波士顿动力更早的电驱方案,创立了估值超百亿的宇树科技。
他们的四足机器人,2023年占全球市场销量的69.75%。
曾经以为英语不好就完蛋了,但后来发现,英语的短板并没有阻碍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王兴兴的父母强迫他补习英语、刷题提分,今天的宇树科技或许根本不存在。
那个对机械痴迷的少年,可能早已被“标准化”的模具压制成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了。
王兴兴的故事让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强调补齐短板,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面面俱到的全才。
但真正智慧的教育恰恰相反,它是盯紧着一个方向,去无限拔高孩子的长板。
虽然没上过培训班,但他画的一手好画,很多人都说他的画有灵气。
可他的父亲是一名放射科医生,母亲是医院保管室的管理员,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遵循父母期望,去读了药学专业。
如果他逼着自己继续从事不喜欢的药学工作,那世界上最多也只会多一个药师,又或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打工人。
但这不是他的梦想,经历一番挣扎后,他还是决定“弃医从画”,选择自学动画软件,做自己擅长、热爱的事情。
毕业后他去一家动画广告公司实习,但只工作了一年,他就辞职宅在家创作动画,在旁人眼中,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孩子躲在家里啃老、不务正业,可以说是“大逆不道”。
但他的母亲,虽然每月只有1000块退休金,却仍选择默默支持。
整整3年饺子几乎足不出户,电脑里存着367版被否决的剧本。
2008年,《打,打个大西瓜》横空出世,他用3年零8个月做出的16分钟的短片,在海内外横扫30余个奖项。
但他并没有停止对“动画宇宙”的探索和突破,正是出于这种纯粹的热爱,他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他“又穷又坚持”,后来他的故事被彩条屋的CEO听到,才有了策划,做出了轰动全国的《哪吒》系列电影。
如果他“补齐短板”当一名医生,就不会有每天为了动画废寝忘食研究的16小时,不会有《哪吒2》里,2亿个自主运动的角色,更不会有中国动画电影百亿票房的突破。
为什么我今天要说:将来的教育,比拼的不是补全短板,而是发扬长处?
我想举一个例子。前些天,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杭州灵伴科技的创始人祝铭明发言。
他没有带发言稿,也不是事先背好稿子,他的发言稿就藏在他佩戴的智能眼镜里。
这个82克重的眼镜,能直接显示你的发言稿,用手上的戒指就能翻页。
这代表什么?将来科技高速发展,你曾经拼命补习的短板,很可能会被AI轻松替代。
这些曾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拼命补足的考试短板,在未来的竞争中,根本不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以高考为核心,面面俱到且要求门门优秀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高分机器’,一个‘很平均的普通人’。
宇树科技王兴兴,花了13年做机器人,迭代了上百版驱动方案,才将四足机器人做到行业顶尖。
饺子导演专注在动画制作上,为哪吒的形象改了100多稿,申公豹变身的5秒镜头磨了两个月。
前些年有个词叫“斜杠青年”,呼吁大家广泛涉猎,什么都要学。
受此影响,家长也要求孩子学乐器、练书法、专攻数理化、狠抓语言……期望孩子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忙碌于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看似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然而没一项能真正精通。
在未来,随着各行业的精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什么都会一点的人不缺,真正稀缺的是那些:
但因为他沉迷魔兽世界,太喜欢玩游戏了,在看到游戏制作慢慢变味时,他带着愤怒开始做游戏,这才有了后来的《黑神话悟空》。
王兴兴也一样,他从小动手能力就强,对机械极度热爱,能沉下心痴迷地研究,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机器人。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不是被现实逼迫、被动靠近,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主动吸引。
在成长的前18年,孩子们被设定了单一程序,唯一的目标是会做题、考出好成绩。
等到走过高考独木桥,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于是无可奈何、碌碌无为下去。
当个体从事感兴趣领域时,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增强,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和前额叶皮层投射,能够提升工作记忆和目标导向行为。
研究显示,这种内在动机状态可使特定学习任务表现提升约30%-50%。
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当你在热爱的领域做到极致时,无需担忧太多。
如今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正在慢慢变化,大力寻找那些能在某个领域,单点突破、做到极致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社会怎么发展,这样的人将来都不用担心没饭吃。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唤醒每个灵魂深处,那粒独一无二的火种。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父亲,用“拆坏电视就思考如何避免”的智慧,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它不是一场关于短板的限时竞赛,而是一场关乎长板的生命绽放。
当我们的教育,能像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一样,允许每个关节自由旋转;
能像《哪吒2》的镜头一样,包容两亿个角色的个性舞动,“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命题,而是一种必然。
☉作者
简介
:
拾遗,本文转载自“拾遗”(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